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军情五处处长皮特里得到一个消息:“德国目前正在加紧研制一种‘无声’武器。”
一开始,英国方面也不太清楚这种“无声”武器究竟是什么,后来通过情报人员的进一步探察和了解,才知道这个东西其实是细菌弹。希特勒为了挽救战场上的败局,利用科研人员,制订了一个细菌武器研制的特殊计划。
这种计划的初步设想是这样的,他们将要制造一种威力非常大的细菌炸弹,这种炸弹只要从飞机上投下来一枚,会在半个伦敦城扩散起无法阻隔的细菌。人体一旦沾染,就会从皮肤深入到整个身体,最后一命呜呼。德国纳粹分子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伦敦陷入无法抵抗的状态,他们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长驱直入。
英国方面在了解到此计划后,无不忧心忡忡,这可真是个恶毒的行径,是拿千千万万无辜人的生命开玩笑。为此,皮特里在军情五处迅速地召开了会议,他对与会人员说:“我想你们都应该知道这种细菌的可怕之处,德国方面一旦真的这么做,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据详细情报获悉,他们的计划目前已基本上获得了成功,预计会在三个月后开始实施,而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阻止这场细菌战的发生。”
当时有人提出派皇家空军去空袭,这似乎又不太现实,因为德国对那么重要的实验室的安保工作肯定做得非常严密。派出在德国的潜伏人员去摧毁那个研究所更不可能,因为如此重地一般人无法接近。而且在那里工作的50多个人,是通过精挑细选才被录用的,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陌生人根本混不进去。
皮特里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手下的莫森部长,他接手后思考了很久,也想了许多方案,但都可行性不大。某天他又在绞尽脑汁时却突然眼前一亮:既然外部人员很难打入,为什么不能找一名合适的人选,来冒充工作人员进入呢?或许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但如何找到恰当的人,如何冒充,还真是个问题。
为此,莫森立刻联系在德国的情报员,让他们对研究所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调查。经过细致的了解与分析,最后莫森瞄准了一个叫“谢里薇”的女子。之所以看好这个人,是因为她独居,没男朋友,身边也没什么亲人,性情又有些冷傲,这样的话,把她绑架并找个人来冒充她不太容易被发现。
既然已经确定了敌方目标,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己方的替换者,这个角色十分重要,马虎不得,稍有破绽,一切都将毁于一旦。在紧急的物色过程中,莫森的手下突然有了可喜的发现,他找到了一名少女,不论长相和身材,还是气质方面都酷似谢里薇。
莫森马上派出手下对这名少女进行调查,很快,她的背景资料就摆在了英国军情处的办公桌上。
这名叫韦芳菲的女孩儿,是从德国逃到英国的犹太人,l922年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座美丽小城,在那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本来应该在父母的爱与呵护下走得更远,但就在她刚刚进入大学校门时,竟然赶上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她远大的梦想,还有战争带来的痛苦和失去亲人的绝顶悲伤。韦芳菲的父亲拒绝了为德国人服务的要求,所以惨遭纳粹的杀害。而她和母亲也没办法再待下去了,无奈地逃到英国。到英国没多久,母亲因为贫穷、疾病、思念等多种因素的折磨撒手人寰。从此韦芳菲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对纳粹的恨更是深入骨髓。
莫森在看过所有资料了解了全部背景后,约见了这个姑娘,眼前的韦芳菲真的与那个叫谢里薇的女子十分相似。他看着美丽而矜持的韦芳菲,诚恳地跟她说明了英国情报部门的想法,“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免受细菌弹的侵害和毒杀,我们只能求助于你了,当然,这的确是件分外危险的事情,你需要慎重考虑清楚,我们不想勉强你。”
没想到韦芳菲听后竟然很痛快地应允,她毫不畏惧地回答:“我愿意去做这件事。我知道,只要纳粹政权存在一天,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充满危险,所以必须推翻它,才能有真正的安全保障。如果细菌弹研制成功了,一定会害死更多的人。我不希望他们像我的父母一样,死在凶残的纳粹分子手里。”说到这里韦芳菲禁不住泪水涟涟。
看着这个勇敢的姑娘,莫森既感动又高兴。从小在德国长大的韦芳菲德语一点问题也没有,现在她所欠缺的仅仅是一名打入敌人内部的情报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性技能。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开始接受极其艰苦的训练。
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训练和学习中,这不是一个年轻女孩儿轻易经受得起的,但韦芳菲硬是咬牙坚持下来。短短的时间内,她快速地掌握了对细菌学的认识、显微摄影、资料处理等,并且学习了使用枪械和爆破、跳伞、空手搏击和某些通讯技巧。当然,最后还包括“女性技巧”的培训。所谓“女性技巧”就是在危急关头怎样诱惑男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她在这次任务中必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培训终于结束了,韦芳菲以令人满意的成绩,获得了莫森的大力称赞与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