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习要懂心理学
7413400000019

第19章 学习评价与心理学——学习主体面面观(4)

五、为何总怕别人比自己学得好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我的物理一直都很不错,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害怕别人比我学得好。不知不觉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做题的时候,我总要先观察一下同学,看看他们做出来没有。如果我做出了一道题,别人也做出来了,我的心里就很不舒服;如果别人已经做出来了,而我还没有,我就会更加烦躁,感到自己没用,长时间不能静下心来做题。尤其是哪位不如我的同学做出了我没有做出的题时,我就感觉他要超过我了,于是开始忌妒他。现在,我很怕做题,我知道自己缺少的是自信,可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指点

成功感与优越感不一样。优越感是通过与别人相比做一件事情超过别人之后的感受。成功感是通过自己与自己相比做一件事情时,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的感受,是自己认真地做好一件事之后的自我评判。

在学习上,学生常常更看重自己的考试成绩,因此,就形成了和别人比而不是和自己比的习惯。如此一来,那些成绩较差但是学习非常努力的同学,由于在班中没有明显的进步,而不能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与激情。就连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由于这种盲目相比,而失掉了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天生活在紧张与焦虑中,自信被一点点地磨蚀掉,只剩下一个“怕”字。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应该运用一种科学的比较策略。

不是横向地与他人的现在比较,而是纵向地与自己的过去比较。这样比较有两点好处。

一是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成绩许多人用分数和名次来衡量,致使很多同学对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要斤斤计较,心态也总是随着名次的升降而起伏。实际上,在分数背后一直在起关键作用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因而现实中经常是越是追求分数和名次,成绩越不会提高。这就是盲目与人相比的心理走向及心理效应。反过来,如果你不与他人相比,而是和自己比,当你体验到成功的时候,你的心态会变得稳定、良好。这样,就可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形成稳定的学习方式,也就能够走出名次和分数的困扰。只要自己把知识学透,并慢慢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怕在学习不能进步吗?

二是有利于增强自信。成功不在于把别人比下去,因为把别人比下去不过是一种优越感。如果把它当做成功,那就找不到成功的快乐,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下了张三,还有李四,还有更多的人。而当你与自己相比的时候,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成功的体验,有进步的喜悦,这才是真正的成功。

专家提示

学习本就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与他人相比有可能激发自己的进取心,但若是盲目相比,也可损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同学们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每一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功,每一次成功都代表着你的进步,这样一步一步地,你的成绩就会提高。

对他人评价——在认识中了解他人

一、“优秀生”也会不优秀吗

心理困惑

在我们的意识中,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在心理上存在各种问题是不足为怪的,而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数是壮志凌云,愉快轻松的。可是,老师却说在优秀生身上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他的学业与前途。我想知道,优秀生会存在心理缺陷吗?如果存在,应该如何克服?

专家指点

老师心目中的“优秀生”由于他们的优点非常多,如学习刻苦勤奋,求知欲强,遵守纪律,使得他们在老师的心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老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也开始变本加厉,正是这种过分的呵护,阻碍了优秀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优秀生因为受到学生们的羡慕与爱戴,长期生活在表扬、鲜花和掌声之中,就滋生了他们唯我独尊的心理,在自己的心目中形成了强烈的优越感。长此以往,这种优越感就转化成了高傲自大、忌妒心强、情感脆弱。正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们的过度赞赏,“折杀”了他们原本坚硬有力的翅膀,使得他们经不起风浪,受不起打击,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做出令人费解的事情,甚至产生骇人的暴力行为,或自杀倾向。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踏上社会,干一番事业的不一定是那些所谓的优秀生。

由于优秀生太优秀了,所以他们的缺陷往往处在老师和家长教育的盲点上,而他们自己根本意识不到,成年人也未必看得真切,这是很可怕的。

“优秀生”有很多优点,多才多艺,品学兼优,听话懂事,所以师生们对“优秀生”都高看一等,使他们在心目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优越心理。久而久之,这种优越就转化成了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等心理缺陷。

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有一些毛病或错误并没有什么,只要教师及时发现,及时教育,他们会很快地改掉。可怕的是,由于他们是优秀生,备受老师宠爱,对他们身上的缺点许多老师都能迁就,或者认为是“瑕不蔽玉”,所以视而不见,甚至根本就意识不到,以致任其发展,使他们的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肆意蔓延,从而痛失教育良机。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优秀生”的标签不可能在他们脸上贴一辈子,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竞争是残酷的,社会这个大舞台很快就会让他们自身的缺陷暴露无遗,并让他们为之付出沉痛的代价。

“优秀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已经很优秀,但总不满意;有成就,但没有成就感,成为许多“优秀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一些“优秀生”对正常的生活环境和同学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尽如人意。他们在学校中体验到的多是不满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二是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有一个自卑心理严重的学生,明明经过努力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死用功、花时间比别人多”的结果。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尽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

三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一些人不得不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显得有点不合群。

此外,一些“优秀生”还表现对失败异常敏感。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不少人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等。

“优秀生”要全面看待自己,在心灵深处创设“志存高远”的心理环境。预防和消除“优秀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杜绝心理障碍的产生,关键是“优秀生”要改变对自身的认识。

1.要正确认识自己

“优秀生”比起一般学生要优秀一些,但切忌恃才自傲,自命清高。要让优秀生懂得自己的成绩与杰出人物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要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冷静地分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2.要超越自我

要让“优秀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其他同学相处时,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乐于为同学服务,正确对待分数和荣誉,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淡化自己的“优秀生”意识。同时,要教育“优秀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优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战胜自我,追求卓越,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3.要增强自己的抗挫能力

“优秀生”由于受挫机会少,因而受挫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薄弱。为此,要教育优秀生强化自己的受挫心理,要积极参与学校及班集体各项活动,做各方面的尝试和探索,增加自己受挫的机会,从而培养自己的抗挫能力。

专家提示

差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纪律相对散漫,常常生活在被冷淡和批评之中,他们清楚有的老师不喜欢自己,有的同学瞧不起自己,但是他们毅然坚持去上学,证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拥有乐观的心态。他们的忍耐力,对于挫折的承受力远远超过了优秀生。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冷漠,反而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提高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当走上社会,那些“差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丝毫不比优等生差,甚至远远优于他们。

二、为何常对“差生”产生偏见

心理困惑

在我们班里,有几名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差生”,大家都疏远他们,甚至鄙视他们。即使他们努力学习,有了进步,考试取得了好的成绩,也会有人认为他们是“抄袭的”“偷看的”。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很常见,为什么会这样呢?该如何做呢?

专家指点

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这是一种“偏见”,社会心理学把这称为定势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定势也叫心理定向,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有助于人们迅速解决问题,而当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则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说到眼睛统统都是炯炯有神,说到好人好事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说到城市统统都是高楼大厦,说到“差生”都是上学逃课、考试作弊……这些都是定势的消极作用。长期保持定势是危险的,它只会使你走向僵化,对人对事总持有偏见。这种偏见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其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强。因此,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比如老师留给同学的第一次印象。

2.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概括而笼统的固定印象。有些人总是习惯把人进行机械的归类,把某个具体的人看作是某类人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差生”都是品质不良的,等等。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认为“优秀生”什么都好,“差生”什么都不好。

4.近因效应

在对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了对该人的一贯了解。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双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时间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好,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上面所说的四种效应,就是人际交往中产生偏见的心理因素。此外,还有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他们都制约着我们对他人的正确认知,因而使我们在认知上出现偏差,甚至对别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人说:“识字易,识人难。”

“偏见”作为一种心理定势,要想克服并不难。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产生偏见的原因,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就可以避免偏见。主要做法如下。

1.不以点带面

不因为某人的某一点好,就认为某人一切都好;也不因为某人的某一点不好就认为这个人一无是处。

2.不以一次交往论短长

有些同学就和对方见一面就给人下断言,这不仅武断,也有失公允。

3.不随波逐流

相信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要跟着大家随大流,忽视了事实本身。

4.不轻易给人定型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行为也在不断地变化。看人,不仅要正确地看过去和现状,还要正确地对待他的未来和变化。

5.不用自己的做人尺度衡量别人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如自己很胆小,就认为别人也一定胆小;自己很小气,就认为别人也一定不大方。这些都可能形成人际交往中的偏见。

专家提示

“差生”也是人,不能将他们划为“二等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

不能将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对人的不尊重。而且,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区分差学生、好学生就偏离了这一目标。教育的前提是理解人、相信人、尊重人。来自于成人社会的傲慢与偏见造就了“差生”的标签,也让他们抬不起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