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7406800000019

第19章 风俗节日(2)

天干地支为什么用这一些字,有许多解释。例如一种说法说天干的10个字表现的是农作物的生长经历:甲,像种子发芽;乙,是伸出幼苗;丙,等于柄,表示茎已长成;丁,是长出横枝;戊,等于茂,表示枝叶繁茂;己,像枝干长得坚实;庚,像农作物孕育花蕾;辛,是一种香气,表明花朵开放;壬,等于妊,说明种子已经育成;癸,等于收藏,庄稼收获,打下粮食。这种解释表明古人是很重视农业生产的。

我国正式使用干支纪年早于东汉,延续到近代。因此,有许多历史事件也是用干支纪年来纪录的。

十二生肖指的是人们出生年份的属相,以12种动物与12地支相搭配,每12年循环1次。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是民间推算年龄的方法。其中,除龙是人们想象的吉祥物以外,其余都是常见动物。

有人认为,十二生肖是我国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创造的动物纪年法,和汉族的干支纪年法相融合的结果。大约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民间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了。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更早的图腾崇拜。

16.三九、三伏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3个9天,约在1月中下旬。“数九”和“数伏”一样,都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衡量冷暖变化的传统方法。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17.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4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运行从黄经零度开始算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1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2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18.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9.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的刀杆节,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傈僳语称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杆。傈僳族是分布在我国云南和四川一带的少数民族。

刀杆节相传出于明代。明代麓川土司勾结外寇,妄图分裂祖国疆土,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麓川,傈僳族将士英勇杀敌,平息叛乱。王尚书帮傈僳族兄弟建设边卡,把傈僳族人聚集起来,保护森林,饲养牲畜,使傈僳族人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为保卫疆土,又从傈僳男人中挑选守卡人操练武艺,抵御外敌。就在这时,奸臣诬陷王骥在边境招兵买马,要对抗朝廷,皇帝听信谗言,把王尚书召回京城,二月初八用毒药把他害死。傈僳族兄弟为纪念王骥,把二月初八定为刀杆节。

刀杆节傍晚,铓锣声声,刀杆场上燃起几堆熊熊大火。几个年轻小伙子赤着双脚,在火海中时而跳起,时而落下,时而翻滚前进。跳动的双脚,溅起无数红亮的火星。还用双手捧起火炭,蒙在脸上闪电般地擦“洗”一下,浑圆的火球在手中搓揉着,毫不在意。

第二天早晨,许多男子在草坪中央绑起“刀杆”,一把20多米高的两根树杆并排竖着,中间用36把锋利的长刀做横档,刀口向上。那些上过“火海”的大汉,穿大红袍,戴蓝布帽,飞快跑向刀杆,踩着刀刃,挨个爬上去,双手紧握着上层档上的锋刃,直到杆顶。

20.泼水节

每年4月中旬(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泼水节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当于“除夕”,最后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间相隔一个或两个“空日”。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丰衣足食。后来,来了一个火魔,把傣族人民的家乡变成酷热干旱、五谷不生的地方。有一天,火魔抢了7名年轻美貌的傣族姑娘。其中最小的姑娘叫侬香(也有说叫南粽布的),她骗取了火魔的宠爱,在傣历六月的一天陪火魔饮酒。在火魔喝醉了的时候,侬香说:“大王什么都不怕,真了不起。祝大王千秋万岁!”火魔得意忘形,脱口而出:“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我自己的头发丝勒住我的脖子。”火魔醉后大睡时,侬香从火魔头发上拔下一根头发,把火魔的头勒了下来。魔头一离地,火就灭;一着地,火就着起来。于是七姐妹轮流提着魔头,不让它落地。魔头滚烫,就不停地泼水降温。一直到7年以后,魔头才死去。

后来,傣族人民为了纪念七姐妹的功劳,每年傣历六月都要举行泼水节。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船、载歌载舞,一直持续三四天。这几天当中,“空日”是最隆重的泼水节。这一天上午10时左右,男女老少就拎着桶,端着盆来到街上,大家不分亲戚宾友,也不分民族,都彼此泼水,互相祝福。

21.姐妹节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接连3天,是贵州省清水江畔苗族的传统节日——姐妹节。姐妹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吃姐妹饭。

在贵州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清水江畔住着几十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那里比较偏远,来的人少,所以她们都未出嫁成婚。经过商量,她们决定大家准备好饭菜,举行一次聚餐,邀请四邻八寨的苗族小伙子前来与她们一起唱歌跳舞。那天,远方的小伙子们也拿出了他们的本事,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吹葫芦笙,还进行斗牛、赛马。临别时,姑娘们用自己绣的帕子包上糯米饭,送给喜爱的小伙子。高兴而归的小伙子们,过了几天又来到姑娘们的村寨,说是还帕子,实际上带了许多姑娘们喜欢的小礼物表达谢意。从那以后,他们经常来往,不久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人……从此吃姐妹饭、过姊妹节的习俗,便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现在它已成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共同节日。节日的前一天,每户苗家的姑娘都要为做姐妹节上吃的姐妹饭,上山去采野花和野果。远方来的小伙子陪姑娘们上山,帮助采野花野果。

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

吃过姐妹饭,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和小伙子们一起看斗牛、斗雀,唱歌跳舞。他们相聚唱歌谈情,人们尽情地欢乐,往往通宵达旦。

22.那达慕大会

每年夏秋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每当那达慕大会来临之时,蒙、汉、回、达斡尔等各族人民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那达慕”最早兴起在成吉思汗时期,当时过着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精骑善射,经常在丛林草原上从事狩猎活动。为了加强部落之间的交往,炫耀自己的势力,人们每年都要聚会一次,这样那达慕大会就逐渐流传下来了。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套马,令人赏心悦目的射箭、摔跤,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以及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竞赛表演。

那达慕大会上正式摔跤的仪式很隆重,参加者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坎肩用多层帆布或皮革制成,缀着闪亮的银钉或钢钉;下着三色短裙、绣花马裤和长靴,跳着摔跤舞,口唱摔跤歌,一出场便争取先声夺人。摔跤手每获得一次胜利,就在胸前挂上一条彩色布条。全旗(相当于县)最优秀的大力士、摔跤手,被人称为“纳钦”(意思是勇敢敏捷的雄鹰);冠军称做“巨人”。摔跤名手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那达慕大会上,还演出精彩的歌舞、引人入胜的说书以及数来宝等。蒙语说书,要用马头琴或四弦琴伴奏,说唱故事或国家大事。数来宝的唱词,往往由演唱者即兴编成,用四胡自拉自唱。双人数来宝则由两人以同一曲调进行对口演唱。

23.平安夜

平安夜是西方的节日即圣诞节前的一个晚上,每年阳历12月24日晚,类似于我国的除夕。西方人将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定为平安夜,据说与耶稣降生有关。

圣经里记载,耶稣来到人间,是要作人世间的王,耶稣诞生的那天晚上,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耶稣降生的消息。天使想通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

后来,为了纪念耶稣,人们把耶稣诞生的前一晚称为平安夜,并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所以在这天晚上,还会看到一群群可爱的孩子们手拿诗歌,弹着吉他一家家地唱着诗歌报佳音。直至今日,报佳音已成为平安夜不可缺少的活动。

24.圣诞节

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教会规定:从公元354年开始,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从12月24日的下午至次年的1月6日。圣诞节不仅是传统的宗教节日,也是欧美各民族最重要的节日。

《圣经》上说耶稣是夜里诞生的,因此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就开始了。在圣诞夜里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五光十色的圣诞树,作为幸福的象征,并围着它载歌载舞,迎接耶稣降临;红白相映成趣的“圣诞老人”圣尼古拉,赐人福祉和给孩子们赠送礼物;人们互赠贺年卡片,互祝节日快乐;夜晚在圣诞树、圣诞蛋糕、圣诞马槽上都要点燃圣诞蜡烛,表示喜庆,象征光明;圣诞节前夕和当天早晨信徒们纷纷走进教堂去唱赞美诗,接受神职人员的祝福;餐桌上摆满丰盛的食品,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圣诞晚餐。

25.佛诞节

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因为对佛祖的生日说法不一,所以各国佛诞节的时间也不相同。中国汉族地区的大乘佛教定此节为农历四月初八,小乘佛教则定此日为公历四月中旬,具体日期不固定。

相传释迦牟尼出生后即会行走,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随之空中天女散花,异香馥郁,并有九龙喷出香水为佛祖浴身。从此,佛诞节又称“浴佛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傣族地区叫“泼水节”,在日本称为“花节”。

节日期间,信徒们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如斋会、吃阿弥饭、放生等。有的地区举行相互泼水、龙舟大赛、花车游行等活动,反映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26.成道节

成道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在我国民间又称为“腊八节”。

相传佛祖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各种痛苦,于29岁离开王宫出家修行,苦行6年,日食一麻一米,被饿成皮包骨也未得道,决定改变修行方式,遂入尼连禅河洗浴,但因身体太虚弱,不能自出。此时天神暗中相助示意牧羊女向他贡献乳糜,使其恢复体力。吃后他端坐在菩提树下,静思7天,于农历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这一天为佛成道节。后世佛教取意牧羊女献乳糜供佛的传说,每逢成道日,煮粥供佛是其独有特点。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寺院僧众都要集于大殿梵香、诵经、讲道说法、熬粥供佛。

27.涅槃节

涅槃节是佛教纪念释迦牟尼逝世的节日。由于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对释迦牟尼卒年说法不一,所以时间也不相同,南传佛教认为释迦牟尼卒年是在公元前543年,并以此纪年为佛纪。我国、日本、朝鲜等国的大乘佛教,一般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涅槃节。

相传释迦牟尼成道后,传道40余年,80岁时在拘尸那城结束最后一次传法,于农历二月十五日逝世。佛教称之为涅槃(修道所达到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这一天佛教寺院一般都要举行法会,挂涅槃图像,念诵《遗教经》,大多数妇女当日禁食禁歌,示修苦行。

28.愚人节

每年4月1日,是西方民间的传统节日——愚人节。这一天,人们会带着善意去任意愚弄他人。

愚人节始于英国。相传有一位名叫卢夫·利尔波的挪威科学家,在英国伦敦研究飞行器。他给当时的英国国王去了一封信,邀请国王在4月1日到威斯敏斯特寺看示范飞行。到了那天,国王和官员们都站在威斯敏斯特寺外面,等着看利尔波在空中的示范飞行。结果什么也没有看见,才知被人戏弄了。从此,每年4月1日在中午12时前,人们可以相互捉弄和欺骗,受骗者不管怎样被人戏弄,也不会生气,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种活动别有情趣,便逐渐从英国传播到西欧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