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图解心理学
7449600000020

第20章 帮助人们健康成长——健康与心理(2)

(一)适度的心理应激有利个体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个体成长和发展

个体的成长发育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心理应激是一种后天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个体的早期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适度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后来在生活中的应对与适应能力。如艰苦的家庭条件与生存环境,能够锤炼出青少年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应对自如,拥有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利于维持正常功能活动

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是在刺激的作用下得以发展和提高的。一只刚出生的猫被蒙上眼睛两个月之后,由于失去了光线的刺激,便会终生失明。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参加紧张比赛的运动员,他们的骨骼肌、心肺功能、神经反射功能、大脑分析、判断功能都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样,紧张的学习和工作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机灵、熟练,从而大大增强个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心理学的许多实验研究证明,当人处于缺乏刺激的单调状态超过一定时间限度后,就会出现幻觉、错觉和智力功能障碍等身心功能损害。由此可见,心理应激对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当心理应激超过人的适应能力就会损害人的健康。因此,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苦

当强烈的心理刺激作用于体弱或应激能力差的人的时候,人体不能迅速调整和缓解就会出现不适的反应。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急性心理应激状态,如惊吓或者心灵重创引起的心肌梗塞、急性脑溢血、呼吸困难等;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当一个人总是失败、总是失意时,强度小但长期作用的心理应激就会使个体出现头晕、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

加重已有的躯体和精神疾病,或导致旧病复发

患有某些疾病的个体,其抵抗应激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已经有所降低,而新的心理应激造成的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很容易加重原有疾病或导致旧病复发。例如,高血压病人在工作压力增大时病情就会加重;心脏病患者在与人争执或激烈辩论中,就容易导致病发。

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人是生理和心理的统一体,而生理和心理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严重的心理应激引起个体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会造成内环境的紊乱,各器官、系统协调的失常,这样就会导致人的机体免疫力的下降,使人体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特别是体内的那些比较脆弱的器官和系统首先会受累而发病。例如,生活中那些因亲人突然亡故而悲痛欲绝的人,很容易病倒,而且难以恢复。总之,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对健康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身体会生病,其实心理也会生病,当外界的刺激太强、压力太大时,人体经过很大的努力,依然不能迅速调整和缓解,就会出现不适的反应。

心理也会出现病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烦恼和不开心的事,一般情况下,通过机体的应激和自己内心的调整,是能够适应的。但如果经过很大的努力仍然无法适应,并引起心理上的不适感,那么他的心理就可能出现了病患。一般来说,人的身体出现病患,会产生相应的异常反应,如某部位常感疼痛等,而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不会感到疼痛,而是感到紧张和焦虑。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妨碍人的正常生活,具体表现为:说话有气无力、浑身乏力、焦躁不安、内心感到无比烦恼和压抑、无精打采等。

正确对待心理病患

引起心理疾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父母遗传因素、个人的性格特征、幼时的不幸经历和体验、环境的巨大改变、身体疾病或事故的重创等,这些都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创伤。身体上患了疾病,遵从医嘱,打针吃药就会康复,而心理上的疾病除了积极地参与医生的治疗,自我的调整也很重要,特别是自己在思想观念、态度判断上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在现实社会,人们虽然越来越关注健康,但是往往总是限于身体的健康,而对心理的呵护还是不够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急剧上升,而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也是各式各样的。

工作压力太大

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很多都市白领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心理疲惫却得不到及时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

婚恋与家庭变故增多

婚恋和家庭是人生命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一旦发生变故往往会给人造成很大的打击。而在现代社会,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因感情而造成的痛苦和失落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严重者还会采取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人们在追求成功的时候,往往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渴望成功却又不愿努力,内心浮躁,却又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一旦愿望没有实现便会感到巨大的失望,并痛苦不已;或者因急于求成而苛刻自我,不断自我加压,拼命地付出,结果却因失败而崩溃,产生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生活负担不断加重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不平衡,使人们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很多人劳碌一生也买不起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子女上学的消费也是很大的一笔支出,收入微薄与生活消费居高不下形成强烈的对比。

特别是那些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在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

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承担着沉重的学习任务,肩负着父母和老师的殷切期盼,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轻松。调查发现,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大部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如学习恐惧、抑郁以及厌学心理、社交恐惧、心理自闭等很多问题。

过分溺爱导致心理脆弱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往往会导致孩子的不健康成长。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他们性格孤僻,甚至还有暴力倾向,而且被溺爱的孩子,心灵比较脆弱,耐挫力差,一旦遭受打击,就容易导致自杀。

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瘾,把大量时间花在上网聊天、打游戏和网恋上,网络的虚拟性会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产生,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如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因无力改变现状而苦闷;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这些都会让人产生“心病”。

缺少精神上的满足

现代人过于注重物质上的享受,却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很多人虽然获得很大财富却并不能感受到快乐,这种内心的失落和空洞总会让人感到生活的无聊和乏味。

心理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是极大的,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进行预防,使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让心灵世界里充满阳光。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一种心理关系。人们通过正常的交往、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身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不协调的人际关系则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培养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是人们正确面对社会和实现自我健康发展的基础,对心身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保持积极的自我态度,才能更好地接纳自己。对生活保持持久的热情,才能与社会保持一种动态的协调和平衡。

加强身体的锻炼

健康的体魄是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只有当人们拥有强健的体魄,才会使身体的各项机能正常运转,维持身体循环的平衡,并带给人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健康的体魄还能增加抗压能力,阻止疾病的侵害。

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心身联系的桥梁。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基础之上的,它能够使人自觉地以某种理由或方法去抵消、回避或否认内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和痛苦,恢复自身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正确认识疾病

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最宝贵的心理状态。只有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现状,对疾病警惕但不恐惧,采取积极的治疗,才会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人人都渴望健康长寿,但长寿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豁达、乐观的人才能保持身心协调,延年益寿。

热爱生活

很多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依然对生活充满着激情,他们总是能够保持着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的身心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能够延缓衰老,促进健康。

知足常乐

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很容易让自己内心失去平衡,变得急躁、贪婪、冷漠,引发身心疾病。而如果能够保持和善娴静、知足常乐的性格,则会使躯体内部环境保持平衡有序的状态,使人心满意足,减少忧愁。

笑口常开

笑是一种简单而又愉快的运动,可使胸、膈、腹以及心、肺、肝等都得到有益的活动,神经、骨骼和肌肉得到放松,且可驱除忧愁烦恼,减轻精神压力,抒发健康的感情,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使人长寿。

爱好广泛

广泛的兴趣可以提高人的人生体悟和生命乐趣,例如琴棋书画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愉快;当然,很多有趣的活动还能够锻炼人的大脑,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

心胸豁达

长寿者大都拥有开阔的心胸,他们性格豪爽、乐于助人,对于烦恼的事会积极地处理掉,这样便能长期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良好发挥,从而减少疾病、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