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7419100000047

第47章 戏剧(18)

然而,两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在人物性格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公难免有些为爱情而被动忍让、消极反抗的悲哀色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人公则表现为大胆追求幸福、誓死捍卫爱情、积极进行抗争。其次,在结局的处理上,《梁山伯与祝英台》写的是梁祝双双殉情化蝶,象征着感天动地的灵魂相随;《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写罗朱之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化干戈为玉帛。再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剧各自展示了中西方戏剧艺术的特长。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中国戏曲诗剧(或曰剧诗)的特点,以曲而歌,歌舞结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虚拟性、程式化,喝腔委婉动听,表演柔美诱人,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而《罗密欧和朱丽叶》,则有恩格斯赞许的莎士比亚“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擅长通过大段的内心独白或对白,塑造鲜活的人物,细腻深刻地表现思想感情,语言或用诗体,或用散文,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思考与练习】

1通过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所选片断的阅读,比较中西方戏剧的艺术特点。

2试对两剧的主题进行比较分析。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3]。溯洄从之[4],道阻且长[5]。溯游从之[6],宛在水中央[7]。

蒹葭凄凄[8],白露未[9]。所谓伊人,在水之湄[10]。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1]。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2]。

蒹葭采采[13],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縵[1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16]。

【阅读提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经”,从此称为《诗经》。约在春秋时代编写成书,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经》产生于黄河流域等广大中原地区,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广泛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真实地记载了当时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情况。《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其他形式,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音韵自然和谐。写景抒情,生动真挚,有极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经》对我国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它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奠定了我国文学如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成为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传统的表现手法。

【注释】

[1]蒹(jiān):没有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这里蒹葭就是指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犹言青青。

[2]伊人:那人,指所思念的女子。

[3]一方:那一边。

[4]溯(sù)洄(huí):沿着河岸逆河上行。一说洄指盘曲的水道。

[5]阻:险阻、障碍。

[6]溯游:顺着河岸往下游去。一说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7]宛:依稀可见的样子。这句表达的意思是可望而不可即。

[8]凄凄:借为萋萋,茂盛的样子。一说犹苍苍,指凄青的颜色。

[9]:晒干。

[10]湄(méi):水草交接的岸边。

[11]跻(jī):地势越来越高。

[12]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13]采采:鲜明茂盛的样子。此指芦花白灿灿的样子。

[14]縵(sì):水边。

[15]右:不直而向右拐弯,犹言道路迂回弯曲。

[16](zhǐ):水中小洲。

在水一方

琼瑶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作者介绍】

琼瑶(1938—),原名陈吉吉,湖南衡阳人,1938年生于四川成都。抗战时期,琼瑶在兵荒马乱中跟随父母逃难。曾在上海上小学,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就读于台北师范附小、台北二中。1963年发表长篇小说《窗外》一举成名,至今已出版长篇言情小说50多部,主要著作有《烟雨氵蒙氵蒙》、《六个梦》、《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月朦胧,鸟朦胧》、《还珠格格》等。

【阅读提示】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作品通过描写秋天的清晨景象,抒发了一种思念对方,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迷惘之情,表现了作者一种无法解脱的深情眷恋。

歌词《在水一方》选自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小说讲述的是:孤女杜小双被父亲的朋友朱自耕收留,受到朱家祖孙三代的欢迎和关切。朱家唯一的男孩朱诗尧爱上了她,小双为他演唱了父亲的遗作《在水一方》。但是在他们彼此没有来得及表白的时候,刚刚服兵役回来的卢友文出现,他夺得了小双的心,两人很快结婚。婚后,一直自诩要成为作家的卢友文一行字也没有写出来。小双靠着诗尧的帮助,不断整理父亲的遗作,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最后卢友文竟逐渐掉进了赌博的泥潭,花尽了家里所有的钱,并因他的推搡造成小双早产。小双无奈提出离婚,但承诺只要卢友文写出他的第一本书,小双一定与他复婚。数年后,卢友文终于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但是他病入膏肓,最终死去。一直深爱小双的诗尧仍在一旁默默地等待。

小说主人公杜小双吟唱的这首《在水一方》的歌词,取材于《诗经·秦风·蒹葭》。这首歌词最能体现琼瑶的艺术风格,即充分吸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的养分,使她的作品既充满着现代青年所喜欢和需要的言情因素,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所具有的典雅、简练和含蓄。

在电影故事片《在水一方》中,这首歌作为女主人公杜小双的音乐形象多次出现,既刻画了杜小双的形象,又表达了男主人公之一的朱诗尧对她矢志不渝的爱,运用得很有特点。歌曲第一次出现是杜小双到朱家不久。一天,她和诗尧在一起,谈到父亲的遗作《在水一方》,然后低声轻柔地抚琴而歌。小双唱完,余韵犹存,诗尧心中萌发了爱慕之情。他预感到面前这姑娘就是歌中那位佳人,但是,生有残疾的诗尧不敢表白自己的爱。歌曲第二次完整地出现,是在几个月之后。这时,杜小双已经和卢友文交往甚密。而身为电视制作人的诗尧专门为小双制作了《在水一方》的MTV,并在节目第三次播出时才想方设法让小双看到,小双此刻明白了诗尧的心。歌曲第三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在《在水一方》的歌声中,诗尧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小双。

【思考与练习】

1歌词《在水一方》与《诗经·秦风·蒹葭》在思想内容上有何相同点、不同点?

2试从艺术特色上对歌词《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进行比较分析。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1],江枫渔火对愁眠[2]。姑苏城外寒山寺[3],夜半钟声到客船[4]。

【作者介绍】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唐代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及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有政声。卒于洪州。张继诗名早著,与刘长卿、顾况有交往。前人评他“诗清爽激,多金石音”,“丰姿清迥,有道者风”。《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注释】

[1]这句写泊船的时间。

[2]这句写自己旅夜的孤寂情怀。江枫:江边的枫树,点“枫桥”。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愁眠:指江枫和渔火相映射入舱中,正与自己愁眠相对。意思是说,原本就睡不着,对着江枫渔火就更加难以入眠了。

[3]姑苏:即今江苏苏州市,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下,现为苏州古迹之一。《清统志》:“寒山寺在吴县西十里枫桥,相传寒山、拾得(唐代的两个高僧名)曾至此,故名,内有寒山、拾得二像。”

[4]夜半钟声:当时的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

涛声依旧

陈小奇

带走一盏渔火

让它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

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

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

却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

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

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

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

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

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作者介绍】

陈小奇(1954—),歌词作家、曲作家,广东普宁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广州电视台音乐总监。代表作有:《涛声依旧》、《跨越巅峰》,电视剧音乐《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这首《涛声依旧》取材于苏杭一带的民歌小调,音乐委婉而亲切,以倾诉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往事、情感等多层次的人生感悟,因此受到了不同层次的人们的喜爱。

【阅读提示】

张继的《枫桥夜泊》写了夜半泊船枫桥不寐的情景(枫桥,在今江苏苏州市阊门外,距寒山寺很近)。不寐的原因诗人未明说,但诗中“愁”、“客船”等词之设,当是因漂泊他乡,触景生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等等,虽然景色如画,但“信美而非吾土”,故对此反增乡愁,不禁有类似韦应物“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之感。全诗着重写景,寓情于景,有色有声,所有声、色之设与诗人此时心境相配衬,十分和谐动人。末句“夜半钟声”与首句“月落乌啼”照应,“客船”点题并上贯全诗,使秋江夜景染上了诗人的乡“愁”。

古典诗词入曲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把古典诗词谱上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一类是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入曲,如陈小奇的这首《涛声依旧》等。

《涛声依旧》作于1992年,歌词化用了唐朝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歌词写景抒情,怀古思今,浑然一体。

【思考与练习】

1试比较歌词《涛声依旧》与唐诗《枫桥夜泊》的意境。

2请再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古典诗词入曲的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