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别拿电影说事儿
7451200000019

第19章 偶遇电影(3)

《凯特的外遇日记》

职场妈妈养成记

导演:道格拉斯·麦克格拉斯

主演:莎拉·杰西卡·帕克/皮尔斯·布鲁斯南/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格雷戈·金尼尔/赛斯·梅尔斯

上映日期:2011年9月16日

外国电影进入国内市场时,片名的翻译往往是成败的第一个关键。可惜即便如此,每年仍旧有大量因译名而错过的好电影。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比如这部讲述职场妈妈养成记的《凯特的外遇日记》。电影名本为《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短短一句话,既说明了职场妈妈的无奈,又肯定了职场妈妈的能干,怎么来到中国就被译成了《凯特的外遇日记》?外遇在哪?日记在哪?

明明是表达对家庭的重视,却莫名其妙被“外遇”抢了风头。只能说,外遇只不过是个低俗至极的噱头,日记大概是指杰西卡那几句可有可无的旁白罢了。试图用这种俗烂的译名吸引观众,究竟把我们影迷的欣赏水平定位在了何等位置。

《欲望都市》中的女神杰西卡饰演的“家庭主妇”+“职场妈妈”凯特在生活和工作中挣扎,一边照顾家里的两个孩子,一边在公司里与老板和同事周旋。

疲惫不堪的她自然与丈夫逐渐疏远。恰在此时,她遇到了事业上的蓝颜知己,成熟、睿智、饱含风情的杰克。与家中那位不解风情的丈夫相比,凯特难免被杰克的魅力折服,难免在某个瞬间对这两个男人进行比较。但婚姻是什么?责任是什么?两个人长相厮守、一路白头的原则是什么?如果你想明白了,你就会懂得电影试图告诉我们的:“如果失去了工作,我就等于失去了自我;但如果失去了家庭,我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这样的主题让我很难想象,一向开放的老美,居然在“家庭”这件事情上如此看重和珍惜。然而实际情况是,所谓的开放,所谓的混乱,没准只是我们的臆想,实际情况是,我接触到的大部分老美尽管独立,却越来越重视家庭关系的和睦和长久;他们也open,却从来不“乱”。他们教我们开放、性自由、女权独立,自己却窝起来享受人世真情。这,算不算一种文化的霸权?

已经四十六岁的莎拉·杰西卡·帕克当初凭借《欲望都市》中的“欲女”

形象一炮走红,哪怕《欲望都市》的年代早已结束,她却依旧无法摆脱欲女的影子,继续在电影版的《欲望都市》里摸爬滚打。这样的独立女性角色太过深入人心,转型就成了不得不面对却又难以面对的困难之一。所以在这部《I dont know how shedoe sit》中,杰西卡试图为自己重新定位,她似乎想要证明:除了美丽性感的欲女,她还可以出演两个孩子的母亲。这一点,对于早就做了辣妈的她来说并不难。可惜最后,电影再次回归强势的“独立女性”这一视角。正所谓人各有命,就凭她四十多岁的容颜搭配二十多岁的少女声线,“家庭”也不会是她的最终归属地,因为她代表了那样一类女性:太过光鲜,太过能干,不允许示弱,更不允许哭泣。她们用男人的命运,度过了女人的一生,喜怒哀乐,冷暖自知。

职场妈妈们对这部电影应该非常有共鸣。美国人的普遍观念是:结婚之后,女性就应该以全职太太的身份完完全全回归家庭。但根据英国小说改编的这部《I don,t know how shedoe sit》告诉我们:时至今日,Working Mom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不管故事发生在伦敦、纽约还是中国的北京、上海,职场妈妈的烦恼都是一样的。要么是职场上的麻辣女魔头,要么是家庭中温婉贤淑的太太,想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点真的是门大学问。但是,你同样可以过得很好。而这个“很好”的标准就是:当你不在深夜里眉头紧蹙地思考类似“如果当初……那么现在……”这样背叛自己意愿的问题,你的生活就暂且是圆满且值得庆贺的。

《伴娘》

好莱坞的女性喜剧

导演:保罗·费格

主演:克里斯丁·韦格/萝丝·拜恩/玛娅·鲁道夫/泰瑞·克鲁斯/梅丽莎·麦卡西/Tom Yi/Elaine Kao/克里斯·奥多德/吉尔·克雷伯格

上映日期:2011年5月13日

《伴娘》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度与《宿醉》齐名,成为美国优秀喜剧之一。

我身边的好多姑娘也说这部电影好,说的时候还用一副特别诚心的表情试图说服我,甚至拍着胸脯保证:“这电影可以让你仰天大笑,也会让你哽咽抽泣。”我十分怀疑。果然,在观影结束后我既没笑,也没哭,感动之类的神经末梢更是不灵,总之陷入丝毫无感的消极状态。

如今,好莱坞女性喜剧的境地简直比青春喜剧更加尴尬,毕竟《欲望都市》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纽约那四个半老徐娘从小荧幕蹦上大银幕,摇身成为女性救世主的姿态日渐衰落。即便如此,《伴娘》在上映的时候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口碑和票房,大概因为电影避免了女性喜剧的俗套:不讲故事光凑段子、伪女权主义、都市时尚白领剧、爱情浪漫剧等,反而真心实意地用符合时代特征的角色、清晰的故事脉络,用女性的友谊搭配充满戏剧冲突的婚礼来呈现女性世界一个最真实的角落——女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一点我们倒是或多或少都有所感受嘛!

在第一场婚前派对上,安妮认识了其他几位伴娘,每个角色的性格都浓缩在几句简单的寒暄中,争风吃醋的劲头十足。女人之间的这种场面实在多见,但不同于思春期《贱女孩》的小打小闹,也不像《雪花秘扇》那样特殊时代背景的苦大仇深,《伴娘》最动人的是很多小细节,比如某个夜晚,安妮看着墙上前男友的照片,动手做了个蛋糕一个人吃——幸福无人分享,寂寥无人慰藉,那一刻,她该多么悲伤。就是这种默剧般的细节却足够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词:女性,就有点心酸且无奈了。只能说,活在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禁锢什么的都是扯淡,真正束缚女性的是铺天盖地的物质资讯和伪女权主义。说白了,不少女性都希望大富大贵,孤独一生也要把所有人踩在脚下,问题在于成功者极少。大部分都如安妮一样,无论感情还是事业都有过惨痛的经历。于是,一边不停抱怨这个世界上的好男人都死绝了,一边顾影自怜地蜷缩在角落不知所措。《伴娘》中的所有闹剧,都是一种生理活动的排遣行为,一种从情感焦虑到生理发泄的过程。发泄完了,最后依旧happy ending。你我的故事,不也都是这千篇一律的故事之一吗?

有人说,《伴娘》粗俗、恶心,真诚、有趣;也有人说,《伴娘》就是因为荒唐得一塌糊涂才好看。这就是好莱坞,这就是美国的主流电影,娱乐的效果倒是有,但无论如何都少点形而上的思考。说真的,除了制作上精良一些,其品位和中国的很多大众电影一样,那么“不深刻”,那么“爆米花”。

不过,我忽然明白为什么那些姑娘敢拍着胸脯跟我保证这电影“好看”。

因为她们有过类似的经历,也曾困在生活里不可自拔。而电影的“好看”,就是这样一种私密的个人感受。我大概还没有走到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历这样的困顿。

如果有一天,我跨入四十岁,或经历苦难,没准儿会忽然想起这部电影,再找出来重温一遍也说不定。

《汉娜》

萝莉杀手有点冷

导演:乔·怀特

主演:西尔莎·罗南/凯特·布兰切特/艾瑞克·巴纳/奥利维亚·威廉姆斯/米歇尔·道克瑞/迪·布拉雷/汤姆·霍兰德/杰西卡·巴登

上映日期:2011年4月8日

《汉娜》是专门培养出来的“冷血”杀手,先天DNA的改进使得她极具作为杀手的特质:敏捷、无情、充满爆发力。她被前CIA特工独自抚养长大,每天除了练习各种格斗和猎杀技巧,只有一本童话书陪伴她。或许正是这本童话书,使得汉娜这完美的复仇机器有了一些情感上的懵懂。以致在执行任务的途中遇见她人生唯一的朋友时,几乎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我想,即便是先天培育的冷血杀手,也必定有一瞬间让她想要放下刀和枪,过一种简单正常的生活。

导演乔·怀特其实是个文艺青年,所以我们可以在白雪皑皑的北欧世界中看到一些童话色彩。比如那本一直陪伴她的童话书,那是她走入世界前唯一的朋友;又比如电影开场,汉娜好像那位与世隔绝的“长发公主”;在来到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后,她却如“小美人鱼”般只能冷眼旁观,忍受各种痛苦。在阴郁的灰色系森林中,汉娜湛蓝色的双眸,特工女王艳丽的红发都是导演渲染出的黑色童话效果,值得品味。可惜,童话的结局往往美好,汉娜的人生却不知去向。

这个扮演汉娜名叫西尔莎·罗南的千年萝莉,不仅能够演出《可爱的骨头》中孩子的纯真,《回来的路》中小姑娘的坚强,还能演出《汉娜》的冷酷迷茫。

她如野兽般的虐杀技巧与她纯净的天蓝色双眼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顿时呈现一种超越年龄的魅力。但以她一贯早熟的独特气质来说,扮演杀手似乎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有人说她“擅长在小格局剧情空间里孕育和迸发情绪的高潮,就像那些大人演技派爱干的事”。果真也如此。导演乔·怀特说:“正因为汉娜是西尔莎·罗南,所以他毫不矜持地豁出去了,因为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着西尔莎的脸打上各种特写和长镜头。”他是如此笃定西尔莎能给出理想的效果。而《汉娜》恐怕比之前任何一个角色都更适合小萝莉西尔莎·罗南。

《汉娜》中另一个更加复杂的角色特工女王则更加揪紧人心。有时候,凯特·布兰切特看上去不过是一个有点漂亮的少妇,性格却是绝对的“女巫+女王”。

《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她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形容她为演技派天才,她能驾驭高傲霸气,也能诠释绝代风华。然而,天才大概都是寂寞的,她获得了无数的肯定,但好莱坞制作的乏力使她无论如何也不能尽兴。她就是那狂欢的人群中最孤单的一个。

说到底,《汉娜》都是这个世界上单纯的有点傻的那类人——他们生活着,却没有被社会的种种同化。然而,不同于常人的生活到底是艰难困苦的。所以,萝莉出没,这个杀手有点冷。

《日照重庆》

寻找被救赎的爱

导演:王小帅

主演:王学圻/秦昊/范冰冰/王奎荣/丁嘉丽

上映日期:2010年11月5日

看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必须准备好与此对应的心情。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抑郁,再一点点找回失落的情感碎片,填补破碎的心。王学圻扮演的父亲是个海员水手,先后遭遇两次失败的婚姻。当他得知自己和前妻的儿子在一次抢劫事件中遭警察击毙后,便孤身一人来到重庆,只为寻求一个真相并感知儿子的内心。但当他真正来到重庆后,曾经生活的回忆扑面而来,往事重现,悲欢离合。

他面对的岂止是死去的儿子,更是自己的人生。

我更喜欢英译名《ChongQing Blues》,符合电影的基调,整部影片的节奏和画面都很压抑,观影后不禁也低落了起来。所谓的救赎与回归是文艺片逃不开的主题。然而直到最后,我们也没有从导演处得知是孩子救赎了父亲,还是父亲救赎了孩子。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父亲其实在弥补那些年未曾付出的爱。他愧疚自责,因为年轻时对大海的梦想而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妻子与孩子,导致如今这般妻离子散。所以他沉默少语,尽可能去理解所有人,一切只是为了走进儿子死前的生活。

看似王小帅描写了父亲、儿子以及重庆的阴郁,但实际上他向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群边缘人:他们几乎被生活压垮,但仍然坚强地生活着,他们几乎被某种空而远的理想残害一生,却义无反顾承受着一切委屈与不公平。他们的确有充足的理由去呼喊,去质问,去指责,去愤怒,但他们却沉默了,克制了,甚至通情达理起来。王小帅用摄像机看着这些人生活,沉默、少语、冷静,但我能感受到镜头背后的汹涌——这就是他的力量来源,这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处境。不去关怀与救赎,就只会越来越疲惫,渐渐麻木。

电影中那些看上去简单随意的细节其实都经过考究的度量。所以当尘埃落定,这个在海上生活的男人经历过波涛汹涌的精神之旅后,回到一直在等待的现任妻子身边,镜头扫过他们戴相同的表,走一样的时间。那么接下来呢?我想父亲应该明白了。能够珍惜的时候请尽量珍惜,对家人也好,对恋人也好,能够相处下去的秘诀就是不把最重要的话说出口。如果能再成熟一点,适当地付之一笑的话,就能没有麻烦地生活了。在孩子眼中,世界通常很大,身边人常常消失不见;但在爱他们的人眼中世界通常很小,只装得下那很幼稚的笑脸。他们什么都不缺,只少了一点点爱。

说起这位曾获得法国文学艺术勋章骑士称号的中国独立电影导演王小帅,真的可圈可点。从《十七岁的单车》到后来的《我11》,国内很少有导演能如此坚持做独立的小众电影。当然这其中也肯定有妥协,没有人会知道像贾樟柯、王小帅这样的导演,为了让自己的一部电影能通过审查制度与观众在影院见面,他们要在不为人知的情境下做怎样的努力和坚持,同时怀有怎样的遗憾和不满。

这些遗憾不仅仅是导演的遗憾,从长远来看,更是中国电影的遗憾。

《源代码》

华丽丽的“8分钟约会”

导演:邓肯·琼斯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维拉·法米加/米歇尔·莫娜汉/杰弗里·怀特/拉塞尔·皮特斯

上映日期:2011年4月1日(美国)/2011年8月30日(中国大陆)

电影《源代码》是一场华丽且复古的“8分钟约会”科幻游戏,其魅力在于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时空旅行最迷人的部分大概在于穿越时空后的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悖论。史蒂文每重复一次8分钟,就会多了解克里斯蒂娜一些,直到爱上她。如果说爱情和天气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那么“源代码”回去的这8分钟,该如何理解呢?

编剧本·里普利说,源代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旅行,而更像是“时间分配”。简单来说,就是把过去的特定时间段和某个人的肉体,分配给主角的灵魂。但只要是时空旅行,都会不可避免产生悖论。比如《源代码》,史蒂文可以反复回到过去,在8分钟里改变很多事情,甚至和克里斯蒂娜谈个短时间恋爱。

但这8分钟相对现在而言毕竟已经构成历史,他又怎能让火车上所有的旅客起死回生呢?

想象力在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科幻世界,这种悖论依旧用“平行世界”观解释:史蒂文果真改变了历史,这时就产生了两个世界,一个有他,另一个没有他。一个他同女主角手牵手平静地生活,另一个他完成源代码的任务后停止了呼吸,浪漫唯美。可坏就坏在,《源代码》居然按捺不住似的让这两个世界有了沟通。俨然一副拍系列片的姿态,令人担忧。

还好,导演邓肯·琼斯是个年轻的天才。与他的处女作《月球》相比,《源代码》的科幻素质差了好几个档次,所以不得不把重点放在制造悬念和惊悚氛围之上。结局当然老套,因为这是商业大片。但琼斯至少做到了让观众去享受整个悬念揭晓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玩家,感情很容易带入。况且还有杰克·吉伦哈尔标志帅气的脸以及火车爆炸的逼真场景,即便商业,也会给人值回票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