书城心理社交要懂心理学
7453900000011

第11章 让“心”彼此吸引——懂心理学才更懂社交(3)

有人说青春是一种美丽的心情,它属于鲜花和掌声;有人说青春是七彩的颜色,涂抹出美丽的色彩;青春的心宽得像海,青春的心蓝得像天,青春的心纯得似镜,青春的心美得如梦。然而,在青春的季节里也有细雨霏霏,让花季的少年困惑迷茫。有人说长大真好,长大也真烦,因为长大要面临着各种交往的苦恼与不安。

青少年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的发展,又能促进个人身心健康成长。可是毕竟“男女有别”,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有的人拘谨、畏缩,而有的人又过分热情,显得轻浮不庄重。这就要求我们青少年朋友应该清楚异性交往的原则,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度”。

2007年2月5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一中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惨案:一个年仅15岁的高一学生在被十余名同学围攻时,使用随身携带的刀具进行反抗,造成了一人死亡四人重伤的严重后果。消息如重磅炸弹,令人震惊不已。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该校高中一年级一个叫王涛的学生喜欢上了一名女生,而这名女生同许扬关系不错。9月9日早上7点多,王涛叫了多名同学来找许扬算账,将许扬从教室叫出去就打。开始许扬用拳头还击,但后来干脆把7厘米长的匕首拿了出来,于是悲剧发生了:在短短3分钟内,12名参与围攻的高一学生中,有五人被刺中,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一人肾脏被摘除,其余三人也被刺成重伤。

青少年学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中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力方面。男、女同学在智力类型上是有差别的。男、女同学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并提高彼此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其次,个性方面。如果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而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会使我们的个性更加丰富。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加丰富,意志也更加坚强。

最后,情感方面。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与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找不到的。这是由于两性在情感特点上存在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奔放、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哀愁和疑虑。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有异性参加的活动,我们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而且玩得更起劲,干得更出色,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异性效应”。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于是,彼此间就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愉悦感,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尽管健康的两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多的好处,但是我们依然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男女同学之间的异性交往是有利有弊的,关键在于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同学关系。

(1)自然交往。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

(2)广泛交往。避免个别接触,交往程度宜浅不宜深。广泛接触,利于我们认识、了解更多的异性,对异性有一个基本的总体把握,并学会辨别异性。如果只进行有限的小范围个别交往,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异性的了解不但有限,可能还失之偏颇。所以,利用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在更广阔的人际范围内进行交往,是我们十分需要的。

(3)不应过分随便。男女间交往过分拘谨固然令人生厌,但也不可过分随便,诸如嬉笑打闹、你推我拉之类的举止应力求避免。须知,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能在同性之间交谈,有些玩笑不宜在异性面前乱开,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4)交往关系要疏而不远。若即若离,把握两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排斥让彼此感到过于亲密和引起心绪波动的接触。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对方的苗头不对,要调整自己的态度,使交往回复到波澜不惊、心静如水的状态,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青少年学生们,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要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不干扰他人的学习和生活,不影响他人的美好人生。

学校对于学生早恋问题态度是严肃的,学校将对那些有此类倾向的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如果有个别同学仍不听老师的教育与劝阻,而一意孤行的话,学校将对其做出严肃处理。因此,每一位青少年学生都要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关系,勤奋学习,健康向上。

六、让交际变得轻松而自然——青少年社交恐惧的调适

由于青少年涉世未深,经验和阅历不够,心理素质不完善,以及个人的性格缺陷等因素,很多人会在社交过程中产生自卑、恐惧、封闭的心理障碍,不敢在公开的场合说话做事,羞于与陌生人交往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带来不利和影响。因此,调适和消除青少年的社交恐惧,是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必要措施。

生活当中,你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社交是展示风采的重要方面,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在公众场合发表你的观点,出现在各种场所。而你总是不由自主地退却,或硬着头皮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让好机会白白溜走。为此你懊恼、后悔,可当下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又开始胆怯、犹豫、心慌、手颤,久而久之,自信心就在一次次窘态中消耗殆尽。

一项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多,其中女生及高中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明显一位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不敢当着老师、同学的面发言,如果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躲不开,她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对上台发言,用她的话说:“还不如把我杀了。”

李斌是某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曾经代表学校参加省里的物理竞赛,并且荣获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学校里也出了大名。虽然他是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但是却不善于与人交际,他平时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极少和别人讲话,于是也没有什么朋友。如果有人主动找他聊天,或者请教他一些物理难题,他却总是对人不理不睬,让别人很难与他相处,所以好多同学都不喜欢他。

李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有一次,学校开表彰大会,要李斌发言。他看到台下那么多人,紧张得不得了,说话语无伦次,结结巴巴。台下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对他的不满,李斌觉得很是丢人,无地自容。散会后,李斌看到班主任被校长叫去办公室。班主任老师回来后叫李斌第二天把家长请到学校,李斌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请过家长,这次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感觉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自己,自己的表现和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回到家里,爸爸和妈妈又把他狠批了一顿,说他没出息。后来与人相处时,李斌总是担心出现尴尬的场面,而尽可能地逃避与人交往。他越来越不愿意去学校,怕别人看出他表情不自然,总是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很不友善,或者在别人的眼光中看出对自己的鄙视:“不就是一个书呆子吗,只会学习,有什么了不起的,还不理人,这么狂!”后来李斌见到人就害怕,甚至和陌生人走个照面,他也会紧张不安,完全无法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了。

社交恐惧通常起源于青少年时期,男女均可出现。青少年渴望友谊,希望广交朋友,希望与社会融洽,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但有些青少年一遇到具体交往时,如找人谈话或别人找其打交道,就出现了不敢见人,遇见陌生人面红耳赤,说话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等,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恐惧反应,这就是社交恐惧。社交恐惧往往会泛化,严重时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常生活与学习造成极大的妨碍,同时也危害着身心健康的发展。研究发现,社交恐惧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能够损伤人的心理功能。

这种社交恐惧现象十分常见,严重的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中学时期,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要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升学、求职、就业、婚姻等一系列社会化进程。

社交恐惧的原因主要是社交动机。如果你的社交动机是希望在别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时,你的恐惧就会明显。社交恐惧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交技能的缺乏。一些父母或教师仅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们社交技能的培养。再者,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缺乏同龄伙伴的校外接触,长大之后,很容易养成依赖、害羞、胆怯、孤僻的个性。社交恐惧者几乎都是年轻人,一般在青春期后,即12到16岁左右出现,中年后渐减至消失。

存在社交恐惧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着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或者一旦暴露于类似环境中,总感到紧张、焦虑,明知不必却又无法消除。他们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预期性焦虑及多汗、面红耳赤、胃肠道症状等躯体症状。

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许多人会更加惧怕与人交往,严重的会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还有些患者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父母的过度保护或是不断指责,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评价降低,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学生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是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指责中,这对青春期的学生十分不利。此外不爱运动也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社交恐惧会给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必须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积极有效的调适,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事情的状况,对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突破障碍,实现正常的交际。

社交恐惧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与个人的性格、经历以及所处环境密切相关。青少年应注意积极地调适和锻炼,以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怯懦等不良心理阴影,建立自信,大胆尝试,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对自己应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过于自信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时时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自我暗示:人是群聚动物,我是这一群体的一分子,谁也不会费心思地专门盯着我,盯我的那一个肯定是关心我,爱护我的人。我并不比别人差,也不缺胳膊少腿,别人也和我一样,一张嘴巴两只眼,不过如此。以此来增强自信。

(2)改善自己的性格。害怕社交的人多是较内向的人,应注意锻炼和改善自己的性格。多参加体育、文娱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陌生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

(3)转移刺激。即暂时转移社交刺激,让外界刺激在你的头脑之中有一段时间消失。这样条件反射就会在大脑皮层逐渐淡化,有时还可消除。

(4)加大刺激强度。即反复接触引起恐惧的刺激,使刺激逐渐适应,进而消除恐惧感。

(5)掌握知识。大家尽管都知道人生活在世上社交意义重大,但有关社交的知识、技巧、艺术以及相关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和传播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所以,应全面地掌握有关知识,真正明白道理,这对消除社交恐怖这一心病是有好处的。

在职场的社交活动中,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纷繁复杂的,不管是想要得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还是要团结好自己的同事,共同进步,或者作为领导要管理好自己的员工,打造高效的团队,都需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博得招聘方的好感,了解员工的意愿,透析领导的想法,克服求职的不良心理,只有懂得心理学,让彼此的心相互吸引,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魅力,处理好自己与领导、下属、同事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在职场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开心而快乐地工作。

一、老板并不可怕

老板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只是他们资历比自己深,经验比自己多,能力比自己强,作为员工应该对其表示尊敬,但是没必要对他们心怀畏惧。而畏惧的产生往往又是因为不善交际,使彼此之间沟通不畅造成的。所以,只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对老板多一些了解和沟通,你会发现在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之下,内心还是很热情的。

在职场的社会交往中,作为公司的员工和下属,或多或少地都会对自己的老板有一些畏惧感,有人说:“我一听到老板的声音就会神经紧张。”有人说:“我一听到老板叫我去办公室我就心跳得扑通扑通的。”有人说:“我看见老板之后,想大大方方地打个招呼,可是却紧张得说不出话来。”有人说:“如果老板不在的话,我工作起来就觉得特别轻松。”其实这些人在与上司的相处和交往过程中,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社交障碍,叫做“老板恐惧症”。“老板恐惧症”属于一种情绪障碍,它是由下属不善于处理与上司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心理紧张和畏惧。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给人的心灵蒙上阴影,影响工作效率,给个人的人际交往和工作都带来严重的危害。

姚飞大学里学的是理科,主要是建筑图纸的设计,毕业后进入一家建筑公司。

由于同事不多,他经常与老板独处,老板是一个严谨且不苟言笑的人,使得原本就性格内向的姚飞常常觉得压力很大。一次在设计图纸时候,他由于粗心把一个数据写错了,由此导致公司蒙受了一些损失,姚飞因此遭到了老板的严厉批评。从那之后,他只要看到老板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发展到后来,竟然出现了“上班恐惧症”。每天早晨想到要跟老板面对面工作,他就觉得头疼、肚子疼,要上好几次厕所才能够出门。到了单位也会焦虑不安,不想和任何人说话。一旦下班铃响,他就如释重负般长舒一口气。他常常想着希望自己得一场大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去上班了。

老板恐惧症是员工同上司关系中的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曾经有过惧怕上司的经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