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7419100000029

第29章 小说(13)

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是好,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有的人确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则是出于嘲弄癖,但都没有任何愤慨。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表明他什么也没有。

有人对他说:

“老滑头,滚开!”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天色将晚,该回去了。他和三位村邻一起往回走,把捡到绳头的地方指给他们看,一路不停地讲他的遭遇。

晚上,他在布雷奥戴村里走了一圈,目的是把他的遭遇讲给大家听,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他为此心里难过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出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

“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他说不清楚。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

马朗丹站在家门口,看见他走过,笑了起来。为什么呢?

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

他在朱尔丹的客店里坐下之后,又解释起来。

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

“好了,好了,老主顾,你那根绳子,我知道啦!”

奥士高纳大爷嘀咕道:

“皮夹子既然找到了嘛。”

但那个人接着说:

“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

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忿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特别感到狼狈,因为,凭他诺曼第人的刁钻,他是做得出别人指责他的事来的,甚至可以自夸手段高明。他门槛精是出名的,所以他模模糊糊意识到他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了。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

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这些都是他一人独处的时候编出来的,准备好的,因为他的心思专门用在绳子的故事上了。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有人背后议论说:“这都是骗子的歪理。”

别人的议论,他有所感。他闷闷不乐,用尽了力气洗刷自己,还是白费。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

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

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

“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张裕禾译)

【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的作家,其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在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反映普法战争的著名作品有《羊脂球》、《米隆老爹》、《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决斗》等。以农民、小市民的生活和风尚为题材,描写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吝啬、势利、虚荣和堕落的小说有《项链》、《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等。另外,以辛酸、同情的笔墨描写下层社会人民的苦难的作品有《瞎子》、《穷鬼》、《流浪汉》等。

除了中短篇小说,莫泊桑在长篇小说方面同样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的6部长篇小说是《一生》、《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描写法国诺曼底农村生活的著名小说,它通过一个勤俭诚实的农民奥士高纳因捡到一根绳子而被诬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荒唐和习惯势力的可怕。

小说善于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结构上也匠心独运,让人物在顺逆两境中交替经历、感受生活的喜乐悲哀,通过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更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也更发人深省,从而使小说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说还善于通过典型环境描写来为人物悲剧的发生提供背景依据。如开头一段场景描写,既展现了一幅法国诺曼底农村生活的风俗画,增强了作品的乡土气息,又勾勒了当地人的习性特征:多疑、刁钻、多管闲事、缺乏同情心,最终导致了一场悲剧。

【思考与练习】

1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奥士高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2谈谈小说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怎样鉴赏小说

文学即人学,尤其是小说,以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对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作者的情感。因此,典型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我们阅读和鉴赏小说,就要从把握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入手,在认真赏读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赏读方法。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或以某一真人为主,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重新塑造,产生新的人物,即所谓“典型化”。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就是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的某些特征抽取出来,综合在某个人的身上。《刘玄德三顾茅庐》中的刘备、诸葛亮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尽管历史上确有刘备、诸葛亮其人。比如诸葛亮,他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他处隆中而知天下,生乱世而图大业,尽忠心而毕心血,可能也确有其事,但其料事如神的功夫、半人半仙的形迹却是作家综合了其他人或“神”的特征,甚至是抽取了中华民族具有的本质特征,比如智慧、忠诚等品质,将它放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正因为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重新塑造的,因此,这些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生活,就更集中、更鲜明、更有代表性、更具“典型意义”。诸葛亮这一小说形象已与历史上的蜀国丞相大不相同,他已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是“智慧”的代名词。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之争,就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运用最多的是记叙和描写。作者可以对人物作概括介绍,也可以作具体描绘,可以根据需要插叙和补叙,也可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可以用其他人物的态度作陪衬,也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内心,描写心理活动。这些手法的运用,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塑造出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来。

这种对人物、事件、环境、景色所作的如实精细的刻画,属“常格”的艺术手法,此外,我们在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时,还要注意“变形”的艺术手法。艺术的“变形”,是对“常格”的艺术方法的一种突破,它是作家在一定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的观照下,根据作品内容的特点和创作主体内在情绪的需要,对人物、事件、环境、景色所作的“破格”描写。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孙悟空的形象。在整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写这只猴王如何狡黠、机灵、好斗、勇于进击、热爱自由、天不怕地不怕,巧妙地把猴子的自然属性与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有机地融合起来,构成一个鲜明独特的反抗型的“变形”形象。鲁迅说:“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变形”描写的艺术特色作了极为精当的概括。

二、完整的故事情节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故事还有序幕和尾声。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它不是指我们一般所说的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而是指作品中的基本矛盾冲突。这种基本的矛盾冲突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与白骨精的矛盾冲突,就构成了情节的主要线索,白骨精变成美丽的少女,变成少女的父亲、母亲,这些情节描写,表现了白骨精的阴险、狡诈、狠毒的性格特点,但不管她如何善变,却怎么也逃不过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就是在对白骨精的洞悉和穷追猛打中,孙悟空的智慧、正义、敢斗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刘玄德三顾茅庐》中,刘备诚邀出山,诸葛亮隐而不见。几次三番,情节随着矛盾冲突的发展而展开,最后达到高潮,矛盾冲突的双方终于达成共识,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露庐山真面目,发表“三分天下”宏论,就是在这矛盾冲突发生而解决的过程中,刘备的求贤若渴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尤其是小说通过矛盾冲突制造了一个偌大的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渲染了诸葛亮的神秘色彩,为塑造半人半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形象进行了煞费苦心的铺垫。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场面构成的,场面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鉴赏小说中的场面和细节描写也是鉴赏小说情节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最后一片叶子》中,永不凋谢的那片藤叶,《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摔琴,都是极具表现力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情节显得具体而真实,更是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形神兼备的作用。

三、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描写中揣摩作者的意图,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的描写,对交代时间、地点、故事情节发展以及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有一定的作用。比如《最后一片叶子》中琼珊在等待着自己的生命和墙上的最后的那片藤叶一起陨落时,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这段景物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苏艾对好朋友琼珊生命的担忧,琼珊对自己生命凋谢极度沮丧和绝望的心情,一方面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制造了悬念,为贝尔曼的死埋下了伏笔,为表现贝尔曼的不惜以自己生命去挽救他人生命的崇高品德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因此,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重要的并不在于知道小说在什么地方描写了自然环境,描写了怎样的自然环境,而是要深入体会它这样写的作用,探讨这样写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通过作品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人物的思想意识等方面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特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造成小说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比如马克·吐温的《一百万镑的钞票》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也是一切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虚伪利势的社会现实。作者通过主人公亨利·亚当斯的“奇遇”来表现这种社会状态。亨利·亚当斯本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流浪汉,意外地得到了一对兄弟因打赌而“借”给他的一百万英镑。开始,人们从穿着外表上看不起他,当他拿出一百万英镑要别人找钱时,人们不但对他点头哈腰,万般殷勤,而且免费给他吃、穿,最后甚至得到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小说中那些餐馆的老板和服务员,礼服店的老板、伙计,甚至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的男女对亨利的前倨后恭的反应,正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

鉴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鉴赏时,一般先从了解故事情节入手,看看小说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物,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写人的,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什么作用,进而再探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总之,总体把握,逐项研读,就能较好地读懂一篇(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