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鬼谷子一日一谋
7406500000020

第20章 摩篇(3)

当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要善于运用智谋给自己创造有利条件。晋明帝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准备谋反,时任大将军左司马的温峤想回京城去向明帝报告情况,于是他向王敦告假获得了批准。但是,让温峤担心的是,王敦手下有一个谋士钱凤,此人足智多谋,温峤担心钱凤不但会阻止自己离开,而且会建议王敦杀害自己,于是他心生一计,走之前宴请同僚。在酒宴上,温峤故意向钱凤敬酒,酒杯极大,钱凤当然不从,于是温峤就装醉,痛骂了钱凤,并且打落了他的帽子。第二天,知道温峤要走的消息后,钱凤果然劝王敦为了防止温峤泄密不要放了温峤,而且应该杀了他,但王敦笑道:“你是因为昨天在酒席上,他得罪了你,你才这么说的吧。”于是,放温峤走了。温峤因此才得以逃回去,向晋明帝报告情况,使得明帝有所准备,平定了王敦的反叛。

当对方实力过强,而自己处于极端劣势的时候,要有耐心等待时机,等形势允许了再适时露一手,则可马到功成。从前有个张员外,年过半百而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故只得选一女婿入赘。女婿觉得岳丈没有子嗣,岳丈百年之后,财产一定归自己,所以十分狂傲。但是,后来张员外又纳了一个小妾,不到两年小妾生了一个男孩。女婿觉得自己权益受到威胁,总想找机会除掉这个男孩,员外知道女婿的狼子野心,但因为女婿在家里根基已经很深,员外也奈何不了他,只是悉心呵护,百般保护,一心盼望儿子快快长大成人。可是,天不遂人愿,儿子一非三岁时,员外却身染重病,眼看就要命丧黄泉了。于是员外把女婿叫到身边说:“小儿乃小妾所生,我不能让他继承家产,你入赘我家多年,前前后后出了不少力,家产自然归你,你就给他们母子一碗饭吃就行了。我给你写张字据,做个凭证吧。”员外写道:“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员外写完后念道:“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女婿一听,悬了多年的心终于落下来了,自是十分欢喜。小妾却暗自流泪,员外趁旁边没人,告诉小妾说:“等将来一非大了,遇到明察秋毫的官员,就让一非告状,夺回家产。”后来,一非长大成人后,就按照其母的吩咐去告状,县官没看出有什么不妥,有一个经过的御史,看了之后说:“就按遗嘱说的做。”于是御史念道:“张一非,吾子也,家产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最后的结果是女婿空欢喜一场,张一非夺回了财产。老员外深藏不露,以一纸字据迷惑女婿,得以保全自己的骨肉,保全了家产。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此计经常被用来窃取对方的商业机密,或重要情报,即商业间谍式的活动。丹麦一家著名啤酒厂的老板,开车撞断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日本客人的一条腿。丹麦老板很过意不去,于是就对日本人说:“你身居异地,不容易啊,以后你怎么办呢?”日本人说:“等我伤好了,我就去你的酒厂看门,混口饭吃吧。”老板一听,不找麻烦太好了。于是高兴地说:“太好了,等你伤养好了,就来上班吧。”于是,这个日本人就在这家啤酒厂当上了警卫。日本人工作非常认真,对进出该厂的货物检查十分仔细,对员工非常谦和,大家都喜欢和警卫聊天。三年后,日本人提出要辞职回国,老板从未对他有所怀疑。其实,这个日本人是日本的一个大企业家,想到丹麦来学习世界一流的酿酒技术,但是啤酒厂保密程度非常高,不让参观,日本人无计可施。这时他正好看到一辆黑色的轿车天天出入,一打听,原来是老板的车,于是就演出了一场车祸,换来了酿酒技术,回国后成功开了一家颇具规模的啤酒厂,狠赚了一笔。

智者好似一首哲理诗,其千变万化的色彩胜过大自然所创造的绚丽辉煌。智者用智模糊而具体,朦胧而清晰,虚幻而实在。大智之人,设“计”于无形,用“计”于无声。他们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隐秘之中进行的。所以鬼谷子讲:“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智解之五】

试而探之 微而摩之

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总是先以它尖尖长长的嘴,试探一下何处有虫,再行啄食,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在没弄清问题之前,就急忙下定义,作出似是而非的决定,是得不到最正确无误的答案的。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要想成功地让别人为自己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看穿对方的心意。

俗话说:“一叶可以知秋。”看穿别人的心,特别是看穿初次见面的陌生人的心,是很有学问的。大凡成功人士,都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他所要影响的那些人,然后按照他们的心理需求去满足他们。

在二战中任联军司令的法国名将福熙,从军官学校毕业后,没有选择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去工作,而是选择了举办热闹非凡的、各族人都来参加的赛马节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太勃斯。这样他可以有机会从容观察他们“特殊的气质”。这位将军毕生都致力于对人格的研究,所以他对不同个性的下属善于运用不同的指挥策略,因此,他领兵打仗赢多输少;《波士顿晚报》的发行人及大股东葛洛奇,在担任《波士顿邮报》的编辑时,常常混在市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者漫步在阶石边,或者驻足休息在旅店、商场的大厅里,敏锐地静听人们的谈话,了解读者的心理和嗜好,并以此确定他的编辑方针。

要试探对方就要先诱导对方,使对方有所行动,再加以细心观察、试验,对方虚实真假即可知晓。军事家吴起曾经讲过,和敌军对阵,不明敌意之时,应采取诱敌之策。两军交锋时,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观察敌军的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如果他们没有纪律地乱追,显示出这个将领愚笨无能。

对明明知道的事情,却假装不知道,这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分出忠奸。战国时候的韩昭侯,有一天剪指甲,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放在手中,然后对近侍说:“我刚才剪下的指甲丢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快帮我找出来。”侍者们忙了一通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个侍者偷偷剪掉一片自己的指甲,呈给昭侯,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这个人会说谎,从此不再信任他了。

对人有目的的赏赐,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是否贪财。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猜忌心极强的人,处处提防,对任何人也不是百分百的信任。骁骑指挥郭德成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妃子,郭德成有随便出入皇宫的特权。一日,朱元璋赐给郭德成黄金,并置于他的袖中,不让他声张。出宫门时,郭德成借着酒劲装糊涂,一会儿脱靴子,一会儿穿靴子地来回折腾,还漫不经心的露出了太祖藏在他袖子里的黄金,金子掉在了地上。太监发现后马上报告了太祖,太祖说:“那是我赐给他的。”很多人不明白郭德成的做法,就问他说:“皇帝让你别声张,你怎么还张扬啊?”郭德成说:“宫中管理的人,如此严密,藏金而去,不等于是偷窃吗?况且我妹妹在宫中侍奉皇帝,而我又有随便出入地权力,我若带金出宫,皇上一定会怀疑我经常这么做的。”经郭德成这么一说,大家才如梦初醒,无不佩服郭德成的机警。其实,太祖确实是在用以袖藏金试探郭德成,好在郭德成比较机警,躲过了杀身之祸。所以,在对待特别的赏赐时,一定要保持镇定的心态,要正确分析出赏赐的意义,对另有他意的赏赐一定要慎之又慎。

有时,面对特殊的对象不能用直接试探的方法,只能用故布疑云的方法,从他身边关系密切的人身上下手。战国时期的卫相山阳君觉得君王近来似乎对他有所怀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山阳君故意散布一些谣言,毁坏一个卫君宠臣的名誉。这位宠臣听到谣言后十分生气,就愤怒地对他身边的人说:“山阳君怎么还有心思说别人的坏话呢?君王现在已经开始怀疑他了……”这位宠臣毫无保留地把君王对山阳君的态度和盘托出,山阳君故布疑云,探得了君王的口风,使得自己能够找出合适的对策。

混杂在禾苗里的莠子在幼苗时期几乎与禾苗没什么分别;黑牛长上黄色的花纹很像是老虎;色泽像玉的石头很容易与玉石混淆;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印象颇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缺少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但这种人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看似聪明,实际上只能是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大政治家看似奸诈,却能成就大事业;博爱的人看似虚幻,心胸却非常宽厚充实……人世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的事情到处都是。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其实,识人心,知人意,说难也难,说不难也容易。再高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不过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罢了。

人人都睡觉分不出谁是瞎子;沉默时很难知道谁是哑巴。所以鬼谷子讲:“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即要能够透视对方,要“闻一知十”,“见面明意”。细心观察对方,有策略地加以试探,则对方心中所想,即可一猜即中。

【智解之六】

同声相气 同理相通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假如你希望别人同意你的观点,接受你的观点,那就要学会寻找共同点,引起对方的共鸣,这样别人才会向你敞开交往的大门。

一个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追求就如同是灵魂的神秘胶漆,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只有找到与他人的共同之处,才会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可能。

宋哲宗时,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有一天,税务官送来了一名逃税的人,交给苏轼处理。苏轼一问,才知道此人叫吴味道,是剑南州的乡贡生。它将两大包东西冒充苏轼的名字,假说是运到京城给侍郎苏辙的。苏轼一问方知,吴味道被推举参加今年秋天的礼部考试,临行前乡亲们送些盘缠,他购得二百匹建阳纱,如果交税,到京城就剩不到一半了。因为听说学士兄弟俩喜欢读书、名气大,所以吴味道就假冒苏轼之名。苏轼听后很同情他,于是撕去了旧封条,换上自己的真实签名,又给了他一封写给弟弟苏辙的亲笔信,使得吴味道免交了赋税,保住了盘缠。吴味道正是利用了苏轼是读书人、喜欢、尊重读书人的特点,才得到了苏轼的帮助。

寻找相似点也就是指在与人接触中,强调观念、立场上的一致性,从而拉近两个人的心理距离。两千多年前的耶稣曾经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在交谈过程中,我们都有一种共同的看法:同意我们的立场和见解的人,表示他重视我们的价值并尊重我们;反对我们的见解和立场的,往往会使人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所以,当你表示赞同对方时,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对你的好感。

1985年,美苏冷战时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领袖里根同戈尔巴乔夫在日内瓦第一次会面。一开场,里根就半开玩笑地对戈尔巴乔夫说:“我们两个都生长于小城镇。”这一句话,就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冲淡了个人之间在种种重大原则上的对立情绪。

寻找共同点作为话题,可“粘”住对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实际上都是以自己为圆点,以共同点(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为半径构成无数的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交叉的面积越大,共同语言也越多,也最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

同陌生人交谈是口语交际中的一大难关,处理得好,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处理得不好,又能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共同点。两陌生人对话,为了打破沉默的局面,需开口讲话,有人以打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了解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观察,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求相似之处,在语言运用上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多说“是”,少说“不”。一旦说出“不”字,交往的大门也就关闭了。当你与对方意见相左,但是希望对方改变时,要避免用“你”而应当恰当地将“你”变成我。为避免引起心理上的对立,不要用“你”来指责对方的错误,而谈论“我”对这件事的感受,这样有利于改变对方态度,解决问题。希望别人采纳自己意见时,尽量避免说:“我”,而应用“我们”字样,会使对方感觉你是在替他着想,你的主意和要求是和大家一致的,从而有助于取得立场的一致,顺利地解决问题。万一你非要表达你不同的意见,表示反对时,要注意表达的方式艺术。你可提出与对方相同的看法后,再把你不赞成的内容也加进去。一旦找出同意点,对方对你所提的反对意见也是乐于接受的。比如在别人说了一个观点后,你可以回答“我也是”、“我赞成你这么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看来,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等等。

一台机器如果不加油一定会运转不畅,甚至发生故障,至少是要发出刺耳的机械摩擦声。反之,加进了润滑油,它就会很畅快地工作了。人际交往也是这样,各抒己见,自立门户,是可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景。但是,这样就很难形成一种凝聚力。行为学家发现,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和你截然不同,这说明每个人都是少数派。然而,虽然他们言谈举止与你有着千差万别,但他们都对你一生的成功至关重要。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争辩、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设法满足对方的心理欲求,能使你轻易获胜;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也能使你轻易获胜。人与人之间,都会在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共同点,尽快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探讨一些适当的话题,是加强与人们沟通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就是为了寻找共同点。 能够合作的双方,多少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这是合作的基础。善于寻找沟通对象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是沟通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