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人类神秘现象
7405600000040

第40章 传说背后的神秘(6)

那么,龙最早期的原形是什么呢?有的考古学家认为,龙是一种对于爬行动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续和发展,最早的龙就是有角的蛇;另一些考古学家认为,除了龙身可能与蛇有关外,龙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猪这种与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有关;也有人指出,龙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蜥蜴,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这种动物逼真的浮雕;还有的人则认为,龙身来源于蛇,龙首来自马首和牛首;有的民族学家说,最早的龙应该是鳄鱼而不是蛇,传说时代的“豢龙”就是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更多的人根据今天所见到的“龙”的形象,同意闻一多先生早年的分析:龙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只脚,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中国自古就有“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神龙的九个儿子,性格和爱好各不相同。我们今天常常会在一些具有中国古代风格的建筑物上,看到各种不同姿态的龙的形象:

螭吻:喜欢远望,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传说它能喷浪降雨,所以用它来防止火灾。

蒲牢:爱吼叫,也爱好音乐,所以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顶上的钟钮。古代乐器编钟顶上就用它来装饰。

赑屃:样子像龟,善于背重物,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碑。在一些古代的石碑下,被压着的像龟一样的动物就是它。

狴犴:像老虎,有威力,所以把它放在监狱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饕餮:平生贪吃,所以人们把它的造型装饰在与食物有关的器物上。

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所以被装饰在香炉上。

椒图:样子像螺蚌,传说它不喜欢被别人随便打扰,平时善于封闭和保护自身,人们便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借它告诉外人不要乱闯。有时它还被装饰在门前的石墩上。

睚眦:传说中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被装饰在刀、剑上。

14.凤凰的原型是什么

凤凰是传说中的鸟王,是先民们幻想的产物,寄托了人们无限的向往。凤、凰并举意味着爱情的产生,“凤求凰”一语代表着热烈的求爱。

龙飞凤舞,是典型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尽管龙和凤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是先民们幻想的产物,但龙和凤却有着现实的依据。它们是现实中某些形态的升华。那么,凤凰的原型是什么呢?有的说是鸵鸟,有的说是极乐鸟,有的说是某种早已灭绝的巨鸟。但是,鸵鸟之类,中国没有,也就很难令人相信它是凤凰的原型。某种早已灭绝的巨鸟,也语焉不详,不足为据。

比较多的人认为凤凰的原型是孔雀,其主要依据是凤凰和孔雀在形态上比较相似。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凤凰的原型不是孔雀。理由有二:第一,综观有关孔雀的资料,没有一条是来自先秦的,最早记载孔雀的是秦汉典籍。这表明,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没有孔雀。这样,黄河流域的上古人民所创作的凤凰,当然就不会以他们从未见过、听过的孔雀为原型。第二,从形状看,两者也有差别,孔雀最显著的特点是长大、华美的尾羽,可凤凰的尾羽,从原始陶器到今天的工艺品上所表现的形态,绝大多数是修长、雅丽的,并不同于孔雀。尽管孔雀与凤凰在某些方面相类似,但古人所说的凤凰并不像孔雀。

那凤凰原型究竟是什么呢?有人提出,凤凰的原型主要是雉类,即俗称的山鸡、野鸡、锦鸡,“凤凰以雉类为主体,融合了鹰等许多种鸟的典型形象,是以雉类为代表的艺术结晶”。论者提出,凤凰与雉类在形貌上十分相近,凤凰的羽毛五彩斑斓:“凤之象也,五色备举。”(《说文》)雉类也如此:“丰采毛之美丽兮有五色之名翚。”(《文选·射雉赋》)雉类首如鸡,颈如蛇,凤凰也同样:“凤,鸡头……蛇颈。”(《广雅》)尤其是凤凰与雉类的尾羽,均修长而雅丽。战国时楚国的一幅帛画描绘有一只凤凰,其整个体态宛如雉类(见《人民文学》1953年第十一期)。卜辞中的一些象形“凤”字,也与雉类相近。唯其如此,所以《山海经》说:“有鸟焉,其状如翚,而五采文,名曰鸾鸟。”(《山海经·西山经》)鸾鸟,一说是凤凰的别名:“有五采鸟之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山海经·大荒石经》)一说是凤凰的左右:“鸾鸟者……凤凰之佐。”(《后汉书·孝章帝纪》章怀太子注引《瑞应图》)说法虽不一,但确是凤凰之属。

雉类自身的性质也同先人心中的凤凰形象接近。雉类善良,无损于人,对人还有许多好处。雉肉是一种佳肴,被视为君王的贵重食品之一,或当做待客的山珍。雉羽是华丽的装饰品,整只雉更是赠人的厚重礼物。人们尊雉为吉祥之鸟。雉类的这种禀性,为上古人民所看重、所采撷,融化到凤凰的形象里,凤凰遂以吉祥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凤凰……见则天下安宁。”(《山海经·南山经》)凤凰还有一个很多学者所忽略的特点,那便是异常强大有力。

古人描述凤凰的形态是“其翼若干”(《荀子·解蔽》引逸诗),“戴盾”(《山海经·海内西经》),“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同前),显得极其英武。因而,在上古人民的幻想中,凤凰又是一位强劲有力的保护神,是威猛而强大的有利于人的火的化身:“凤凰,火精,生丹穴。”(《引演图》)人们常祈求凤凰运用神力打击害人的凶神恶煞。凤凰的这一特性和雉类密切相关。雄雉勇于搏斗,顽强果敢,所以武官侠士多喜欢用雉尾饰冠。

而且古人还以为雉也是火精:“火离为雉。”(《太平御览·禽兽部》)雉类还以良好的两性关系引起人们的赞赏。雄雉向雌雉求“爱”的情景相当热烈,如《诗·小雅·小弁》所描述的“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雉类常常偶居,形影不离。因此,古人的爱情诗,常有以雉比兴的。与此相关,古代妇人也爱好用雉类作装饰,有用雉羽饰车舆的,有在衣服上画雉的,有冠上雕镂着雉形的,其中寓含着对幸福婚姻的憧憬。这种情况,折射到凤凰那里,它便又富有忠于美好爱情的性格了。于是“凤侣鸾俦”一词意味着最好的姻缘,“凤求凰”一语代表着热烈的求爱。妇女们极其喜爱凤冠、凤簪、凤钗、凤衣、凤鞋、凤镜之类,都满含着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论者在提出凤凰的原型主要是雉类的同时,还指出凤凰从其他鸟的身上也吸取了一些营养,才形成完美的形象和特性。如鹰类、鸿类、鹳、鸳、燕等,可能都向凤凰贡献过若干素材。

15.炎黄寻根

黄帝姓姬,号轩辕,人称轩辕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我国早期的史籍《国语》《左传》,都把黄帝说成是神话人物。千百年来,黄帝是人还是神一直是个谜。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黄帝内经》一书,这一谜底从此逐渐揭开。《黄帝内经》是几千年来出土的关于黄帝的第一本书。据台湾93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台湾“轩辕教会”会长王寒生和大陆学者余明光先生研究,这本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168年作为随葬品埋入马王堆三号墓中,距今己有二千多年。两位老先生对《黄帝内经》进行了注释和编译,并一致认为《黄帝内经》不是伪书,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关系“治国之本”的书。他们由此推断,黄帝不是人们所说的“传说中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

王寒生老先生还曾对他的女儿预言,国内应有一家姓轩辕的,并应于1994年找到。这一预言还真的应验了。这家姓轩辕的主人叫轩辕耀,家住江苏省淮阴市泗洪县。1993年中华黄帝陵基金会成立时,他突然感到自己的姓很“高贵”,应该寻根问底弄个清楚,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情况写信告诉了陕西省黄帝陵办公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这一情况后很惊奇,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有姓轩辕的。

王寒生的女儿、台湾“轩辕教会”总干事王丽霞听到这一消息后,于1994年4月专程来到陕西黄帝陵与轩辕耀会面,并将她父亲编著的有关黄帝姓氏的图书赠给轩辕耀。

由此看来,王寒生和余明光两位老先生的推断是有道理的。轩辕黄帝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部落首领。

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先后打了几仗,炎帝被黄帝征服,而后,黄帝又擒杀了叛乱的蚩尤,被诸侯尊奉为天子。对于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古书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讲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两个,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但是,据《大公报》和《金陵晚报》相关文章报道,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称,根据他的研究,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黄帝和炎帝之间相差11代,相当于500年。

黄帝和炎帝竟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蔡明义从2001年开始,就开始考证黄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课题,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六千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省东部)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姜水(黄河流域的一条河)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其,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黄帝是炎帝第十一世孙,因此可以说,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则认为,炎帝早于黄帝,但其间共历八世五百多年。

关于炎黄二帝同为少典氏之子一说,李学勤认为并不成立,《史记索隐》对此有很好的考证,指出:“少典,是诸侯国号,非人名。……炎黄二帝虽则相承,但根据《帝王代(世)纪》记载,中间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说法。很明显,这指出了炎帝和黄帝兴衰上的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