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5分钟心理小实验
7450400000019

第19章 你家宝贝你是否了解——点拨子女教养(2)

心理实验

研究者选择了年龄为6个月、9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大的婴儿参加了这项实验:研究者把玩具递给婴儿,让其拿着玩30秒,这样重复多次。通过多次递玩具和拿走玩具的行为逗弄婴儿,同时对婴儿狡黠地微笑(即“不打算做某事”)。另一种情形,研究者故意把玩具掉到地上,或者把玩具放在一只透明的容器里,然后去取,但试了30秒没有成功,同时装出一幅因无法拿到而倍感沮丧的样子(即“尝试做某事”)。在最后一种同样持续30秒的情形中(即“消遣”),实验者伸手把玩具递向婴儿,但并不让其够到。同时多次转向另一个人并与其攀谈。此时脸上毫无表情,似乎完全投入到谈话中去。

结果显示,自9个月起,婴儿便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了。当研究者不打算把玩具给他们时,相比够不着玩具的情形,婴儿显得更不耐烦(拍打着要得到玩具)。而6个月大的婴儿对这几种情形并无区分,不耐烦的程度是一样的。

心理启示

大约九个月大时宝宝便能够区分出大人的不同目的,不同意向,也知道某种行为失败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当宝宝长到九个月大时,家长就可以通过向他们解释,向他们描述你的所做所为。尤其是当您在通过展示自己努力做某事但却无法满足他们的某些愿望时,帮助宝宝从小养成理解他人的好品质。

婴儿都会依依呀呀的乱叫,并且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那么他们用什么语言来说话,会不会受环境语言的影响呢?

心理实验

人们对20名10个月大的婴儿在其所处的文化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录音。其中5名巴黎婴儿,5名伦敦印个,5名阿尔及尔婴儿,还有5名香港婴儿。录音是当着婴儿母亲的面在其家中进行的。

研究者利用声谱分析仪对婴儿所发出的1047个元音进行研究对比。他们发现,各地的婴儿发元音的方式有所不同。当他们把婴儿的发音和当地大人的发音进行对比时,便注意到其中有很多的相似点:他们在这些讲不同语言的成人话语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差别。

心理启示

这项研究表明,婴儿十分注意母语中的语调,因此他们所说的话就受到这些口音的影响。所以说,宝宝在听成人说话的同时,他们不仅学习词语、词汇,而且也能准确模仿自己所处语言环境中的语调。也可以这么说,在大人还没有明白宝宝在说些什么之前,他们很可能已经深受其语言环境的影响,并做着类似于环境的口音表达了。

确实,生活环境的口音在时刻影响着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中影响更加深入,要想完全摆脱它们也是有点困难的。所以,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有较好的语言素质的话,就应该尽量给宝宝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千人千模样,万人万思想”。那么胎儿在母亲子宫内的活动状态与他们以后的行为或性格是否存在某种联系呢?

心理实验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研究者做了下面一组实验来了解胎儿的活动是否能够让人预见其出生后,更大一些时候或者两岁大的时候行为和性格特点。

于是,这些心理学家想出一个办法,他们利用多普勒测量仪分别对24周大、30周大及36周大的52名胎儿的活动频率和幅度进行了统计,同时收集了这批胎儿出生后(2周大)的行为以及长到1至2岁时的行为数据。

结果显示,在母亲子宫里最活跃的胎儿,尤其是男孩,通常日后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易怒。

心理启示

从研究结果可知,胎儿的活动情况似乎能够表示他们将来儿童时期的性格。另有研究表明,婴儿的某些性格特征是在胎儿时期(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母亲的一切举动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母亲的生命节奏、激素的分泌情况,尤其是她们的不同的情绪特征对胎儿的行为产生的影响更大。研究证明,如果母亲经常极度紧张,那么胎儿会更加活跃,出生后也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易怒。所以,母亲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调节,时刻保持放松状态,即使遇到能够激发自己发怒的事情,也要学会深呼吸,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平静下来。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那么,这句话真的成立吗?萨勒提出的“糖果效应”似乎能对其进行一下解释。

心理实验

萨勒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对一群都是四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两块糖都给你。若你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1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熬20分钟。

实验结果:2/3的孩子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但他们却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双臂抱头,不看糖。还有的干脆躺下睡觉。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块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嫉妒、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后来,将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们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叫做“糖果效应”。

心理启示

尽管萨勒得出的结论与孩子小时的表现很能达成一致,但在实验中却没有指出样本大小,没有明确有多少被试孩子,更没有交代这些孩子的家教如何,更没有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而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也不无道理。这与中国古话中的“三岁看大”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两个人中,为什么要一个哄,一个批?为什么哄和批的目的还要一致?这就应该用心理学中的“红白脸效应”来解释。

心理实验

有人曾对一服刑人做了如下实验:请管教人员A充当白脸,处处对服刑人C和颜悦色,尽量包容;而请管教人员B充当红脸,处处对服刑人C渴求,十分严酷。然后,实验者还有意设计了一个C平时无法接受和完成的艰巨任务。B向C布置,C叫苦,不肯接受,并说需要两名助手方可完成;而A布置,C欣然答应,竟然一个人加班加点完成了任务。可见,这组实验就是利用了“红白脸效应”的积极面,人们愿意依据“白脸”人的意图把事情办好。

心理启示

“红白脸效应”的积极面能够使人们很顺利地完成预期的目的,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红脸人”与“白脸人”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才去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红白脸效应”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即一个要严些,一个要和气些,但是对孩子的管教意见一定要统一,一定不要爸爸说东,妈妈说西,爸爸说某些事不让做,妈妈却偷偷地帮助去做。因为如果爸爸妈妈的意见不统一,就会把“红白脸效应”的消极作用发挥出来,这样很有可能让孩子钻空子,形成任性、耍赖、不听话的不良习惯。

单亲家庭孩子为什么性格孤僻?其犯罪率为什么会大大高于双亲家庭的孩子?那么,又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心理实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和哺乳动物幼年时都有依恋母亲的倾向。有人做了实验:将幼猴与母猴隔离后,幼猴竟会依恋一个套有毛皮的支架,将它作为自己的“代理母亲”。由于这是一种在单亲孩子身上常见的心理效应,即父母离异、缺失、双亲挚爱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孤僻、怪异、消极等负面行为表现的效应,所以将其称作“单亲效应”。

心理启示

心理专家指出,人在幼年时,双亲之爱,特别是母爱是不可或缺的。也有人提出儿童12岁以后,除了母亲的呵护,更不可缺乏的是父爱的指导作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幼得不到父爱或母爱的温馨,于是心理上自卑,行为上孤僻、怪异,对他人与社会保有怀疑乃至敌对态度,不能与其他孩子快乐、自在地交往,对学习无兴趣,更容易走上极端,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为伍,日益沉沦。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大大高于双亲家庭的孩子。

鉴于此,身为父母的已经离异或处在离与不离边缘的夫妻,一定要为孩子着想,要有一个抚养与教育孩子的共同的约定,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度地仇视或争斗。如果孩子尚小,可以不直接告诉他(她)你们离异的事情,这些对防止单亲效应都有一定的效用。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给孩子适当的压力。因为压力太大,容易使孩子焦虑、紧张;没有压力,容易让孩子处于松懈状态。

心理实验

最早研究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之间关系的科学家耶基斯和多得林,在他们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工作压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形关系,这就是着名的“倒U形假说”,也称“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倒U形假说认为: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会使人处于松懈状态;当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一种动力时,它激励人们努力工作,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达到最大值;但如果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压力就会成为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

心理启示

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工作更加卖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兴奋过度,保持着半兴奋状态。而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则会带来不良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低。父母必须重视这一效应,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设法帮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适当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学得愉快,还能够让孩子学得牢固。再者,父母不能因为害怕压力成为孩子的负担,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这样会滋长孩子的惰性,不利于孩子进步。

有时候禁止和强迫并不总是像我们希望的那样有效,不让走得单行道人们偏走,不让孩子玩火柴可他们偏玩。

心理实验

1976年,心理学家请路人在一份控制肉类和蔬菜价格的请愿书上签名。在路人还没有决定是否要签名前,实验人员Ra说:“我必须事先告知您几点信息。”

在一种条件下(轻度压力),信息说当地某组织成员声称坚决反对该项价格控制,因为他认为这将损害当地经济。在另一种条件下(重度压力),实验人员补充Ra说任何人都不得散布和签署任何形式的请愿书。最后一种条件,也就是报复条件下,Ra叫嚣谁敢在请愿书上签名,他就一定会把他揪出来。实验结果显示在受到轻度威胁的时候,有50人签名;受到重度压力时有72人签名;受到报复时有88人签名。

即行动自由受到的威胁越大,人们就越容易实施这个遭到威胁的行动。

心理启示

抗拒是引起夫妻间不和以及有子女家庭冲突的一种心理机制。抗拒也会出现在不遵守规则和法律的行为中。比如,交通法规里只有强制遵守和禁止条款,这就使诸如超速等等的行为更加吸引人。不管时代进步了多少,我们仍然时不时会听到人们抱怨说安全带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

生活中,每个人都想过把自己的某个想法强加于他人。这时就要小心听话人的抗拒心理是否会被触发,因为这可能限制了他人的自由。于是,对方试图重新建立自主的地位,就像实验中那样,结果可能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麻烦。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不是仅仅因为妈妈提供了奶水、食物、或者更简单点,因为俗话说的“有奶便是娘”?答案当然不是。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哈洛在实验中制作了两个假妈妈,一种是用铁丝做的,一种是先做好猴子的模型,再塞进松软的海绵、套上长毛绒布,里面装上灯泡,使布妈妈有体温,还设计成摇动的。实验时,将他们和刚刚出生的猴子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们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研究者发现,小猴很快和布妈妈难分难舍,就算铁丝妈妈那里有奶瓶,布妈妈没有,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

后来,心理学家赋予了布妈妈更多的母性特征,而小猴子也就愈发喜欢她。但是,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成年后不同程度的带有行为上的偏差,类似人类精神疾患的行为。

心理启示

由上述实验可知,父母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不仅仅应该给予婴儿食物,还应该给予他们爱抚、赞许、鼓励、保护和爱。这样,婴儿才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生活中,很多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并不需要学习,这是人类的本能。但事实是,养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要求父母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耐心,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爱心,它是孩子生命元素的第一位。所以,请不要吝惜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也正是这点点滴滴才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处在婴儿时期时,对词汇的记忆力并不强,所以即使在他们面前说脏话也无所谓。事实果真如此吗?

心理实验

皮特·加斯科和伊丽莎白·霍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15名8个月大的婴儿连续10天听一遍有3个故事的录音带,然后让这些婴儿再听其他的录音。结果显示,婴儿听包含故事中某些词的词组时间明显多于听其他单词组的时间,为了做对比,他们又将从来没有听过故事的婴儿带进了实验室,实验过程中发现,他们在听到这些单词时,几乎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偏爱。

心理启示

加斯科认为,8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记住谈话中经常出现的单词了,这是以后习得语言的重要准备条件。这是因为儿童在婴儿阶段开始储存单词的发音和不同因素了(语言学习要求大脑储存发音和含义)。突然在某个时候,孩子便能把单词的发音和含义对应出来。他们经过研究还发现,尽管幼龄儿童并不知道某些单词的含义,但他们依然能够记住单词的发音;等以后他们语言能力开始发展时,所有准备工作早已经做好了。因此,这就告诉婴儿的父母们,不要总觉得孩子尚小,没有什么记忆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他们面前说一些比较过分的脏话。千万要小心,那双小耳朵可能正在听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