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图解心理学
7449600000007

第7章 揭示信息存储的秘密——记忆心理学(2)

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它是经由观察学习和实际操作练习而习得的行动性记忆。如何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但是各个动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按照一定的程序操作,通过多次尝试最终逐渐熟悉,当到了纯熟阶段,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就能够自然应用。例如,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以后很多年不再练习,也仍然不会忘记。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如对人名、地名、名词解释以及定理、定律等的记忆。陈述性记忆的特征是,在需要时可将记得的事实陈述出来,说明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陈述性记忆内,按所记信息性质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经历性记忆,是指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即将以往生活中与个人有关的事实的时间、地点、人物、情景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编码记录下来,储存在长时记忆里。

2.语意性记忆,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物的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凡是语言、文字、概念、原则等知识与应用,都需要依赖于语意性记忆。

记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在记忆的产生、形成和加深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心理因素的影响,使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和久远。

需要是记忆产生的基础

多数情况下,人的记忆是自动运行的,人们在无意识地选择重要的内容加以记忆,同时放弃其他的内容。而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改变心不在焉的态度,变得专心致志,这时就会对自己需要的事物产生深刻的记忆。这种在主动机制下生成的记忆是十分鲜明的,可以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

良好的兴趣是记忆的诱发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记者对一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越容易记忆,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就容易忘掉。兴趣如何是记忆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就比较容易集中人的意识,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强烈的动机是记忆的推进剂

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原动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们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求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记忆的动机越强烈,记忆的效果就越好。虽然你不喜欢英语,记不住单词,但如果考试不及格就会留级,你就会下工夫去记,而且准能记住。

理解是长久记忆的前提

有些内容即使我们努力地去记忆,还是会轻易忘记,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记忆的内容不够理解,没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清记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脑中的知识与所要记忆的知识相沟通,建立起新的联系,才会记得更加牢固。

记忆能力有优劣之分,我们一般从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四个方面评价和衡量记忆的品质,记忆的品质越高,记忆的能力就越强。

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体现在记忆速度的快慢上,指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记住的事物的数量。同样背诵一首诗,有的人重复5次就记住了,有的却需要重复20次。这说明记忆的敏锐性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记忆时,用的时间越短,记住的东西越多,其敏锐性就越好。

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住的事物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持久性取决于条件反射的牢固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巩固,记忆就越持久。研究表明,如果人脑功能保持良好状态,记忆至少可以保持七、八十年以上。有了记忆的持久性,才会有知识的巩固性。

正确性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原来记忆内容的性质的保持。它是针对记忆的质量而言的,要求识记的东西再现时能够保持准确无误。如果一个人的记忆,既有敏捷性,又有持久性,却都记错了,这样的记忆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正确性是良好记忆的最重要的特点。

备用性

记忆的备用性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记忆中迅速而准确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它是对记忆的效能的考察。人们进行记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知识,并使之备而有用,备而能用。记忆如果没有备用性,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对自己很熟悉的事物一时想不起来,这是因为我们对已有信息提取不顺而导致的。

记忆功能的实现

人脑的记忆功能是通过对脑中记录、保存的信息不断进行再认和再现而实现的。用一种形象的方式来形容记忆,就是人脑把所要识记的内容在头脑中进行录像,然后,给“录像带”贴上标签,进行分类整理。这一工作如果做得好,再现时就会很容易找出头绪,并提取出相关信息。如果做得不好,提取信息时就会出现困难,找不到相关的存储内容,使我们想不起来。

记忆提取的方法

记忆提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认”,即断定出某些自己曾见过或者听过的事情,并加以确认。另一种是“再现”,就是用语言把再认的内容传达出来,或在脑中以画面联想的形式进行回忆。前者是对已给信息进行判断;后者是从记忆的内容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如果在这个环节中,人们无法有效提取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判断,就无法顺利地实现再认或再现,从而让人一时难以想起相关的人或事。例如,当你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明星,虽然之前你也看到过他,但是却没有留下印象,所以再认时就找不到相应的信息,觉得很陌生,不认识;也有可能你的脑海中还留有一些印象,却想不起他的名字,这是因为你的脑海中缺少与他名字相关的画面和线索。因此只有线索越多,相关的画面越清晰,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得越紧密,人们在再认或者再现时就会很顺利。相反,如果失去联系,找不到线索,就会想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原本记住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研究表明,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包括很多方面的。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关于遗忘的原因,经过科学家的研究,有以下一些假设:

衰退说

最初,心理学家用记忆痕迹的衰退来解释遗忘现象。他们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学习知识的活动使大脑的某些部位产生了变化,留下了“记忆痕迹”。如果长期不再练习,“记忆痕迹”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出现遗忘现象。

干扰说

有的研究者提出遗忘是新旧经验相互干扰的结果。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产生干扰叫前摄抑制现象,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产生干扰就叫后摄抑制现象。这两种抑制现象已被心理学研究所证明。但是,仅以此来解释遗忘现象是否可信,仍有待商榷。

检索困难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人脑无法把识记过的事物从记忆中检索出来。他们认为检索指引的适当与否是形成检索困难程度的主要原因。以用回忆法和再认法测量回忆量为例,由于测量方法的差异,就会造成回忆量的差异。

压抑说

有的研究者用动机与情绪的影响来解释遗忘,认为为了避免痛苦体验在记忆复现,当事人就会把自己早年生活记忆中的痛苦的不愉快经验压抑到潜意识中,以免因为这种记忆而引起焦虑或不安,产生所谓“动机性遗忘”。

记忆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我们可以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记忆的效率。

理解记忆

心理学研究认为,记忆分为两种,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理解记忆又叫意义记忆,其记忆效果要优于机械记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这个时期理解记忆在其整个的记忆活动中是占很大优势的,应该把握机会,好好利用。

及时记忆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研究认为,学习之后就会产生遗忘,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遗忘数量是先多后少。因此人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忆,否则很快就会逐渐遗忘,因为刚学完后是忘得最快和最多的时期。及时复习可以减少信息的流失。

分配记忆

心理学研究认为,记忆之后需要复习增强记忆效果,而复习不能过于集中,以免东西太多产生干扰。采取分配复习效果会好一些,因为这种方法更符合记忆的规律,开始记忆时,用时较长、两次记忆间隔时间较短;经过几次记忆之后,用时就会短一些,间隔则也会长一些。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记忆时应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动觉器官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对所记材料,既听又看,既读又练,有利于增强所记材料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有效的保持和回忆。记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这就要平时多加总结和归纳,找到最科学最有效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