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4
7417900000033

第33章 附录(4)

魏晋时期,凡帝后公卿百官朝祭等礼仪之服,一般均承袭秦汉遗制,但士大夫们的日常服装贝《有巨大变化,衣式宽博为其主要表现。当时上至王公名士,下及庶民百姓,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服饰习尚。这一时期的宽褒衫衣,分单、夹两类,多为对襟衣式,且两襟连带,可束系于胸前。此外,长袍、襦裙及裤装,也为男子较为普遍的服饰。

魏晋男子的首服及足装,在承秦汉巾冠及鞋履形制的基础上,也有变化和发展。魏时创制的便帽,目的就是模仿古代皮弁之遗风。这一时期,木履已成为男女通用的足装。

魏晋妇女的服饰,仍以秦汉传统的襦、袄裙、深衣为一般常服,同时也受褒衣博带的影响,并效仿成俗。另一方面,晋代妇女服饰受北方民族装束的影响,部分衣式习尚窄袖、束腰、紧身,而裙装依然宽博,呈上俭下丰之势,这种风格的衣式至南北朝时更为盛行,成为一时特色。上层妇女的服饰多追求浮华靡丽之奢。受其时尚所染,妇女的发式也较汉代为多,其中灵蛇髻及高髻最具代表性。灵蛇髻的发式可随意变化,能衍出多种形状,具有玲珑、雅致的特色。

3.胡装与汉服并行

魏晋以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广大地区战争频繁、南北分裂,由于中原大批汉民迁入南方地区,带入了先进的纺织等技术,促进了经济及服饰的发展,汉民族南北文化礼俗也逐渐统一。

在北朝,由于北方游牧及半游牧民族的入居中原,一方面,汉族服饰在文化交流中吸收胡装的很多形式,出现变异,同时胡装被全社会所接受,并大范围地普及;另一方面,汉族的服制礼仪亦被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所采用。这个时期,各民族服饰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汉末及魏晋时期,裤褶已传入中原地区,至南北朝时期得以广泛流行,成为当时最为普遍的服饰。裤褶实为一种上衣下裤的服装形式,质料有锦缎、绫罗、麻布、兽皮等,一般根据季节及穿着者的尊卑等级而有别。裤褶形制窄短,用于礼服则有悖于汉制礼仪。

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受汉族文化礼俗的影响,衣式冠履渐从汉制。北魏孝文帝实行文化改革,其中规定汉制冕服为礼仪之服,皇帝及群臣百官皆服汉制衣冠,并依尊卑等级而衣锦有别,同时颁令约禁胡装。这一时期的袍服与汉无异,袍色使用五色及红、紫、绿等,领裾、袖以杂色缘边,此衣式为隋唐时期品色服先制。

大唐风范——唐代服饰

1.唐代的服饰制度

隋唐时期,中国南北重新统一,社会安定,百业旺达,纺织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隋朝历史短暂,服饰没有形成明显特色,但服制在考证古今衣冠及礼仪的基础上进行了统一颁定,使朝仪典庆服制有序。

唐代服饰制度在隋旧制的基础上重新颁行:皇帝及群臣百官所服衣制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皇帝的常服承隋制着赤黄色,黄色此时成为至尊色,为皇帝专用。一般以紫、绿、青等色别来分辨尊卑等级。

2.以袍衫为主的唐代男装

唐代一般男子的服装以袍衫为主,其结构形式在秦汉和魏晋时期袍服的基础上,又掺揉了胡装风格,其款式特点为圆领、窄袖,领、袖、裾等部位不设缘边装饰,袍长至膝或及足,腰束革带。袍衫在唐代穿着普遍,帝王常服及百官品色服均为袍式。一般士庶亦可穿着,但服色受限,故多穿白色袍衫。

胡装在中原地区流行,自战国始至唐代达到极盛。盛行胡装的原因同唐代社会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关,从出土的唐代士俑、唐三彩及壁画中,到处可见身着胡服的人物形象。

唐代男子普遍穿着的服装除袍衫、胡装外,还有半臂。半臂是一种半袖上衣,原为隋内官服装,后四方效仿,唐时流行于民间。其形式为合领、对襟、半袖、衣长至膝,常春秋穿着。

唐代男子的首服,以幞头巾帽应用得最广泛,为这一时期典型首服。幞头是一种经过裁制的四脚巾帛,前两角缀两个大带,后两脚缀两个小带,戴时将前面两脚包过前额绕至脑后结系在大带下垂着,另外两角由后朝前,自下而上收系于脑顶发髻上。

3.追求奇丽的唐代女装

唐代疆固物丰,世风开放,妇女装束呈现出纷繁瑰柔和求奇追丽的风貌。这一时期的衣式以襦裙服为代表。袒襦衫初为宫女及宫廷歌舞伎穿着,后成为上层贵妇及仕女的时尚服饰。半臂及披帛也是襦裙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裙装以裙腰高束至胸部、裙长曳地为主要特征。妇女除以襦裙服为主要衣式外,还以石榴裙、胡服及男装为时尚。

保守谨严——宋元时期的服饰

1.等级化的宋代服饰

北宋时期,服饰由于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总体上趋于保守、谨严,服制经多次更修逐渐确定:皇帝冕服为冕冠前后十二旒、衣裳十二章纹饰、蔽膝、佩绶、大带等制齐备。公服中除幞头首服外,袍衫为主要衣式,袍长过膝,腰束革带。三品以上着紫色,五品以上着朱色,七品以上着绿色,九品以上着青色。革带为三品束玉带,四品以上束金带,其余官品按相应质料束用。

现代服装宋庶民服色以皂、白两色为主,文人雅士以深衣作为礼服,在冠礼、婚礼、祭祀、宴居时穿着。衫也是文人学士的常服,其中以襕衫、帽衫为典型。

宋代贵妃、贵族妇女礼服以祎衣、榆翟、鞠衣、朱衣、礼衣、大袖衣、长罗裙、褙子、霞帔为常服。褙子是宋代女装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宋代裙装受晚唐五代的影响,贵族妇女多穿罗裙、石榴裙,甚至穿用郁金香草染制的郁金裙。

宋代妇女的冠帽有花冠、高冠、团冠、珠冠、盖头等,冠上除装饰金银珠玉、鲜花或绢花外,还流行插梳。

2.辽、金、元的民族服饰

辽、金、元在不同时期建立了三个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在汉文化影响下,丝织物加金技术又有新的提高,织金锦缎用于服饰也较为流行。辽制胡装以长袍为主要衣式,男女上下同制。皇帝大祀时穿白绫袍,朝服着格缝红袍,常服着绿花窄袍。

金是继辽之后由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其传统服饰秋冬多用动物皮革缝制,春夏则用纻麻丝及白细布帛制成,质料贫富有别。

元代是以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为主建立的少数民族统治政权,服装具有简朴、实用的特色,除皇帝及百官穿着汉制的冕服、朝服、祭服外,其他则延用蒙古装束。另外,长袍也是有元代传统特色的服装。

正统与变异——明清服饰

1.明代恢复传统服制

明代的服装制度基本定形,朝臣百官的冠帽衣履也恢复了传统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之设。明服制中绣绘龙饰的袍服,沿承前制为帝王专用,一般男子的服装主要有罩甲、袍服等式。这一时期的袍服,为文人学士及庶民百姓的主要服装,服色因禁黄、紫而以青、黑色为主。贵族妇女的服饰,也沿承唐宋传统分为礼服及常服两类,大袖衫为帝王后妃的主要服装,凤冠是贵族妇女最为华贵、庄重的礼冠。

明代皇帝常服褙子、衫、袄、襦与掩足长裙配套穿着,仍为明代主要装束。明代妇女穿裤装已不多见,裙装以传统的多幅裁制、腰间的折褶装饰为主要形式,贵族妇女裙装的色彩绣纹丰富华贵,庶民妇女则以淡雅为尚。这一时期妇女的领襟等处已开始用扣系结,而扣饰的出现,摆脱了中国服饰用带束系的传统,应用于女装之中,更增添了女性端丽、纤巧的风韵。明末,民间曾有一种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布帛拼接缝制的外衣,看去似块块水田,故称为水田衣。因式样奇丽,一度成为年轻妇女的时尚之服。

明代妇女的梳妆,也有新的特色。年轻妇女中戴额帕非常盛行,贵妇则有貂、獭等皮毛裹饰。

2.满族服饰的宫廷化

清代是满族贵族建立的统治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初,满族统治者强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冠易服,薙发垂辫,故汉族传统服饰受到相当冲击,并终被满族服饰所取代。因汉人的衣冠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为缓解矛盾,清政府宽允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汉民族某些服饰礼俗、成式及标识纹样等,也渐被清代服制所采纳。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衣制。清代的服装制度,在满族入关前的初制基础上,参考辽、金、元遗制,经多次更修而定,其服制对冠戴衣履的式样、颜色、纹饰及质料等都有详细规定。由于满族统治者把坚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制度视为固国之本,所以清代数百年来始终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本模式。

清朝服饰清代的服制包括衮服、朝服、龙服、补服、公服、蟒袍、常服袍、行袍行裳、端罩、行褂、马褂、常服褂、雨衣雨裳等。

衮服为皇帝在祭圆丘、祈谷、祈雨等隆重场合穿着的大礼服。龙袍为皇帝在一般庆典活动中穿着的礼服。清代服制中的衣式以袍服为主,有平常便居的常服袍以及出行骑乘的行袍等。褂服是清代服制中重要的衣式,皇帝、后妃、群臣百官皆作外服穿用。

清代服制中,对领围及领肩部位甚为重视,有披肩和领衣两种肩饰。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显官的冬衣以裘毛制作的端罩为贵。服制中规定的冠饰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朝珠的佩戴是清代服制的又一特色。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饰有袍衫、马褂、马甲、裤装及各类便帽、鞋靴等。

满族妇女的典型服装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旗袍。旗袍外习惯加罩坎肩,坎肩形式有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及斜直下襟等,坎肩的交襟处及边缘多镶绣宽阔繁褥的边饰。

清代汉族妇女装束沿袭明代,一般为上着袄、衫,下着长裙。

清末,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盛,西式服装开始进入中国,也使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转折期。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山装、学生装、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改良旗袍、军警服等被不同阶层的人广泛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