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和心理专家谈谈心
7450100000014

第14章 我家孩子怎么了——家长最关注的话题(3)

专家解析

很多孩子上小学还好好的,一上初中就变了,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你叫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出现“不受教”“不听话”,常与家长“顶牛”“对着干”的现象,其实,这是青春期逆反在作怪。

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脾气倔强得很,你说他几句他就烦,你让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你说是对的,他偏说成是错的……整天与你唱反调。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初中孩子正处于青春逆反期,于是会表现出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赶鸡的一种强度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视野开阔,自主意识很强,他们已经有了评判事务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之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一些家长渴望明白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的权威和地位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孩子们对于家长的一言堂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吗非得听他们的。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逆反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逆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孩子在第一逆反期,主要是为了争取父母的同意,以获得活动自由。

如非要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等。

孩子在第二逆反期的自主独立要求范围更为广泛,是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急切盼望能够摆脱父母的安排,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独立做事。所以,当孩子上了初中,逆反心理会极其严重。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为此担心和忧虑,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儿童期间依恋父母,转向依恋朋友,因此产生亲子关系冷淡,甚至有子女脱离家庭的倾向,这很常常,当他们度过这段逆反期后一切都会变好的。

1.不过分干涉孩子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们到了该做的年龄,而且可以做的事,就放手让他去做,不要过分干涉或包办代替,特别是不要过于盘问孩子的电话、信件,一般也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这样才能在家长和孩子中间架起信任的桥梁。

2.不要急于求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皆同此心,无可厚非。但有些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严、过高的要求,因为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出现厌烦情绪,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3.对孩子适时正确引导

青少年都不喜欢别人对他的行为横加指责,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要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在新年或生日时送孩子几本积极健康、可读性强的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等。

8岁的露露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因为妈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对她的关爱相对较少。但有一天,妈妈发现的露露的行为有一点不对,她发现露露总是喜欢趴在床上或者椅子上,小屁屁绷的紧紧的,而且磨来磨去。问她为什么喜欢这样,她说这样很舒服。发现这一问题后,妈妈并没有责骂她,只是尽量转移她的注意力,但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现在,她这一动作越来越频繁了。露露妈妈感到很着急,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有自慰行为?

专家解析

很多家长知道孩子的有了自慰的行为后,开始担心害怕,甚至大惊小怪地责骂痛打孩子。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儿童的自慰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有对自己身体进行探索的本能,在探索中孩子可能就会发现刺激性器官会感到舒服,因此就会乐此不疲地选择不断重复这个动作。

孩子早期的性行为,只是偶然感觉到的一种快感体验,他们可能只是单纯地喜欢这种体验带给他们的兴奋感觉。这时候,孩子这种感觉和“性”是完全分开的,在他们的心理或许并不知道“性”为何物,他们喜欢的只是这种感觉而已。但当家长把这一行为赋予“性”的意义时,孩子的行为意义就变了,家长甚至也会觉得孩子下流,可耻,进而会采取一些强硬的态度去阻止孩子这一行为。但这样做只能是适得其反,会让孩子对这一行为更加充满好奇,更加迷恋。长大之后,他们可能会觉得羞耻,对此感到负罪、内疚,以致影响未来的婚姻生活。

上述案例中,露露的妈妈是聪明的,她知道不能惊动孩子,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一做法是可取的。因为这样做既没有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也对她进行了一定的诱导。她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孩子的一种正常表现,适当地引导便可。

另外,很多孩子的自慰行为很频繁,这可能和孩子平时得到的关爱太少有关。

现在很多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往往选择将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孩子独处时间较长,会感到无聊,而偶然的自慰行为引起了孩子的兴奋感,使他们逐渐爱上这一行为。再或者是父母总是将孩子一个放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一些性行为,进行模仿,也会产生兴奋感。因此,家长要给孩子一定的关爱,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孩子在成人的关注下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当孩子出现这一行为时,父母切忌盲目指责。

1.不要过于责骂

孩子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可耻,也不一定知道这种行为和“性”有必然的关系,如果父母因此责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孩子心理会产生一种负罪感,认为自己是下流的,可耻的,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2.拿出一部分时间陪陪孩子

孩子小时候需要家人的陪伴。父母不要因为工作忙,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到家人,否则孩子极有可能在这种无聊中发生自慰行为。而且一旦得到快感以后,他们会恋上这种行为,为无聊的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

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有自慰行为时,家长要学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可以带他们运动一下,或者和他们做做游戏。这样,他们的关注点就会从自慰行为转移到其他的方面,习惯也会慢慢地克服。

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孩子跟爷爷、奶奶一块生活,做完了作业就无事可做,非常孤独。特别是到了周末,孩子有时会整整两天不出门。另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有一段时间,她发现孩子做作业特别慢。通过了解,得知孩子觉得反正做完作业也没有小朋友一块玩,所以做起作业来特别没有激情。于是她就给他报了好几个周末的特长班,为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很多时候,这些家长很疑惑,现代的孩子吃得好,玩得也好,为什么还倍感孤独呢?

专家解析

在大人们看来,孩子本该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事实上,他们同样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和照顾,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离不开他人的安慰和鼓励。当他们体验不到父母的关爱,朋友的温暖时,也正是他们承受内心巨大孤独的时刻。

在数不清的独生子女中,究竟有多少人还在孤独中挣扎?调查显示,大部分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自述“感到孤独”的独生子女也达到了约20%,其中,感到非常孤独的为6%,感到比较孤独的为13.9%。据近年来的一项大型调查表明,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三口之家中,“最让人担忧的问题”里,“孩子孤独、有压力”仅次于“老龄化”,位居第二。

这也难怪,当代城市的高楼就像厚厚的墙壁,阻断了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孩子因没有玩伴而找不到快乐,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心理孤独!一项在上海市1600多名孩子中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有47.8%的孩子因为没有玩伴,而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玩;平时只有9.5%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玩,节假日也只有15.4%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看到近50%的孩子找不到玩伴,不能不让我们担忧:我国青少年中出现的“伙伴危机”,将会造成孩子的成长孤独。

再者,没有玩伴的孩子易产生孤独感。城市里大部分的住房都是三四层的高度。其中还有许多的大杂院和筒子楼。虽然居住的条件比较落后,环境也比现在的城市环境差很多,但是每天放学后我们都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那是一种现如今生在群楼高立的都市孩子中很难找到的快乐。

孤独会使人产生极大的痛苦,会给人的身体、个性、心理、社会活动等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摆脱孤独的不良心理感觉。那么,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

作父母的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让自己的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既要允许、鼓励孩子与邻居家孩子共同玩耍,还要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伙伴邀请到家里来。促使孩子内向的性格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改善。

2.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

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外出参加社区、学校、传媒举办的各类活动,让孩子有接触不同环境、不同人群的机会。除此之外,父母还要有计划地带孩子游公园、参观画展、外出郊游,等等。只要不断坚持,相信孩子一定会远离孤独。

3.多和孩子说说话

每天和孩子进行一次简短的交流,引导他讲一天发生的趣闻轶事,让孩子觉得你是关心她的。或者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也可以激发孩子主动讲故事的欲望,甚至和孩子一起编故事,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家长还是有“共同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