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太爱面子,很多时候便有可能成为人生的绊脚石,只有勇敢的放下面子,放弃自以为是的尊严,才能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人们很多时候不愿丢自己的面子,一是因为人的自尊心在起着对面子的保护作用,丢面子便是对自己自尊心的挑战;二是因为丢面子会给自己周围的人群投来异样的眼光,极有可能使自己陷入孤立。正是基于这二点,面子的观念便会把自己牢牢的保护起来。这样一来好比“作茧自缚”,虽然安全了,却永远无法跳出自身所设定的框架,只能躲在里面经营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一生难有作为。而若想打开自身的束缚,勇敢的放下面子,放弃自以为是的尊严,才能破茧而出,有所作为。
曾经以“疯狂英语”而著称于世的李阳,便是这样一位从“作茧自缚”到“破茧而出”的爱丢面子的人。
李阳少年时代是一个很内向的人,用最常见的话说“怕生”。
他已经十几岁了,亲戚朋友还不知道李家有这样一个孩子,用“丑小鸭”来形容他是最恰当的。比如:只要听到电话一响,他就会躲起来;他看电影之后,父亲总是要他复述电影的内容,为了不干这种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宁愿多年不看自己喜欢的电影。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有一次他患了鼻炎,父母送他到医院去治疗,在进行电疗的时候,医生不小心漏电烧伤了他的脸,由于害羞,他忍住痛苦,一直没有告诉别人,至今脸上还有一块小伤疤。
他说,小的时候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自己完成不了作业,因此,经常被老师罚站,每次都只好低声认错,可是第二天又故技重演……
值得庆幸的是,李阳多次向父母提出退学,可是父母在他心目中是最有权威的,所以没有退成,勉强熬到了高中毕业,居然还考上了兰州大学力学系——看来他并不蠢。可是就是在大学里,李阳还是浑浑噩噩的,没有改变自己的形象。按照学校规定,旷课70节就要被勒令退学,可是他很快就超过了100节,他因此差点被兰州大学清出校门。
那么,李阳的英语是不是特别好呢?
不是!谁能相信今天的英语教师当年曾经是连“60分万岁”都办不到,常常都要补考才能过关的人。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必须参加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否则学位证书就危险了。读大学为什么?不就弄一张文凭吗?可是过不了四级,便学位都拿不到了。
这次他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打起精神,每天早上都去学习英语。他本来是一个懒散惯了的人,如今要集中精力,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集中精力,他干脆跑到兰州大学校园里最偏僻的角落放开歌喉大声背诵起“English is ……”来。这一声大喊不要紧,喊出了李阳的灵感来了——这样不仅不容易思想开小差,效果还不错!
他就这样“吼”了几个星期,居然还“吼”出了信心!胆子出来了,他就去了学校的英语角,说出来的英语还居然像模像样的。知道他底细的同学都感到惊奇,急忙向他“请教”怪招!李阳此时已经隐隐约约地感到了这可能是一种奇妙的办法,虽然说不出什么,但是他决心这样干下去。
从此以后,只要有时间,李阳就像疯子那样在兰大烈士亭等地方大喊大叫,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晴天,还是沙尘暴。有时候,为了增加自己的胆量,他居然穿着46号的特大美国劳工鞋、肥大的裤子,戴着耳环,在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声嘶力竭地喊叫。
不管别人怎么看他,他就是我行我素。他就这样复述了10本左右英文原著,在四级考试中得了个第二。
最令他恐惧的英语给他带来了成功的喜悦,他的疯狂放肆就这样走出兰州大学,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李阳有句“格言”:“I enjoy losing face!”(我喜欢丢脸!)李阳的经历就是一个放下面子的经历。
李阳本来是天生的内向,是一种封闭的性格。为了挑战自我,他以英语为媒介,走向了成功的一步。他把自己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写成了四十多页演讲稿,准备拿到演讲场里去。美国社会学家曾经进行这样的调查,世界上人们最怕的就是当众讲话。他很想突破自我,所以他决心去演讲,面对全校的人,他请同学帮自己把海报贴出去,说是有一个叫做李阳的人要搞一个英语讲座……
那天晚上,李阳紧张得不得了,可是他还是上台了。他虽然气喘吁吁的,但是终于坚持下来了:演讲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李阳就这样讲出去了,一讲就是几十场,他因此成了校园名人……
李阳的“面子”虽然被他抛弃了,但真正抛弃的恰恰是一种怯懦和所谓的自尊心,他用此换回了“李阳英语”的风靡全国,他成功了,正应验了中国的那句古话:“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做人不能太爱面子,李阳的成功便是最好的经验和教训。
6.用点“心机”,放下面子能赚钱
俗话道:“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故作清高固然能求得个内心的安稳,但现实生活的压迫还是不得不让人正视金钱的魔力。在清高与世俗之间,遵循世俗的规则便是有“心机”之人的选择,如果放下面子能赚钱,迫于现实的压力,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面子和金钱到底哪个更重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中国古代有“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典故,历来为人所称道和赞扬。这种气节固然可以让人钦佩,但随之而来的结局却让人惋惜。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了那点可怜的自尊和面子而殒命,实在有点不值。
做人固然不能不要面子,但面子观念太重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禁锢自己的思想,为自己的前途和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自古以来,放下面子换取金钱的例子不在少数,即使是闻名天下的司马相如也不例外。
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川漫游,以一篇《子虚上林赋》闻名四海。博雅之士无不以结识司马相如为荣。但司马相如放任不羁,又不治生业,一派浪荡公子相。
有一年,司马相如外游归川,回来的路上路过临邛。临邛县令久仰司马相如之名,恭请至县衙,连日宴饮,写赋作文,好不热闹。
此事惊动了当地富豪卓王孙。卓王孙原是赵人,秦人移民时迁来临邛,以冶铁致富,家有万金,奴仆千人。听说来了个才子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仍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故而实为请司马相如,但名义上却是请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看不起这班无才暴富之人,所以压根没准备去“陪宴”。
到了约定日期,卓王孙尽其所能,大排宴席。县令王吉因平日依仗卓王孙钱财之事甚多,所以早早就到了,但时辰早过,司马相如却没有来,卓王孙如热锅蚂蚁一样,王吉只好亲自去请。
司马相如正在高卧独饮,驳不过王吉面子,来到卓府,卓王孙一见穿戴,心中早已怀瞧不起之意,心想自己是要脸面之人,请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放荡无礼之辈。
司马相如全然不顾这些,大吃大嚼,只顾与王吉谈笑,早把卓王孙冷在一边。
忽然,司马相如听到内室传来凄婉的琴声,琴声不俗,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倾耳细听起来。
卓王孙原被冷在一边,讪讪地无意思,但见琴声吸引住了这位狂士,于是夸耀说这是寡女卓文君所奏。司马相如早已痴迷在那里,忙请求让卓文君出来相见。卓王孙经不住王吉窜掇,派人唤出卓文君。
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两眼直勾勾愣在那里,他万万没想到这俗不可耐的卓王孙竟有这般美丽高雅的女儿。于是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卓文君心里明白,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当夜便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以身相许。经过商量,两人一起逃回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又是骂女儿不守礼教,又是骂司马相如衣冠禽兽,发誓不准他们返回家门。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贫寒。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返回临邛,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
“我不治死这个没出息的丫头就算便宜她了,还想要我接济,一个子儿也不给!”
夫妇俩听说父亲的态度如此坚决,心都凉了半截儿,可是眼下身无分文,日子可怎么过呢?到底她们俩都有“才”,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
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
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卷起袖子和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穿着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
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来。这倒不是因为她们卖的酒菜价廉物美,而是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很快,临邛城里人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有的对这一对夫妇表示同情,有的责备卓王孙刻薄。卓王孙毕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脸面的人物,很爱面子,十分顾忌流行一时的风言风语,居然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当过官,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
这样一来,卓王孙万般无奈,分给卓文君夫妇仆人百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