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5分钟心理小实验
7450400000005

第5章 帮你讲出心底的故事——洞察内心世界(2)

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肯定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一位员工被老板认为是某些方面能力不行,他也肯定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有这方面的能力也不会再表现出来了,员工会认为“老板已经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自己还表现什么呀”。因此说,作为教育者或者管理者,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学生、员工等贴上好的标签。

在恐惧的情绪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常常会随着做出某种改变。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情绪是优于理性思维的。

心理实验

戴博斯和利文萨尔曾经做过一项小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参加一次破伤风预防注射的劝说活动,其中包括指明这个病的严重性、致命性和易感染性。并且把这些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处在高恐惧唤起条件下:对这种病进行非常逼真的描绘,病状也看得很清楚,并制作出一种尽可能吓人的情境;第二组处在中等程度的恐惧条件下;第三组的恐惧唤起最校然后,让受试者回答预防注射的重要性如何,以及是否想接受注射。同时附近的大学保健医院在此后一个月内对做预防注射的学生进行了登记。结果表明,唤起的恐惧越大,想接受注射的人越多。恐惧唤起引起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心理启示

有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恐惧的确能够唤起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运用到这种方式。例如,母亲对小儿子说:“你要再吃糖,牙齿就会坏掉,拔牙可疼了。”许多广告运用的也是这种方法,例如对头皮屑带来的烦恼、蛀牙带来的疼痛、脚气患者的不安等等进行大肆渲染;以勾起患者的购买欲望。利用恐惧唤起固然效果显着,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使对方过度焦虑,不利于其进行学习。有的研究证明,太强的恐惧也可能是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太强的恐惧会引起被劝说者的防御机制,他们甚至还会拒绝相信这种危险。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喜欢设置一些悬念,以吊起他人的胃口,引起对方的好奇。如此一来,故事曲折却别有风味。

心理实验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实验“困惑”情景实验。在该实验中,他让实验对象连续进行22个小时的工作任务。其中,有些任务是让他们连续完成,而另一些任务则让他们中途停止,然后让他们接着去做别的工作。在每个人完成一次实验之后,就立刻回忆所做过的任务名称。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被终止而未完成的任务名称,不仅回忆的快,而且回忆得又多又准确。后来,人们把这个实验所揭示的现象称之为齐加尼效应(简称齐氏效应)。

心理启示

有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那些中途被迫中止的事情记忆尤为深刻。这是因为,工作完成、事情结束以后,在人们的意识里,都认为这件事情已经有个了结,可以告一段落了,因此也就不再具有强烈的记忆动机。反之,当人们处于感到困惑的情景中时,被引发的动机则更为强烈。

现实生活中,看电视、听小说或者评书时,导演或者说书人会经常在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的时候暂停,或者来一句“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次分解”。这就是运用了齐氏效应,通过吊他人胃口,来达到吸引他人的目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妨借鉴,例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妨设置一些悬念和空白,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余地,这样方能形成悠远无穷的意味。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在互惠原则的作用下,人们常常无法拒绝他人过分的要求。

心理实验

丹尼斯·雷根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两个人被邀参加一次所谓的“艺术欣赏”,即两人一起给一些画作评分,其中一人乔是雷根教授的助手。实验在两种情况下进行。在第一种情况下,乔主动送了那个真正的实验对象一个小小的人情:一瓶可乐;在另一种情况下,乔没有给实验对象任何小恩小惠。

实验完毕后,乔要实验对象帮他一个忙,即推销自己出售的彩票。结果发现,那些得过他的好处的实验对象所购买的彩票的数目是另一种情况下的两倍。平均下来,在这种实验条件下,乔的投资回报率达到了500%。

心理启示

可见,人们在互惠原则的影响下,很容易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相比也相形见绌。其实在互惠原理的作用下,很多时候回报与付出之间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不公平的。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当人家给了自己某种好处时,自己就应该给以一定的回报,而不能不闻不问,无动于衷。

这个原则经常被销售员用于销售的过程中,即在客户购买商品之前,销售员常常会想方设法给客户一些看得见的小恩小惠。而客户一旦接受,就很难拒绝销售员提出的让他们购买的要求。如此,销售员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时候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进行讨论会得出一个奇特的结果,换一种较宽敞的环境结果可能也会改变,您注意到这种现象了吗?

心理实验

有个心理学家就空间大小对人的影响做了一次模拟实验,他把实验人员分成3个组,女子组、男子组、男女混合组,每组10个人,会议室分为大会议室和小会议室,然后考察会议室气氛,得到了以下非常有趣的结果:

女子组在小会议室讨论时,气氛平静,讨论热烈,判决也不严厉。而男子组则得出与女子组完全相反的结论。男女混合组讨论的气氛和结果又与会议室的大小无关。

心理启示

实验发现,就一般情况而言,在拥挤狭小的空间讨论问题时,男子间易相互表现出竞争性、攻击性,换句话说,如果想让他们说真话,要想会议气氛热烈,那么给他们安排小型房间好了。

空间实验不但可以应用于谈判,在管理中也是十分有效的。管理者可以对空间善加利用,如明亮宽敞的办公室会让员工关系融洽,拥挤的空间往往易于产生摩擦,但过于空旷的办公室则让员工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生疏。

每个人都有空间意识,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他周围三尺的空间使他的“私人空间”,如果你太过热情,以致于侵入了他的安全范围的话,他不是向后退,满足他的空间范围,就是对你防范起来甚至产生厌恶。如果此时你向他提出要求的话,成功的机会不会太高。

人们都有一种配套心理,因此买了一件上衣,当发现没有搭配的裤子或鞋子时,就会配套买条裤子或买双鞋子,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心理实验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着名的哲学家。一天朋友送了他一件非常特殊的礼物——酒红色的睡袍,这件睡袍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深受狄德罗的喜爱,可他总觉得,家里的家具颜色、地毯针脚等与这件睡袍很不相配。于是,他将家里的东西全部进行改装,提高了档次,使之与睡袍相搭配。最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竟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狄德罗效应”,也叫做“配套效应”。

心理启示

“配套效应”反映了人们寻求满足的一个心理过程,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某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有了一次好的体验之后又想寻求更好的体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所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无止境。

心理学家还认为,生活中,人们都有一种协调的心理,并且总是在协调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使一切看起来都是平衡的。例如,我们习惯了鸟笼里一定要有一只鸟,当一个空空的鸟笼出现在房间里时,看到的人自然就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人们认为只有配上一只鸟看起来才合适。但是,这种心理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人们为了让周围的环境看起来协调一致,就会因为一样东西的改变而无限制地为它寻找配套的东西,结果使自己身心疲惫。

现实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角色的影响,而且,时间越长,就越会认同自己所充当的角色。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认同效应”。

心理实验

关于“角色认同”现象,心理学家津巴多在1972年曾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参加实验的都是男性志愿者。一部分志愿者被心理学家指派为“看守”,一部分则充当“犯人”。为了使实验显得更逼真,还给“看守”发了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法则,而充当“犯人”的志愿者则穿上囚衣,被关在牢房内。结果,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完全进入了角色。“看守”变得十分粗鲁,甚至想出各种坏主意来对付“犯人”,而“犯人”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的反抗。用津巴多的话说就是:“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区分角色扮演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

心理启示

实验表明,人们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自我认同,很难从扮演的角色中清楚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个体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演得真实,就会主动地去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随着对角色认识和情感投入的加深,人们就会更加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比如,演员之所以能逼真地诠释一个角色,就是心理上的“角色认同效应”在起作用。在扮演某个角色时,因为对色认识较多,情感投入太深,所以容易陷入其中,即使已经拍完,却依然不能从角色中走出来。

一般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乐于戴高帽,喜于被人夸奖,当时,“妙语”过后,却会出现有人欢喜有人忧,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实验

早在15世纪,马基雅维里在其经典着作《第二原则》中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获取权利,怎样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怎样讨人喜欢?”他发现,一直说对方喜欢听的话,便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

后来,有人做了测试:将被试者氛围三个级别:低等程度、一般程度、高等程度,公分享1000美元。按说,这三组,每组平均赢得333美元33美分。然而,那些会讨好别人,将别人乐于听的话的一组,竟获得557美元;中等程度的哪一组,获得314美元;低等程度的哪一组仅得129美元。后来,人们把以说好话、戴高帽,获取别人好感获得更多好处的效应,称为“马基雅维里效应”。

心理启示

显然,积极、恰当地使用此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在对话中、在各种利益分配中很容易获得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适当地说点好话、恰当地给别人戴高帽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也有一些为骗取钱财的骗子,也会利用马基雅维里效应,来达到骗人的目的,这就属于“马基雅维里效应”消极的一面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识别“妙语”的真假,会识别骗人的花言巧语,以防他人利用“马基雅维里效应”骗人。

有人说,每天都有好心情,是对自己的善待,那么,好心情对他人有没有好处呢?心情好的人是不是更爱帮助人呢?

心理实验

有心理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试验分两种进行,一种是试验主持者在使用电话之前在电话亭中放入10美分硬币,另一种是电话亭里没有放钱。在电话亭打电话的人并不知道有什么试验。只是当他们打完电话后,从电话亭里出来的时候,试验主持者抱着一堆书籍之类的东西从他们跟前走过,而且故意让书落到地上。那么,到底有多少人会帮助建起落在地上的书本呢?

试验结果证明,没有在电话亭里捡到钱的人当中,只有5%的人帮助建起落在地上的书本。而在电话亭中捡到钱的人当中却有90%以上的人帮助捡书。心理学中将这种人们在心情好时,更容易帮助别人的心理效应称作“好心情效应”。

心理启示

上述5%与90%的对比实验,很能说明人在好心情下乐于助人的规律。心理学家认为,人在心情好的时候,总希望把愉快的气息传播出去,让周围的人都感到高兴,都感到轻松、感到和谐,所以当他们看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时,总会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以使对方的处境和自己的心情达到真正的和谐。

所以,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请求帮助,让自己能够如愿以偿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为了能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一份力,就应该从今天做起,努力让自己天天都有好心情,时时帮助别人,让人人都生活在和谐气氛之中。

如果是一张报纸张由一元涨到2元你会很敏感,但是如果房价涨了100元甚至是1000元,人们都不会觉得涨幅很大。

心理实验

一个人右手举着300克重的砝码,这时在其左手上放305克的砝码,他并不会觉得有多少差别,直到左手砝码的重量加至306克时才会觉得有些重。如果右手举着600克,这时左手上的重量要达到612可才能感受到差异。即比前一种情况要多给一倍以上的刺激才会有所反映。所以要想辨别出刺激之间的差异,刺激总量越大,其差额也必须越大。这就是有名的“贝勃规律”。

心理启示

人们随着前面刺激量的不断增加,会对后来的刺激变得不敏感。“背勃规律”也常被应用于经营中的人事变动或架构改组等。就有一家公司想赶走被视为眼中钉的人,先对与这些人无故哪的部门尽享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使其他职员习惯于这中华总冲击。然后在第三、第四次的人事变动和裁员时再把矛头指向原定目标。很多人受到第一次冲击后,对后来的冲击已经麻木了。

就像是曾经一位成功的经济学家在各大学发表演讲反响非凡,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他说道:“当你挣到人生第一个一百万的时候最幸福、最兴奋,而后来资产就算是上亿元了,也没有当初那种幸福的感觉了。”这也是“背勃规律”的体现。人们随着前面刺激量的不断增加,会对后来的刺激变得不敏感。

报上时不时的就会有关于杀人的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深仇大恨,只是因为在情绪冲动的时候自身反复受到了武器的刺激。

心理实验

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次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心理启示

这个实验说明,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正如伯克威次所说:“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武器效应”揭示的是线索对于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管理中要懂得利用“武器效应”,在需要员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务时,让员工看到实在的“奖励”,员工会更有干劲;同样也要让员工看到犯错误的“惩罚”这样员工会加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