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Ⅱ
7449400000023

第23章 重视孩子的学习,更要培养他的成功特质——突破孩子成功瓶颈的心理训练(1)

父母如果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保证孩子以后一定会成功。父母如果能培养孩子的成功特质,孩子的成功概率则会大幅度提高。好成绩就是10厘米的通道,如果到了社会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那就是遇到了3厘米的瓶颈,成就自然就受限了。所以,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培养他的成功特质。

儿童教育不能由你教育他应该学什么东西,而要由他自己决定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是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方法。

——法国思想启蒙家、教育家卢梭

很多父母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并且指出,从来自己都是围着孩子转的,但事实却是孩子从来都是围着父母的意志转。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愿意做,就会采取强迫的方式逼孩子“就范”。父母的这一举动,无疑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这不是在陪孩子成长,而是在替孩子成长。

曾有一个孩子,他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不高。所以,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了让他好好学习,父母特地为他制定了一份学习计划。每天,他不得不很早就起床预习功课,晚上放学回到家后又要写作业,不能玩耍,不能看电视,而且晚饭后还要继续复习功课,每天都要很晚才能睡觉。他感觉很累,但是在父母殷切的期盼与苦苦说教下,他只好坚持下去。

有一天,父亲听说同事家的孩子钢琴弹得非常好,高考时给加了十几分,最终考进重点大学。于是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并没有考虑儿子是否适合弹钢琴,就立刻拿出家中所有的钱,给儿子买了一架钢琴回来,从此,他每天的学习任务中又多了一项弹钢琴,这样,他几乎没有一点儿自己的空余时间,每天都是练琴、写作业、复习、预习,他从来就没有在晚上11点前睡过觉。

看着勤苦疲惫的儿子,父母也很心疼。于是就给他购买各种营养品。但是,物质上的充足根本缓解不了精神上的压力。为了寻求一点儿喘息的时间,他不得不多喝水,这样就可以多去几次厕所,在厕所里休息片刻。后来,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在学校,课间十分钟最宝贵;在家里,厕所里面最温暖。”

孩子的一句奇怪的话语,却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意在告诉我们:他很累,他需要休息,需要喘息,他不是整天不知疲倦,在父母的强迫下一直学习的机器人,他需要有自己的空闲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甚至在我们小时候根本不需向父母申请的要求,对现在的孩子却成了一种渴望与奢求。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可怜!

心理专家指出,学习重负已经成为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情绪产生影响。而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的安排与设计,也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孩子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中国教育专家周弘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所有的家长都把钱放在孩子的应试教育上,这是很严重的浪费。”所以,孩子将来成为天才也好,成为庸才也罢,这要根据孩子的个人造诣所定。而做父母的不能强行逼迫孩子去学习,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这是不正确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因此,父母应该及时反省一下自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轻松自在地成长,还是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让孩子透不过气来更合适呢?

教养加油站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到陪孩子成长呢?

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计划

作为父母,只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期望就足够了,不要时时刻刻都提醒孩子好好学习,更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学习任务,我们都知道东西吃多了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学习也是一样,过多的学习任务,只会令孩子囫囵吞枣,哪一门都不精通,还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不要苛求孩子成为全才

父母不要盲目追求孩子各方面都是专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所长和所短,他感兴趣的方面,就会变得非常优秀,而不感兴趣的方面,可能再努力也不会有太大成效,反而空耗了孩子的经历,占用了孩子的自由时间,让孩子得不到休息,又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

给孩子充足的玩耍时间

据有关调查表明,发达国家的孩子90%以上课余时间都在玩儿,而中国的孩子一星期才可以玩9个小时,有80%的孩子课余时间都用于学习。由此可知,中国的孩子是多么不自由。父母不要整天把孩子绑在书本前,剥夺了孩子玩的时间,那样,孩子终将不孩子,还怎样靠他们来成就伟业。

学习本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人生没有比寻找智慧更快乐的事情了。孩子只有在学习中感到生命成长的意义,享受自我实现的满足,才能真正将快乐进行到底。

曾听到一位母亲抱怨道,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读书,平时学习十分上进,但自从进入高三后,各种测验、模拟考试接踵而来,儿子却无精打采,一副病焉焉的样子,有时还千方百计逃避这些考试,后来连课也不想去上了,早上赖在床上不起,复习资料一大堆放在那里,他碰都不愿意碰一下。父母催促他学习,他的态度却时冷时热,一会儿向父母保证肯定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一会儿又央求父母不想考了。母亲一听儿子不想考了,焦急万分,怀疑儿子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于是带着儿子去看医生,医生问明情况后告诉她,她儿子这种状况是学习疲劳的表现。

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等现象。

心理学界认为,在连续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很多孩子会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疲劳现象的出现是人大脑产生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它向人体发出的一种需要暂停学习,进行调节休息的信号。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和休息,疲劳的程度就会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变化。最初具体表现为学习精力不集中、听课走神、记忆力差和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继而会出现呵欠连天、打瞌睡、反应迟钝、学习错误率提高、学习速度明显减慢;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出现心理功能下降、思维停滞、精神萎靡,头昏、头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等症状。

学习疲劳是持续过度的学习或学习方法不当而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的倦怠,它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学习疲劳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生理疲劳和学习心理疲劳两大类。但事实上二者密切相关,难以截然区分。

学习生理疲劳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长期学习导致大脑皮层细胞产生强烈兴奋,消耗大量能量,致使兴奋性降低而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疲劳。学习生理疲劳的表现主要为:视力减弱,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大脑供血不足、失眠等。

学习心理疲劳一般不像身体疲劳发生的那样迅速,所以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较长时间地持续学习而不感到十分疲劳。但是,集中精力持续学习时间过长,就会产生疲劳,使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受到影响。许多研究指出:需要全神贯注、积极的思维和记忆的学习活动,都容易发生疲劳。不愉快的作业比愉快的作业更容易疲劳,学习内容的单调也会引起心理疲劳。另外,在异常的气温、湿度、缺氧、噪音、光线不良等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学习,也容易疲劳。

疲劳的引起是有个体差异的。由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不同,如身体的强弱、能力、气质、兴趣、习惯的不同,都能影响疲劳的发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警惕孩子的学习疲劳。

教养加油站

学习疲劳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父母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累”属于学习疲劳,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和克服。

确保孩子劳逸结合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重要措施。孩子回到家里,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活动、休息时间,学习一个小时后可以离开书桌,离开学习的环境,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

不要休息时也伏在桌上背单词,背公式,要注意劳逸结合。连续“奋战”只会影响后面的复习。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那就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好好休息,第二天才能更好地“砍柴”。

减轻对孩子施加的压力

父母不要给孩子划定过高的目标,使孩子精神上有压力。父母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看孩子的学习基础,每次考试题的难易,及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孩子的成绩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父母要经常告诉孩子:“胜不骄,败不馁”,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对孩子适当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融进父母对孩子的一片关爱之心,力求鼓励多于批评,切不可简单粗暴打骂,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父母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外出活动,增加接触素材,从而形成自己的感受,有助于打开思路。当孩子处于一种愉快的学习状态时,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这时心理上的疲劳症状就会很快得到消除。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过:“心灵有它自己的地盘,在那里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把小事情放大,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给自己增添无端的焦虑。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既然不能改变考试,那就试着去改变心情吧!

考试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考试的内容、手段、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它在评价教育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却很少改变。不仅教育活动离不开考试,而且其他社会领域里的考试行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

孩子因考试而产生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可以说是正常心理反应。问题在于有的孩子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使之成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在考试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而有的孩子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对考试焦虑缺乏有效的调节,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

一个出生在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孩儿。爸爸是一个普通的电焊工人,妈妈是一家纺织厂的女工。从女孩儿记事起就听到妈妈整日里唉声叹气,埋怨爸爸没有本事。

妈妈对她的教育方式很苛刻,除了学习以外,似乎她没有再让妈妈满意的地方了。

她是个争气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的优异成绩使心高气傲的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她的身上。

高考临近了,女孩儿却出现了令人费解的“瞎琢磨”的现象:每天出门前,她总是想“别出什么意外”,坐在公交车上,也时刻担心会出车祸,以至于一路上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直至到了学校还心有余悸。女孩儿卧室床旁的墙上悬挂着一面大镜子,这面镜子从她上小学开始就挂在那里,可突然间她开始担心镜子会掉下来,或者把自己砸死,或者砸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因此每天夜里睡觉时都特别紧张,半夜里醒来也要不能自抑地去检查一下镜子是否牢固……她就这样整天处于对各种危险、意外的担心之中,惴惴不安。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孩子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以称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怯场”、“晕场”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与困难,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与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紧张与不安,发展到严重时就会使人感到恐惧,形成焦虑。所以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焦虑的程度在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缺乏自尊心和上进心的孩子,也许对重大考试都可以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心理和生理上没有显着的反应;而自尊心强的孩子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寝食难安,产生焦虑。

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考试焦虑产生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孩子对相当重要的考试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任何的紧张、焦虑与压力感,不采取行动进行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肯定不会怎么好。

不过凡事都有个度。考试焦虑一旦超过一定的程度,那就走向它的反面。这往往表现为影响孩子的记忆;妨碍孩子的加工处理的逻辑思维,导致加工效率降低;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负面作用,如心情不好、容易烦躁、跟别人闹矛盾、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等。

教养加油站

那么,面对孩子的考试焦虑,父母该如何对其进行调适呢?

改变认知,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

父母要告诉孩子:考试仅仅是达到理想的一个手段而已,而达到理想会有许多途径,这只是其中之一。每个人在对理想的追求中都要碰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失意和挫折,但只要心中有一轮不落的太阳,那么这些小小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重要的不是成败,而是锲而不舍的努力,须知“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好的人”。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有许多孩子学习没有计划性,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最后忽然发现还有许多知识点没有复习到,而考试又马上临近了,自然会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因此,在考试前的一段时期内,就要提醒孩子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这样会使自己有一种充实感,从而带着自信走进考场。

学会自我暗示教孩子学会自我暗示,比如在考试前,可以反复地告诉自己:“我复习得很充分,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次我比以前更加努力,因此也一定会比以前考得更好”……这样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多次进行自我暗示,可以增强自己的信心,稳定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迎接考试。

在学校,随处可以听见孩子们在一起谈论谁的成绩如何好,考分如何高,尔后便是用聪明能干等来将其美化塑造,形成一个定理:考分高的学生,什么都好,什么都高人一等。然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只把分数当命根而毫无实践经验又有什么用呢?

眼下孩子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问一问天底下的孩子,大概没有一个不愿考高分的。这也难怪,传统的观念和保守的思想使家长和老师不允许他们对分数懈怠丝毫,只期望他们成为争分的高手,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公平的局面:分数线的一端,是赞美与鲜花,是奖赏与“高尚”;另一端,则是批评与苦果,是惩罚与“低俗”……

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刚满14岁的男孩,竟在自己的手腕上刻了11道刀痕:考95以下分刻一刀,考98分刻两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