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7449400000007

第7章 听听孩子的心里话,你才知道怎样做父母——孩子的日常心理调适(3)

“高中时,我自虐得很严重。拿刀割,用订书机订自己身上的肉,感觉一点儿都不疼,因为肉体上的疼对我来说是可以忍受的事。最严重的一次是,我用特别锋利的刀尖刺进左臂,然后再拔出来,弄得鲜血淋漓。”正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的一位男生平静地述说着,好像这一切与他无关。他在高中就被诊断患有抑郁症,他自己分析,可能是性格内向、遭遇家庭暴力和父母离异等因素造成的。上了大学以后,他情绪低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手足无措。他说,现在之所以不敢再做出极端的事来,是因为牵挂着母亲。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介绍说,近年来患抑郁症的学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现在学生面临的压力、挑战和竞争都很多,这些都很容易导致抑郁情绪,严重的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孩子时期由于自我意识水平处于不稳定时期,因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经常出现偏差,无论对他人还是对自我的评价,都具有情绪性或片面性,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对别人给予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孩子的情感丰富,每遭受情感挫折,就会悲观消沉,甚至会因轻生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家庭环境也会导致孩子的抑郁情绪。家庭气氛过于严肃或压抑,父母对孩子冷漠,会使孩子长期缺少爱的体验,心情压抑,经常处于忧虑和紧张之中,轻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抑郁症。还有的父母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对孩子的要求太过严厉苛刻,使孩子在恐惧与压力中长大,当压力和要求超过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程度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症状。

除此,孩子已经面对或即将面对的各方面压力,如学习、考试、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批评和处罚、与同学的人际关系、就业,父母离异或死亡等都会引发抑郁症。

另外,性格因素也是引发抑郁症的又一重要原因。孩子的意志薄弱、优柔寡断,会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表现为消极退缩或逆来顺受,遭遇的失败多了,人就会产生自卑,形成抑郁。

教养加油站

对于已有了抑郁表现的孩子,下列方法有助于爸爸妈妈对孩子抑郁心理的矫治:

教孩子理智调节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感到抑郁的,并不是糟糕的事情,而是孩子对事物消极的认识。当孩子情绪低落、抑郁的时候,父母需要冷静、理智地和孩子一起分析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考虑是否周到。如果孩子学会了主动调整看法和态度,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用理智控制情绪,消极情绪就会减弱,最终消除。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时候,父母可以寻找一些令孩子开心或是振奋的事情,比如讲笑话,打打球,出去踏青等。让愉快的活动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时间的推移来逐步消化他心里的积郁,用积极的情绪来抵消消极的情绪。

教孩子学会适当的宣泄

适度的宣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绪释放出来,使心情平静。当孩子心中有烦恼和忧愁时,父母要鼓励孩子可以向老师、同学、父母或是兄弟姐妹诉说,也可以用记日记的方式进行倾诉;情绪低落时,也可以大哭一场;在自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地运动,使自己精神振奋。

对孩子进行目标激励

当抑郁情绪缠绕着孩子时,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事情也不愿想,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完全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时应该引导孩子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最好是一个近期目标,使孩子有方向感,不会感到无事可做。

害羞、胆怯是孩子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所表现出的一种忧虑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之一。而现在,我们可以从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上找到这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在家里很随便,但一遇到陌生人、陌生的场合,就感到浑身不自在,仿佛到处都是陷阱,曾经在父母跟前的从容,竟一扫而光,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有一位母亲说:

女儿已经4岁了,在家里总是又蹦又跳,活泼得不得了。可是让我们感到头疼的是每次家里有客人来,她总是显现出六神无主的样子;那么小的人儿,显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好静不好动,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门,她会一路吵着“不去,不去,我怕见到叔叔阿姨”,即便是到了目的地,女儿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门。

还有一位母亲十分无奈地说:

每次带女儿出去,我总是提前给她打“预防针”:诸如见到认识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要主动问好,别让妈妈提醒了,人家问什么好好回答就是了……但十次有九次女儿拿我的话当耳边风,偶有巧遇,照常摆出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的架势,而且把脸扭向一边根本不看人家;如果对方是高高大大的男性,干脆趴在我身上给人家一个后背,有好几次弄得我都很尴尬。

害羞是人类的一种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大约一岁到两岁半左右,要经历正常的害羞期,在经历害羞期后,孩子们大部分都能参加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但有一些孩子在过了这个时期之后,仍然过分害羞,无法发展社交技巧。在八岁左右,其中有半数的人出现社交恐惧症,还有一些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过于严重的会形成怯懦与自卑的人格。

在心理学家萨姆·帕特纳姆位于缅因州伯伦瑞克鲍登学院的实验室里,没有配置什么高科技设备,充满童话色彩的肥皂泡泡、万圣节的化装面具和会发出响声的玩具,就是全部的实验道具。但他所进行的研究却绝非如此简单。一些孩子会被带到实验室来游戏,而他就在一旁观察他们。有些孩子一见到泡泡便兴奋地跑上前去,对那些会发出声响的道具也颇感兴趣,当一位工作人员戴起化装面具时,他们还会高兴地尖叫;有些则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还有些孩子哭了起来。

由此看出,孩子的害羞主要源于对新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焦虑现象。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一)孩子的先天素质和性格差异

有的孩子在身体发育方面有缺陷,通常会变得比较敏感和害羞。有的孩子先天气质内向、孤僻、胆小,喜欢安静独处。另外,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孩子害羞与否与文化差异有关。例如,中国的孩子比美国的孩子更害羞。

(二)父母的教养态度

父母对于孩子过度保护或家教过于严格,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过于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不能应对环境的挑战,很容易演变成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产生害羞情绪;在家庭管教过于严格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经常有退缩行为,如:内向、顺从、信心不足,害怕参与社交场合等情况出现,因而导致越来越害羞。另外,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害羞,不爱参加社会活动,或者恐惧心强,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三)先前失败经验的影响

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孩子以往的失败经验会令他失去自信,甚至产生恐惧,以至于一遇到类似的情形就胆小、害羞,甚至紧张退缩。

尽管害羞在孩子身上发生很普遍,但害羞也并非一无是处。美国心理学家沃伦·琼斯博士认为,害羞虽是一个人的弱点,但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更能体谅别人,容易成为工作的搭档。所以,家有害羞的孩子,父母不要太担心,更何况,害羞是可以克服的。

教养加油站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呢?

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

让孩子有较多和他人相处的机会,是加强社交技巧的好方法。父母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带孩子到家里做客,让孩子们彼此有更多的互动,以此让孩子熟悉和他人相处的情境。

多给予鼓励和赞扬

容易害羞的孩子,通常会比较在意他人的眼光,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被认同。

因此,当孩子试图表达时,父母应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扬,让孩子勇于继续向前,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群。

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适时提供机会,让孩子试着独立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过度的保护,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如此才能让孩子拥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权,产生被信任的感觉,建立自信心。

肯定孩子的专长和优点

害羞和自卑感有一定的联系,为了使孩子对自己有更多正面的肯定,父母可以尽量引导孩子去发挥其专长或优点,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表现自己。

多一份关心和体谅

当孩子需要面对新的环境或人群时,例如,上幼儿园、参加聚会,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工作,让孩子提前熟悉新生活,才不会产生担忧、紧张的情绪。在孩子开始接触新的环境或人群后,父母也应该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时刻准备着超过别人,而所用方法,却并不是读书、学习,而是大把大把地挥霍金钱,以换取那些无用、甚至有害的奢侈品,在攀比中取得虚荣心的满足。

生活的差别不可避免,于是人们在差别中不由自主地产生攀比心理。

当你理性地看待生活,就会发现,其实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公正的,并没有偏袒谁。有的人苦尽甘来,有的人甘尽苦来,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大喜大悲,世上没有永远的赢家,就如自然界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不能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味攀比何时了?

然而,当我们在不停地强调大人不可攀比时,一场迅猛的攀比之风又开始在孩子身上蔓延了。中学生先攀比买手表、买收录机;后攀比买名牌服装、运动鞋;再攀比买手机、买电脑。如果说中学生还能理清头脑,那么在小学生及幼儿园孩子身上出现的攀比之风,则让人更加忧虑。他们的攀比已经不仅仅限于什么名牌用品了,他们已经到了攀比谁能坐私家车上学,谁家的车子更高档上来了。

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得知爸爸把家里的车开走了,竟拒绝去幼儿园。为此,她的妈妈连声感叹现在孩子的攀比心理太强了。这位妈妈说,早上7点30分,女儿该去幼儿园了,她带着5岁的女儿下楼。得知爸爸开车出去办事了,妈妈骑电动自行车送她去幼儿园,女儿立刻哭闹起来。她不但拒绝去幼儿园,还哭着跑回家,嘴里嚷着“我就是要坐车去上学,不坐车去幼儿园会被同学笑话”。妈妈只好给她买了一个洋娃娃才平息了一场闹剧。

这位妈妈介绍说,女儿十分聪明可爱,就是爱攀比,小朋友穿了什么新衣服,有了什么新的学习用品,她就一定要家长买。去年春天,女儿要求他们买车接送她,说是很多小朋友的爸爸都买了车。

这么点儿的孩子就知道坐车去幼儿园来满足虚荣心,如此不能不让我们震惊、疑惑,现在的孩子把心思都放在攀比上了,他们还能读好书吗?

据《新商报》载,现在很多同学都有专车接送上下学,小学一年级的小男孩恳求做生意的姑姑开车送自己上学。要求得到满足后,小男孩再不许自己的父母来接送自己,并跟同学们介绍说送他的姑姑是自己的妈妈,而以前那个妈妈其实是保姆。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连亲妈都不愿意认,乍听起来让人寒心,可静下心来想想,这就是孩子在攀比中形成的扭曲心理。孩子本来是单纯的,之所以要攀比大多是因为受到外界的诱导,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先不说各种各样的物质攀比,单就孩子的教育来讲,父母之间的攀比也比比皆是,比上兴趣班、特长班或特色幼儿园、贵族幼儿园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白纸一样的孩子不受其影响也难。

孩子爱攀比,还跟其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当他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或感到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时,就会用漂亮的衣服、新买的玩具或受到奖励等行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和好奇心非常强,喜欢新鲜事物,和其他孩子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引发他的攀比行为。

上了小学,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学习成为主要活动,学习能力上的差别使他的竞争攀比意识更加强烈。每个孩子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别人做对比,有的比物质水平,如:比名牌服装;比学习用品高档;比谁的零花钱多,花钱大方等。

有的则比家庭条件,如: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家中生活用品高档等。还有的比外表长相,比荣誉,比谁更受老师喜欢等。

由此看来,攀比心理只会令孩子变得奢侈与虚荣,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从小教育孩子远离攀比心理。

教养加油站

如果孩子总是把攀比用在比吃、比穿、比花钱上,那么攀比之心要不得,作为父母,一定要坚决抵制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

父母不要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父母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就会助长孩子奢侈的花钱观念和攀比火焰,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作为奖励,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两件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用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使孩子养成奢侈的习惯。

教孩子进行正确的比较

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就是盲目攀比。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对比,把自己的吃喝穿用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较,自己的长相和别人比,等等,不一而足。其实,父母只要多让孩子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孩子的心里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了。面对众多普通人,孩子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还有什么可攀比的呢?

将物质攀比化为精神攀比

孩子与人的攀比大多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攀比,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竞争倾向,将攀比的目标转向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超越,不但矫正了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