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神经学研究所做过一项科学试验,给受试者讲笑话,测试他们的大脑和神经反应。试验表明,不管听哪种笑话,大脑中央前额皮层都有一个区域比较活跃,其活跃程度与笑话的可笑程度明显相关。科学家说,这是一个愉快区域。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笑口常开,能让人健康,延年益寿。
幽默可以摆脱尴尬,可以化解矛盾,可以发泄情绪,幽默中的笑声可以让所有的人产生愉快心理。现代心理学家都主张对忧郁症患者施以笑疗法。当人处在大笑状态时,脑垂体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减轻痛苦和烦恼,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现在有的大学成立了“笑俱乐部”,意在让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的学子们,在愉快的笑声中成长。
古人说:乐以忘忧。笑能调节心情,驱散愁苦情绪,克服懦弱和孤寂心理,纠正内向性格,使人达观快乐。让我们少一点成就感,少一点财富感,少一点危机感,笑口常开,用笑唤起对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唤起人类本应蕴藏着的善良与欢乐。
笑使人愉悦,使人健康。面对现代人心理疾病人数增多,西方某哲人说:十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沓药方。据说苏东坡为开导一位郁郁寡欢的朋友,写下了一句豪言:百年须笑三万六千场。
笑是不要钱的治病良方,只要你想笑。你要经常提醒自己:今天我笑了没有?
四爱者有笑
A、关爱他人
美国著名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次爱的旅程。施爱于人和接受别人的爱,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把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人,才能享受到别人给你更多的爱。没有爱,人的生命将会枯萎;有了爱,生命才能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我多次采访过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他每天骑一辆三轮车拉客,从火车站把客人送到天津市区的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拉一趟客只收5角到1元,90年代也只收3至5元钱。他有退休金,儿女们也都过得很好。他无牵无挂,只把拉车积攒的钱全部支援教育,资助贫困学生。
最初他是给他的沧州老家建了一所小学校。后来搞了个支教基金,给小学赞助,给中学赞助,帮助从边远地区来的大学生。那些年他赞助了多少钱,简直没法统计。而这些钱全是靠那辆三轮车挣出来的。我当时给他计算了一下,他支教的钱,需要他骑着那辆三轮车走10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半。
他把拉车挣来的钱,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也不给儿女,只有一个念头:支教。
我当时写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当代武训》。我的确为他的行为感动。他的目的是那样简单,那样单纯。他说小时候家里穷,念不起书。但他看重教育,他的子女都是大学生。如今科教兴国,自己老了,唯有这帮助穷学生的事不能忘,这是积德行善。
我看得出来,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心灵的愉快。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总是绽放着慈祥的微笑,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在他的面前,我很心疼也很酸楚。因为他已经80多岁了,是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按说社会应该赡养他,而不是接受他的赞助。采访结束后,我真诚地说:白大爷,你不要再拉客人了,也不要再支教了;你要心疼自己,好好活着。
老人看着我,点点头,理解我的心意。他仍然微笑着,许久,说:尽我的力吧,只要身体可以,我还要拉车,还要支教。看到学校建得那么好,看到孩子们能安心上课,我心里舒坦着呢!
我十二分地感动。我的眼里浸着泪水,心里一阵发热,此时此刻,我似乎触摸到了白芳礼老人那伟岸的人格之魂。
前不久到部队采访,又认识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人们叫她“姥姥”。
姥姥只有一个女儿。她跟着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帮助女儿料理家务,照看孩子。到她过了60岁生日,女儿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小外孙也上了中学,家里没有需要她干的活儿,可她总觉得自己还应该干点什么。
她家的附近有一支部队。他每天看到战士们迎着太阳出操,顶着寒风训练,很是辛苦;而且国家一遇到灾啊险的,总是把部队先拉出去,于是她想养羊给战士们改善伙食,表示一个老奶奶的心意。
她用自己的私房钱真的买了两只小羊,以后羊群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了十多只羊了,每天上午和下午,一位老人赶着一群羊在路边,在地头,在操场周围放牧。每隔两个星期,她就赶一只羊送给连队司务长,让他屠宰后炖给战士们吃。她说,羊肉是大补的,让小伙子们身体长得壮壮的,个个像小老虎。
晨光下,姥姥赶着羊群,欣赏战士们出操、越野;夕阳里,姥姥赶着羊群,聆听战士们雄壮的歌声。那一个个矫健的身影,让她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她的心湖里荡漾着甜蜜的波浪……
80多岁的老爷子和60多岁的老太太,他们的全部行为,洋溢着一个字:“爱”。在他们爱的行为中,自己也得到了满足和愉悦。这两位极普通极平凡的老人,因为他们付出了自己的爱,才获得了别人的爱戴,才使自己的心灵无比快乐,灵魂无比高尚。
几千年来,深刻影响东方世界意识形态的,是中国儒学的主旨“仁”。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仁爱为本。用辜鸿铭先生的话讲,仁的全部含义就是真、善、美。墨子的兼爱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做人必以其友之身为己身,以其友之亲为己亲。杜甫愿意将千万间广厦赠予天下寒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些思想的特点,实际上是仁爱,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中央电视台最近经常播出一则公益广告:一个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的年轻人,在晨练跑步的路上,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帮助正在吃力爬坡的老人推一把三轮车;用头顶开眼看要砸到小孩的皮球;把挂在树梢上的羽毛球摘下来,递给那位够不着的女孩;将别人丢弃的饮料罐,用射门动作踢向垃圾箱。
整个过程中,年轻人脸上笑意融融,充满快乐,正像荧屏上打出的字幕:关心别人,快乐自己。我们平时常讲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是互助的群体。一个人活在世上数十年,不可能不需要别人帮助和扶持。当别人,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遇到困难时,你伸一把手,出一把力,助其事成,难道不会感到由衷的快乐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老禅师带着年轻徒儿外出化缘,经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遇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饿得奄奄一息的老妇人。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她。徒儿不愿意,说师父,我们化缘的东西不多,银两更少。老禅师问,粮食共有多少。徒儿说口粮仅够三天,碎银子只有五两。老禅师说,口粮三日,总有食完之时,碎银五两,也不够修一间破庙,但与一无所有的人相比,我们已属幸运。老禅师给那老妇人留下二两白银和两天口粮,随后转身离去。
事后,老禅师对徒儿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两和粮食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多和少的问题;可是对那位老妇人,却是救命之物啊!救命比修庙更重要,正如佛家所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徒儿似懂非懂,只是恭敬道:师父的教诲,弟子铭记于心。几年之后,老禅师圆寂,只把一本经书传给弟子。那徒儿认为这本经书自己能倒背如流,未曾翻阅,便搁在了一边。
徒儿继承师位,八方化缘,破旧小庙不断扩建。他在心里念叨师父的嘱咐,说师父放心,等寺庙扩建到一定规模后,我会接济百姓的。可是寺庙总在扩建,总没有尽头。数十年后,他也垂垂老矣,却没有做一件行善的事。临终前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那本经书的扉页上,老禅师赫然写着一句忠告:助人一次,胜似修行十年。
老徒儿在号啕和痛悔中死去。临死前对他的徒儿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助人,积德行善是在不经意中,不要等到自以为有足够的能力后才去做。
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慷慨之心的人,往往不是腰缠万贯的人;乐于帮助人的人,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普通人。也许,他们的帮助是微不足道的,比如给一位盲人引道,比如把一个摔倒的小孩扶起,比如给一位无家可归的人一碗热粥,比如把一位受伤的人送往医院,比如把一句亲切的问候送给迷途中的人……爱,无处不在。但爱,大多是平凡的,细微的,甚至是无声无息的,似春风拂面,似春雨润物,温暖、温馨、绵长,有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深深地将我们感动。
你的举手之劳,显示了你人格的伟大和高尚,显示了你的生命价值所在。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你会感到快乐。
B、心怀善良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许又新教授认为,一个人在进行自认为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过程中,或当他看到行为给别人造成有益的效果时,所体验到的愉快,叫做道德愉快。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体验,这种愉快实现了个人与群体的统一,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精神痛苦的作用,给人以平安和欣慰之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安宁。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叫苏珊的小孩,因患癌症住进医院,化疗三个月后,病情有了好转。可是一头美丽的金发几乎脱落光了,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为了遮住秃头,她只好戴着帽子,可是她最担心的是自己出院后如何走进教室,面对自己的同学。
老师非常理解苏珊的痛苦。在苏珊重返校园之前,老师向同学们郑重宣布:从下星期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帽子,所有同学都要戴自己最喜欢的帽子,越新奇越好。
星期一到了,住院三个月的苏珊,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教室。因为头上戴着帽子,她犹豫着不敢跨进教室,可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教室里每一个同学和她一样都戴着帽子。和同学们那一顶顶色彩艳丽、五花八门的帽子相比,自己头上的这顶帽子倒显得很普通,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苏珊轻松而甜美地笑了,大大方方地走进了教室,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这个小小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温馨和甜蜜。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从善良的人身上获得善良,能让你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人格变得伟大。
哲学家认为,至善的价值契合了人类本质的发展需求。只要人类不愿在相互为恶中毁灭自身,其价值天平的总趋势总是向善的。一个拥有善良的价值观的人可以没有权势,没有金钱,没有名利地位,甚至于自己没有工作,身体残疾。然而他们不会因此而自卑,而是以自己的美德尊敬自己,赞美自己,愉悦地生活着。
被称为个体心理学之父的阿德勒非常重视“社会兴趣”,即个人具有为他人、为社会的心理倾向。他主张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有合作精神、利他精神。随着他在维也纳很多中学建立起心理诊所,当地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减少。因为独立、稳定、成熟的价值体系,既可以产生道德愉快,又有助于消除自卑自贬情绪,这对维护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历史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剧烈的变化,如何建立起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使它既崇高,又不鄙视世俗生活;既继承古代优良传统,又充满时代精神;既保持强烈的民族性,又吸收外来优秀思想;既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又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面对今天多元化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有自己独立而理智的选择。心怀善良,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是做人之本。
我在美国,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小男孩,非常想见一见上帝。他知道上帝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要走很长很长的路,才能见到。他准备了一只手提包,包里塞满了巧克力、面包,还有饮料,然后他就去寻找上帝。
走着走着,他觉得走了很远,但还是没有走出这座城市。他累了,来到一座公园,坐在长椅上,想吃点喝点。他打开包,正要拿出吃食,无意中看到对面的椅子上有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老奶奶体弱多病,而且很饥饿,她在看那些起落的鸽子时,发现了小男孩包里的吃食,不觉咽了口唾沫。小男孩拿出一个面包递给她,老奶奶欣然接受,一边吃着,一边微笑地看着他,内心充满了感激,笑容是那般慈祥,那般亲切。小男孩感到心里舒畅极了,天是那样湛蓝,阳光是那样明媚,鲜花是那样美丽,鸟儿是那样可爱。他心里一高兴,又拿出一瓶饮料递给老奶奶;老人又一次欣然接受了,并对他报以慈祥的微笑。整整一个下午,一老一小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吃着,看着,笑着。
天色渐晚,小男孩想回家。刚走几步,又转身跑到老奶奶身边,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了她一下。老奶奶也拥抱着他,报以最完美的微笑,并吻了他的额头。
当小男孩愉快地回到家时,他的母亲感到十分惊奇,她不知道她的儿子为什么这样满面春风。于是她问,儿子,是什么事让你这样快乐?小男孩说,妈妈,我见到上帝了,我与上帝共进午餐了!妈妈,她还给了我从未见过的笑,她是那么慈祥,那么亲切,那么完美。小男孩说这话时,那神情仿佛仍然沉浸在与“上帝”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回忆中。
与此同时,老奶奶容光焕发地回到了家中。儿子看到母亲一扫平日的烦闷,不解地问:妈妈,你今天怎么这样高兴?老人说,今天我真的见到上帝了,他还和我一起吃面包、吃巧克力,原来上帝是那样年轻。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老奶奶都在寻找上帝。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上帝——希望帮助别人和得到别人的帮助。
只要以仁爱之心帮助别人,你就得到了快乐,你就博得了上帝的青睐和祝福。原来,快乐是这么容易得到;原来,上帝就是你自己。
作者在医院工作多年。医院有这么一句话:医生的嘴,护士的腿。护士说到底是个侍候人的职业。然而,她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因为她们懂得帮助别人,她们拥有愉快美好的心情。
美好的心情意味着什么?面对病人,它是一剂良药,微笑的面容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面对陌生,它是一泓清水,热忱的话语可以增添一位朋友,;面对社会,它是一股甘露,柔和的心境可以稳定一片喧嚣。
外科葛护士长说:我刚参加工作第三天,那天去给一位老人输液,他的血管又脆又硬,针头进入皮下后怎么也扎不进血管;我将针头左右摆动,还是扎不进去。我很心慌。这时,他的儿子大声吼着:不许在我爸爸身上做实验,滚!我拔下针头哭着跑出了病房,觉得十分委屈。静下心来细想,应该理解病人家属的心情,自己技术不过硬,怎么能不让人家焦虑呢?我调整了心情,又回到老人身边,向他们说了声“对不起”,这样彼此都得到了谅解,我也顺利地把针扎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