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和心理专家谈谈心
7450100000025

第25章 我该如何讨好他——社交最尴尬的境地(2)

生活中,总能碰到一些人,喜欢对他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这几乎成了他们的癖好,每天不对别人评论几句,他们就会觉得缺了点什么。那么,在他们尖酸刻薄的评判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心理呢?

专家解析

批评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有些人却对批评他人过于热衷,甚至把评判他人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有的还以法官自居,毫无根据地对他人进行宣判。其实这些人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下意识的恐惧,他们害怕别人把自己当作评判对象。法国精神病科医师姚兰德?甘纳可?玛亚诺贝指出:“我们对他人进行评判常常是对自我的映照,而且主要是在个人形象上面。”评判他人是一种自卫行为,他们害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不敢面对自己的另一面,评判他人亦是在保护自己,防止他人去发现真相。

法国认知心理学学者让?考特欧认为,评判他人是完美主义的表现,完美主义者包括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积极的完美主义者通常会鼓励他人不断进步,而消极的完美主义者则会不停地批评他人,看到的总是事物坏的一面,总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缺陷,而他们也永远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

心理医师阿里亚娜?阿纳斯塔波罗则认为,童年时的教育方式导致人变成了“评判强迫症”者,对他人的要求过于苛刻,正说明了自己的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通过批评他人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而这种自卑是由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造成的。这种人可能在小时候时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如“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做,你怎么这么笨呢?”习惯了在别人批评的环境中生活,慢慢自己也就形成了批评他人的价值观念,并通过批评他人证明自己的存在。

再者,批评者也可能是缺乏被爱护的感觉。例如,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给他们设定的目标时,便会遭到父母的指责,使孩子感觉自己得不到爱,在潜意识当中也对自己进行错误评价。同时他们也会把父母给予自己的评价看作对他人评价的标准,拿着这个标准对周围的人展开评判。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对他人做否定评价源于忌妒心理,否定他人的同时好像在赞美自己,进而使自己得到满足。但是,对他人说三道四、胡乱评判往往会使自己走进人际交往的死胡同,因此我们应该跨越这个鸿沟。

1.打开心灵,开放自我

我们应该打开心灵,多倾听,多交流,让自己走向外部世界,理智地对待他人,不要随意下判断。同时,应该多结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转移自己说三道四的注意力。

2.承认错误,敢于评判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善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同时加以改正和完善,不要总把自己放在强大的位置上。同时要敢于评判,但评判要有理有据,让事实说话,不能凭空捏造,臆想。

别人一句无意义的话,在他看来也是有目的针对他说的,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也会使他立刻感到自己受到了仇视,为什么他总是把别人不经意的动作联想到自己身上呢,而他自己也很痛苦呢?

专家解析

人是一种敏感性动物,时刻都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地位,时刻都想给别人留下最美丽的一面,同时,也时刻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希望自己是优秀的,一旦觉得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变得不完美了,就会觉得别人是针对自己的。大多数人可能很轻易就会化解这种仇视,但是有的人可能很在意这个,觉得别人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产生一种敌对心理。

人的群居性决定了人是害怕孤独的,人都愿意被群体接纳,害怕失去这个群体。当一个人感觉别人是针对自己的时候,也就会觉得自己有可能会被这个群体排除,内心就会出现恐慌,出现不安。一个从小在孤立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总觉得自己是被遗弃了的人,他有比别人更多的感受,有一颗脆弱的自尊心。

当别人不经意冒犯一点点,甚至是个毫无意义的眼神,也会导致他的不安,觉得你是故意针对他。在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别人抛弃了自己,因为他怕孤单,担心别人抛弃,所以会格外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感受,也总是用消极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别人一个无意的动作会使他们心里掀起千层浪;总是觉得大家都是针对自己的,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丢失了自我存在感,似乎他们就活在别人的眼中。

多疑也使得一些人觉得别人一直是针对自己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度敏感,过度敏感的人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对别人总是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感觉是他人即地狱。生活中,他们会观察别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而且会把这些都当作针对自己的暗示,感觉全世界都在针对他们。

总是觉得别人针对自己的感觉并不好,这是既痛苦,但是又无法摆脱的感觉。

为了摆脱困境,不妨试试以下办法。

1.去印证你的想法

当你感觉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与其在那胡思乱想,还不如直接去问个明白,跟他说明情况,请他给你一个解释,如果他的解释是和你的猜想一样,那么你要跟他解释清楚你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他的解释和你想法完全是两回事,那就证明是你在瞎想。

2.换位思考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那个人的话,你有没有必要这么做。站到他的角度想一下,理解一下你的行为和感受,很可能你就会发现那是根本没有必要的。所以,你也就会明白,他根本无心针对你和伤害你,这样想着,心灵也就得到了解脱。

3.转移自己关注的目标

当你觉得别人是在针对你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转移一下关注的目标,比如强迫自己不要去想,和别人聊聊天或者出去运动运动,打一盘网络游戏也未尝不可,把自己的目标转移了,可能不久你就会忘了刚才所发生的事情。

“等你落到我手里,看我怎么收拾你……”这是某人在被他人伤害或中伤后产生的记仇心理,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来,似乎不可理解,但是谁敢说从没有记过别人的仇呢?凌凌最近就很苦恼,还是在小的时候,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捉弄了她,但她现在都记仇在心。她知道不应该,可不知道怎么摆脱?

专家解析

如果有人说他从来没有记过仇,恐怕没人会相信。因为记仇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只不过不同的人记仇的时间长短会不同。人对那些曾经在别人面前中伤自己,在上司面前诬陷自己,在众人面前辱骂自己的人往往会记忆深刻。他们的种种行为或多或少都会引起你的注意,不管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最终都会转移到人的心里,成为一种记仇情结。

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解释记仇:把对别人的仇恨记在心里。顾名思义,记仇是一种心理活动。当我们与某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他的怨恨和不满情绪就会在心理堆积,渐渐形成一个火山堆,随时都有可能喷发。记仇的特点是:不把仇恨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它深藏于心底的某个角落,在面子上仍与“仇家”保持一团和气。

魁北克心理医生米歇尔?拉利维说:“记仇是一种会一直持续的带着强烈恶意的仇视。就像一根刺,它会一直扎在我们的心里,甚至时间还会很长,在一定情况下,这种记恨就会被唤醒,它往往还伴随着忧伤,但表面上你是看不出来的。”爱记仇的人,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也不说出口,只是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久而久之,心里的仇恨会越积越多,甚至会一辈子都缠着自己。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才是仇恨最大的受害者,而仇家却毫无感觉,他最终成了双重受害者。可以说,记仇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拿过去的错误来惩罚现在。

记仇会使人焦躁、烦闷、沮丧。长期记仇会给人造成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导致压力、头痛、失眠。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理由,心中怀有仇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我们内心里的侮辱和永难平复的创伤,都会损坏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的事物。

1.通过写信宣泄自己的不满

如果有的话无法当面说,可以以写信的方式告知对方,可以将自己为何感到愤恨、为何感到不公、对方究竟什么地方伤害到你等,都详细罗列出来。让自己得到彻底的解脱,把仇恨的沉重包袱卸下来,使心灵恢复平静。

2.转移心理视线

可以通过工作和娱乐转移心理视线,扩大自己的人际圈,多交朋友,让时间去化解仇恨,时过境迁很快就会没仇。或者多与那“仇人”接触,说不定你就会逐渐觉得原来自己是没必要记人家仇的。

3.学会容忍,学会遗忘

孔子曰:“成事不谏,遂事不说,既往不咎。”也是在教我们与人相处要学会容忍,学会遗忘。“世界上没有一个傻子会认为自己是傻子”,如果你可以感受到自己也许是个“爱记仇的人”,这恰恰说明你不是那样的,至少和你自己想象的是不一样的。努力去化解心中的仇恨,给自己一个好心情,这样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

生活中,小爽总觉得朋友对自己不够仗义,总觉得家人对自己不够关爱,也总是觉得老公没有对自己付出所有的爱。简而言之,她觉得自己不受他人的欢迎,例如吃中午餐的时候,同事们都是三人一起,两人一伙儿的,但她一个人却是孤零零的。为此她苦恼不已?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觉得似乎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解析

没人喜欢自己是对别人的一种谴责,也是对生活环境不满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总是在抱怨没有人爱我们。例如,当朋友忘记我们的生日,生病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们安慰,内心的感觉很失望,甚至是凄凉的,感觉自我的价值感也在慢慢地消失。

人对爱的渴望和自身实际对爱的感受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像一条鸿沟,是永远也填不平的。人们总是渴望别人能给自己全部的爱,就像母亲爱婴儿一样,这种爱是无条件的,而且是全身心地投入,也是不求回报的。然而当人们长大以后,就不能再享受这种爱了。

因为成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即使把你当宝贝一样看待的爱人,也不能给予你这种爱。这样你在渴望得到的爱和享受到的爱之间就出现了差异,你越是感觉到这种差异的存在,你就会越觉得别人是不爱你的,鸿沟越来越大,最后你就会感到没有人喜欢你,因为别人的爱总是满足不了你对爱的需求。

自信心不足也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喜欢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的人实际上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肯定,他们似乎只有在别人的赞美声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这恰恰证明他们是不自信的。但是生活不会按照自己的想象那样进行,每天都有人赞扬你,肯定你,当生活中这种赞扬和肯定减少了的时候,他们就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了。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失望,也就衍生出了一种没有人喜欢自己的心理。在这些人的心中自己全部自信都是来自他人的赞美与肯定,只有得到赞美和关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的存在。

总在抱怨没有人喜欢自己,这不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利,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很累。因此,我们需要改掉这种抱怨的心理。

1.生活是不完美的

生活总是有缺憾的,不要把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觉得周围都是充满爱的。如果你把生活想得太美好,一旦出现偏差,你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觉得周围没有人爱你。

2.不是所有人都是要爱你的

能无偿爱你的只有你的父母。所以,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是有义务要爱你的,明白这点之后,你要试着减少对别人的爱的渴望,想想他为什么要爱你,你有什么权利要求他爱你。

3.清算一下你的付出

爱是相互的,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想一想,别人没有给你太多的爱,是不是你对别人付出的太少。对别人付出爱,也会收获爱。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总觉得别人在针对自己生活中,当和别人接触的时候,只要别人稍有点不高兴或者别的什么,笑笑就会接受这种暗示,开始回忆谈话的内容,看看是自己哪一句话说错了。因此,每一次和别人谈话都会让她感到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她就开始害怕与人交往了,很多时候她都是宅在家里,不到万不得已,她绝对不会和他人接触。该怎么才能使她摆脱这种状况呢?

专家解析

害怕与别人交流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成功学家卡耐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点都不胆怯、害羞和脸红的人,包括我自己。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可以这么说,在人类的骨子里就对交流有一种恐惧心理。着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认为:社交原则的缺乏导致人们害怕交流,也导致人们容易在交流中接受他人的暗示。正是因为没有原则,所以心理也就没有了依托,在失去原则的基础上,人就容易接受别人的思想,在别人的暗示下,自己的思想就会受到影响。

如果容易受别人暗示的人能够建立自己的交流原则,按原则交流,那么很可能受到别人暗示的影响就会少很多。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只要快乐就好,和别人交流主要是获取内心的快乐,主动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也能分享别人的快乐。二是问心无愧原则,不求人人如意,但求问心无愧,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坚持这一原则,你在交流中就不会有太多的负担,那么你在交流中的种种担心就会减轻。

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实则多半是受到自我的暗示。人是最容易接受自我暗示的。一个没有强烈的主观愿望的人,最容易受他人思想左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需求,当别人给出一种观点,别人说这种观点是有利的,可能你也就会感觉到这种观点就是对自己有利的,即使这种观点根本就不适合你,但是你还是会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观点。比如下雨的时候,你明明带着雨伞,但是看到别人往前跑,你也就会不假思索地跟上去。

有问题就会有解决的方法,当然,交流也不例外,那么怎么才能解除这种害怕交流的心理呢?

1.建立原则

人一定要学会建立自己的原则。原则对任何事情都是有效的。建立自己的原则,按照原则行事,那么就能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暗示性,也就降低对交流的恐惧。

2.无所谓的心理

对于别人言语和行为,不要抱着深究的态度,把它们都看做一种正常的沟通,以一种无所谓的心态和别人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减轻交流的心理负担,使交流变得自然、愉悦。

3.正确看待交流

交流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要把交流强加上功利的目的。不要在交流的过程中,总想着自己在这方面不擅长,人家说的都是有道理的,不能反驳他。这样对交流其实是一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