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做事36字诀
7418100000031

第31章 不败人生字诀(3)

如果一个人做什么事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利益,那他是很难成功的。凡事也要替对方着想,力求双赢的交易,才是最高明的办事方法。

1987年6月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保罗·弗雷斯科和韦尔奇在巴黎招待他们的商业伙伴,一起观赏这一盛大赛事。法国政府控股的汤姆逊电子公司的董事长阿兰·戈麦斯也在他们热情邀请之列。

这是一位很风趣、很有魄力的人。

韦尔奇事先已经约好第二天去戈麦斯的办公室拜访他。在他们见面的时候,情形和韦尔奇第一次与别的商家会谈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彼此的企业都需要帮助。

汤姆逊公司拥有一家韦尔奇想要的医疗造影设备公司。这家公司叫CGR,实力不算很强,在同行业内排名只占第4或第5名。而韦尔奇的GE公司在美国医疗设备行业则拥有一家首屈一指的子公司,这家子公司几乎垄断了美国从X光机、CT扫描仪到核磁共振治疗仪等医疗设备的全部业务。但是他们在欧洲市场却没有明显优势。

尤其重要的是,由于法国政府保持着对汤姆逊公司的控股,实际上这就等于特韦尔奇的公司关在了法国市场之外。

在会谈中,阿兰·戈麦斯明确地表示他不想把他的医疗业务卖给韦尔奇。但韦尔奇决定看看他是否对进行业务交换感兴趣。因此他向戈麦斯说明,他可以用自己的其他业务与他们的医疗业务进行交换。

在此之前,韦尔奇非常清楚他不喜欢GE的哪些业务和公司,因此,他决不会做赔本的交易。于是,他站起身来,走到汤姆逊公司会议室的讲解板前面,拿起一支水笔,开始在上面列出他能够卖给他们的一些业务。

他列出的第一个项目是半导体业务,对方不想要。然后,他又列出了电视机制造业务。这时,阿兰·戈麦斯立刻表示对这个想法很有兴趣。在他看来,他的电视业务规模目前还不算很大,而且全都局限在欧洲范围之内。他认为,通过这项交换可以把那些不赚钱的医疗业务甩掉,同时又能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第一大电视机制造商。

他们两人对这项交易很是兴奋,于是马上开始谈判。很快,他们达成一致。谈判结束后,阿兰·戈麦斯陪着韦尔奇走出了电梯,一直把他送到等候在办公楼外面的轿车旁边。当车发动起来并从道路上疾驶而去的时候,韦尔奇一把抓住了他身边的秘书的胳膊,激动地说:

“天啊,是上帝来让我做这笔交易的,我当然有理由把它做的更好。”

“而且,我认为阿兰·戈麦斯也是真想做成这笔交易。”秘书回答他。

他们都开怀大笑起来。

韦尔奇确信阿兰回到楼上之后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因为阿兰·戈麦斯也同样清楚,他的电视机公司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同日本人竞争。这笔交易可以使他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经济和市场地位,从而使他可以应对一场巨大的挑战。对韦尔奇来讲,他在国内消费电子产品的业务年销售额为30亿美元,而买进汤姆逊的医疗设备,自己的业务年收人则将增加到7亿5千万美元。

这笔交易将使韦尔奇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提高到15%。他将更有实力来对付GE的最大竞争者——西门子公司。

在余下的6周之内,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手续全部顺利完成,并于7月份对外宣布。除了作交换的医疗设备业务之外,汤姆逊公司还附带给了GE公司10亿美元现金和一批专利使用权,这批专利权将会每年为GE带来1亿美元的收入。而同时,汤姆逊公司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

然而,韦尔奇出售电视机业务一事却成了很多人批评的对象。许多媒体指责他是在向日本人的竞争屈服,另一些人则攻击他不爱国,只爱钱。他甚至被称为在战斗中开小差的胆小鬼。

但韦尔奇对此发表评论说,

“这些批评都是媒体的一派胡言。事实是,通过交易,我们的医疗设备业务更加全球化,技术更加尖端,而且还得到了一大笔现金。每年专利使用费的收人就比我们前10年里电视机业务的纯收入还要多。而且,我们由此上缴国家的利税也是前些年的好几倍。”

就这样,韦尔奇与汤姆逊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做成了这笔交易,各自扩了自己的业务量,最终双双取得了成功。

在生意场上,双赢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它要求你准确地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同时,又必须清醒地掌握对方的业务特点。在双方优劣的深入分析中,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发展机遇,才能做到知彼知己,取长补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百战不殆。

3.惹不起,躲得起

逃避不是畏惧,而是为了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实现。

读过《三十六计》的读者早就知道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为什么要把它放为最后一计呢?我想,作者大概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若利用以前所述的三十五种计谋,实在都不能奏效,那只能走了。这种走也是出于无耐的被动行为。

但是,我们如果站在主动的位置上,在人性的丛林中利用“走”的计谋,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当然,这儿走的意义却决不只是败走或逃走,而是一个主动的游击战或运动战。在人性的丛林里,其人际关系往往复杂得难以分辨。其各种利害关系更为多变和复杂。有时候我们苦于为一事物所纠缠而徘徊不能前,终日苦守而长期不见效果。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新的突破或奇迹的出现,可是,我们却错了。错过了许多可贵的时间。时间是宝贵,是稀缺资源,一去永不复返。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时间投入到别的值得我们去干的事上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走出”这些纠缠?一走难道还有难事吗?

“走”并不意味着失败、逃跑,走只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包含着深刻的内涵,首先,我们“走”时头脑是很清晰的,目前的局势,我方所处的位置,“走”的目的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是很清楚的;其次,走只是缓兵之计。只是一种形式,为了是争取更有利的时间和地点,我们必须先“走”一步,这样有更多的时间来休息和备战;最后,“走”也是一种引诱和欺诈。我们“走”在前头,敌人肯定会趁胜追击。我方是领路人,敌人是追随者,这样我们完全可以使被动为主动,牵着牛鼻子走路。因此,“走”完全可以是一种策略,表面上给人以溃逃和退出的感觉,但实际,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但话又要说回来,我们“走”时也要“走”得像个样子,装要装得真切一点,让敌人相信我们是真的败了,不是假败,也不是在欺骗他,这样,敌人才很自信地,很大胆地,很轻松地钻进我们布下的罗网之中。

在人性的丛林中,走的形式不计其数,五花八门。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强者和弱者两类人各自不同目的和动机的“走”,下面可以详细叙述。

弱者经常“走”,这是迫于压力所致,当然也可以主动地“走”,但这种情况较少,弱者走的目的可以说是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在敌人的夹缝中生存,从而避免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可以说是弱者的生存之道。一项好的机遇若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怎么办呢?让给他呗,没关系,你还会找出一份次优的。否则鸡蛋碰石头,碎的会首先是你,何苦呢?而谁又能想到,我“走”后不会出现一份更优的呢?走,使你保持了实力,又开阔了眼界,在运动中又壮大了自己,这样,岂不比盲目的消耗好吗?

强者也用“走”来周旋敌人。这里有两种情况,首先一种是通过“走”的形式来拖垮对手,使对手精疲力尽而后就收拾之。毕竟,弱者是经不起被强者牵住牛鼻子“走”长路的,“走”的远了便会不得了,不是被拖垮就是被分割包围。另一种情况是强者用“走”来诱敌深入,诱惑是充满着人性的丛林之中,有人专门放诱饵等待鱼儿上钩,而又有人却偏偏知道是诱饵而甘心情愿上钩,这都是人性现象,这是无法用理论来解释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鱼儿”被钩着呢?在运动战中,诱敌深入,至其走进罗网为止,都是要靠我方酌主动引路,一旦路引得不当,或装得不像,对方便很可能不会跟着你“走”的。

在人性的丛林中,学会“走”的本领的确很重要。“走”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了了之;“走”可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增长见识而羽翼丰满;“走”可以在夹缝中找到我们的生存空间;“走”可以有力地牵引着敌人的牛鼻子顺利地将敌人拖进我们的陷阱;“走”还可以直接将敌人拖垮,使其累死。在高手林立的竞争世界里,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两手空空的,全身赤裸裸的,没有任何可以抵御野兽的武器,可我们学会了避害趋利,这是我们的本能,无需再用指导,我想你的本能会教你如何去逃避的。

逃避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更好的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实现。

4.给自己留条退路

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沼里打滚;公牛长得越肥,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妈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会添加什么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当老板,要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才能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样的经营哲学,是依照自己吃过的亏,以及前辈告诫的教训,逐渐累积而成。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这个医师的父亲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儿子医师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我把你一个患了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七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也有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准,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五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的确,当老板、当师父,都要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招数和伎俩,否则怎么和别人竞争?怎么存活?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autonomousmoral-ity)和“他律性道德”(hetemnomousmorality)。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唯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是的,这是咱们这儿地道的兔子肉。”老板客气地说。

“可是,怎么吃起来,味道有点酸酸的,好像是马肉的味道?”客人质疑。“嗯……这个嘛……先生,不瞒您说,最近兔肉缺货,所以是羼加了一点马肉没错!”老板笑着回答。

“如了一点?”客人又吃了一口,皱着脸说:“我看,恐怕不只‘一点’吧!味道差很多呢!”

“对不起,是羼加了一些,先生!”老板不好意思地说。

“那到底是加了多少马肉呢?”

“一半一半啦!大概是一匹马,配上一只兔子啦!”老板说。

从小,我们就听到“奸商”这个名词,老师也说过“无奸不成商”,所以大家对于商人,都有不太好的刻板印象。例如,哄抬物价、以假乱真、标价不实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商人都是奸商或没良心,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真正忠厚老实、正派经营、有良心、有“自律性道德”的商人,也是大有人在。

人是自私的,总会有私欲,但却不能不道德。

所以,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说:“不要把痰吐在井里,哪天你口渴的时候,也要到井边来喝水的。”

四、“圆”字诀

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人心叵测,凡事最好留一手,有闲时,可研究一下“模糊哲学”,人生这套马车,方方正正的轮子,你没听说过,我也没听说过,寸步难行嘛!

1.方圆做人,圆满做事

行事为人,过于方正可能会树敌过多或显得不尽人情而伤了别人;过于婉转又容易被人说成圆滑,所以行方圆之道要掌握“火候”。

曾几何时,一提到“软硬兼施”人们就会认为是专门贬斥那些善于耍手段的人。对于那些人的行为,人们感到无耻和厌恶,说他们“软硬兼施,圆滑世故”。

软和硬都是为人处世的手段。既然是手段,聪明人大可不必担心对它的褒贬之词,尽管善择机会,见机行事。自古以来,软硬兼施的处世之道,正人君子可以使用,奸佞小人更加擅长,只不过是各取其用罢了。前者用以坚持正义,捍卫尊严,并且规劝他人行正道,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既然它是手段,恶人用之作恶,正人自可用之“弃恶扬善”。

软硬兼施,需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作家三毛举例说:“对一个恶人退让,结果使他得寸进尺;对于一个傻子夸奖,结果使他得意忘形。”看来,要想使其发生效用,需见机行事,对欺软怕硬的人,可以以“硬”克之,对于吃软不吃硬的人,自可以以“软”化之。

“外圆内方”是软硬兼施的另一种表现。有方有圆,百事不难,为人处世既要坚持原则性(即“方”),又要保持灵活性(即“圆”),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方与圆是构成各种不同形状体的两个基本几何形体,无论何种物体,离开方与圆就难以成形,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处理好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少不了有方有圆的做事处世之道。“方”,即指品行方正,“圆”,即指婉转机警。有的人外方内圆,秉性刚直,心地善良;有的人外圆内方,面容慈善,行事有方。这些人并不都是老谋深算,老于世故的人。他们以“方”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圆”作为减少阻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