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国求荣的千古罪后
她心机深沉,善于钻营,为了个人的权欲,不惜动用一切手段;她生活奢靡,大肆铺张,耗尽老百姓的民脂民膏只顾自己享乐;当清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她为了讨好列强,不断以出卖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换得“太平”,从而拉开了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序幕。她就是清朝的慈禧太后。
她的罪恶不仅仅是专权、杀人,因为她出卖的是整个国家。
她就是慈禧——在我国近代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苦难的人物。一个女人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在她掌权的时代,正是中国在世界上的多事之秋。为了保身,又为了追求那永无止境的贪欲,于是,便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灾难性的历史。
咸丰年间,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开始了一段苦难的历程。在炮火中,慈禧却“傲然不惧”,以钱挡灾,可谓是“手段高超”,亲手将本已摇摇欲坠的江山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于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野心初露
道光十五年(1835年),慈禧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官僚家庭。她的父亲叫惠征,满族人,在清廷做一个小文官。她小时候的名字叫兰儿,幼年时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而且不断随着父亲接触官场中的人,亲眼目睹了官场中腐败的一面,但在那时她却并没有很强的辨事能力。由于接触了许多官场的逢迎拍马、尔虞我诈之术加上她天姿聪慧,她的思想、谋略以及远见都在这个时候有了一定的培养。后来,惠征因卷入一场冤案得病而死,兰儿被迫干杂活来维持生计。
咸丰元年(1851年),当时的清王朝已是内忧外患,然而咸丰却并不把精力放在处理国家大事上,而是注重享乐。就在这一年,他又去民间选“秀女”,兰儿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进了清廷,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兰儿入宫后,因其长相秀美,被选为“宫女”,并且被封为兰贵人,住在圆明园。可是宫中佳丽甚多,她一直等了几年也未能有机会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她心中苦闷,却也不得不耐心等待。
一天中午,咸丰与众嫔妃在后花园游览时,忽然听到有一女子用甜美的声音在唱着动听的歌曲,声音十分悦耳,竟让咸丰听得痴了。过了好一会儿,咸丰才缓了过来,向身边侍从打听这是谁在唱歌。侍从回答是兰贵人。于是,咸丰立即召兰贵人相见。
果然,她当夜便获得咸丰的宠幸,之后便成了咸丰的宠妃。不久,她被封为了“懿妃”,从圆明园迁到了蓬岛瑶台。因为她外貌清秀,又口齿伶俐,深得咸丰喜爱。随着咸丰对她迷恋的加深,她也感觉自己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于是便不断地讨好咸丰身边得宠的太监,并且还巴结皇太后,争取为自己的前途铺好道路。
后来,她终于有了身孕,一年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贵,又因为众嫔妃只有她生了儿子,咸丰便封她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有野心的女人当然不会一直平庸下去。兰儿正是采用了独到的策略才吸引了咸丰的注意,于是才为自己铺就了一条向上的道路。心思何其缜密!
转眼间,她在宫中已经住了几年了。如此近距离地观看宫中的一切,懿贵妃逐渐地对权力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咸丰也时常给她一些参与朝政的机会,让她更是深切地产生了对权力的欲望。于是,她渐渐地把人生的目标定在执掌大清政权上,只是朝廷暂时还不能给她提供合适的时机,所以她只好等待。
当时的时局是动荡的,清廷内忧外患也越来越严重。外国势力不断对清王朝进行更多灾难性的入侵与打击,而内部也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存在,这两方面都时刻威胁着大清政权。咸丰帝知道灾难已在眼前了,便开始成天食不知味,睡不安枕,面对着不断到来的告急奏章,心中乱成一团。懿贵妃不断地帮他看奏章,也不断地帮他出着主意,希望能够先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
在与太平天国交战期间,礼部侍郎曾国藩在湘地领导湘军不断地给予太平天国打击,懿贵妃感觉此人才能卓著,便向咸丰推荐此人。于是,曾国藩便这样被提拔起来了,并且在后来一步步成为官职较高且深得清朝当权者信任的汉族官员。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非常激烈的阶段。清政府已经岌岌可危,而英法联军却步步紧逼,不断地向北京靠近。咸丰知道大清朝廷已经危在旦夕,便以“木兰秋狩”为名,带着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的慈安太后)、懿贵妃以及儿子载淳逃到避暑山庄,暂时避祸。北京则由恭亲王奕主持大局。没过多久,北京便传来了圆明园被烧的消息,令咸丰心痛不已,可是又无可奈何。同时,英法联军提出了很多赔钱及割地的条件,咸丰被迫无奈,只能——答应。同时,俄国在北面也来占领大清疆土,更是给大清雪上加霜。咸丰终于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不久便因心力交瘁而病倒。
在他生病期间,懿贵妃感觉机会难得,便趁机直接批阅奏章,这样她便对朝廷里的情况掌握得更加清楚了,这也为她后来专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自知大限已至,无力回天,便立懿贵妃之子载淳为皇太子。当时载淳不满六岁,无法独立执政,咸丰指定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协助载淳处理一切政务。这八人都是有宏图大志之臣,其中尤以肃顺最为突出。但他担心这八人会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便将一枚“御赏”印章交予皇后钮祜禄氏,同时将另一枚“同道堂”印章留给了皇太子,并规定凡由八大臣经手编写的一切谕旨必须加盖“御赏”和“同道堂”印后才能有效。另外,咸丰也看出懿贵妃在政权上参与得太多,看出这个贵妃颇有野心,便又写了一个遗诏,上书如果懿贵妃日后有不利于朝廷之事发生,皇后可召廷臣将其诛杀。然后,他将这个遗诏交给了皇后钮祜禄氏。这样一来,咸丰才感觉安排妥当,心中再无牵挂。第二天咸丰便与世长辞,享年三十一岁。
懿贵妃从入宫便设计吸引咸丰,然后通过手段一步步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这一步步的变化也表现出了她对权力欲望的不断升级。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祸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果断扫清绊脚石
咸丰逝世后,只有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为帝,同时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皇太后,尊生母懿贵妃为慈禧皇太后。
载淳年幼,当然无法亲自执政。而顾命大臣中的最突出的人物肃顺虽然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一向骄纵自大,似乎不把任何人看在眼里。如今大权在握,更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于是,他自然而然地便引起了朝臣的诸多不满,慈禧当然也不例外。
在咸丰还在世之时,慈禧便憧憬着有一天能独揽朝政,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当咸丰逝世后,慈禧认为机会来了,便暗中策划,让自己的支持者上书,奏请让两宫皇太后即慈安和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辅政大臣怡亲王载垣立即加以否决,因为清朝在此之前还从未有过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发生,他认为如果在本朝实现,实属荒唐。而肃顺冷静地加以分析后,隐隐猜到此事恐怕多半是慈禧的主意。他为了杜绝此事的发生,便亲笔加以否决,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慈禧对肃顺一干人早就不满。她见八大臣如此专权,自己苦心等待多年的时机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计划出现,心中更是不悦。八大臣对于朝政从来都是自己做主,也从不过问她,让这个一心想总揽朝纲的太后对于朝政根本插不上手。于是她再也忍不住了,准备发动一场政变,彻底解决此事。
她首先便把目标瞄向了“同道堂”印。她利用自己是皇帝生母的身份,把“同道堂”印章握在了自己手中,代子钤印,这样一来在跟辅政大臣之间的关系上就处于主动地位了。辅政大臣虽然对她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只好处处承受着被动的局面。
慈禧知道,只是在局面上主动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必须除去这些辅政大臣才能实现自己的权欲梦想。但现在光凭她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她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正在北京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
奕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当年咸丰与奕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奕没有成为辅政大臣之一,他心中一直对此表示不满。于是慈禧认为,奕一定能帮助自己对付八大臣。从实力上看,奕在朝廷中的支持者甚多,同时在清政府与诸国谈判时,奕也满足了诸国使者的要求,因此他等于也有外国的支持。慈禧想把他召为自己的助手。同时反过来,奕认为只要靠上慈禧这棵大树,由此也可以对付八大臣。双方不但认为对方对自己有用,而且目标也一致,所以,当慈禧派宠信太监安德海把这个想法带到北京时,奕当然欣然而应。
于是,奕不顾肃顺等人的反对,以祭奠为名强行来到热河,私下里却悄悄地与慈禧进行会晤。商议妥当后,奕又悄悄地率先返回了京城,准备同慈禧内外联合发动政变。
两个有野心之人当然能够一拍即合。慈禧在争权的路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还真付出了不少心力。的确不简单!
得到奕的帮助,慈禧行事果然便利了许多。慈禧首先说服了虽与自己不睦,但却没什么主见的慈安,使她有与自己共同垂帘听政的想法。不久之后,慈禧便开始拉拢属于自己的一个集团,在这个集团里的人多是咸丰在位时不得宠的大臣,此时却很清楚地看清了形势,纷纷开始支持慈禧。他们在上朝时常提出八大辅政大臣权力太大,几乎已经总揽朝政,日子一久,必出祸患。同时,他们不断表示支持皇太后进行垂帘听政,以便于稳定朝纲。
慈禧借着这样的势头,便开始逐渐削减八大辅政大臣的权力,与此同时还继续收买一些权臣为己所用。此消彼长,慈禧的势力也越来越大。照这个势头,慈禧不成为真正的当权者,那才叫奇怪!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咸丰帝的灵柩要被运回北京,八大臣全部在护送队伍之中。慈禧让人马车队缓缓而行,自己却跟慈安、载淳抄小道提前四天返回了京城。一回到京城,慈禧便召集恭亲王奕等大臣,利用自己目前在朝廷的势力,称肃顺等人伪造辅政诏书,罪大恶极。大学士周祖培、贾桢等人立即请求慈禧垂帘听政。朝廷这边奕已经安排妥当,当然是无人敢反对,慈禧也终于可以下定决心了。
咸丰皇帝的灵柩刚运回北京,慈禧便让恭亲王等人将八大臣分别缉拿,然后将肃顺、载垣及端华三人赐死,其余人等皆革职流放。自此,八大臣已被全部铲除,慈禧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一日,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开始垂帘听政,同时立有大功的恭亲王奕被封为议政王,执掌军政大权。
同年十一月,大清年号更为“同治”,意思是两宫皇太后与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当年为辛酉年,故慈禧发动的政变又被称之为“辛酉政变”。
慈禧不断增强的权力欲望加上缜密的思维与计划,终于让她扫除了最大的障碍,从而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即垂帘听政,掌握朝廷大权。她当时仅仅二十七岁。
从铲除异己到卖国求荣
此时的慈禧已是大权在握,便开始在朝廷里为所欲为。她在朝廷里的势力也是越来越大,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独裁者。于是,很自然地,她与儿子同治发生了冲突。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已经十八岁了。在多方压力下,慈禧不得不同意在这一年把权力还给同治,让他亲政。同治是个比较坚强而且认真的皇帝,他仔细地处理着朝廷的每一件事,希望能善用自己的权力,真正地治理好国家。可是相对于儿子来说,更看重权力的慈禧却并没有从心里同意把权力还给同治,她打心眼儿里对同治履行属于自己的权力十分不满,有机会便对他进行训斥,同时还主动参与朝政的相关事宜。同治当然不愿接受,于是母子二人便逐渐产生了冲突。可惜同治在朝中的势力远远不及慈禧,所以如果这场斗争真要在朝廷发生的话,那么同治必输无疑。同治本人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轻易不敢把矛盾太激化。
可是后来有一次,慈禧与同治却有了一次直接的冲突。当同治想重建圆明园时,奕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治心中有些不快。而在奕走后,其子载澂又来见同治,同治因心中有气便避而不见。奕的儿子载澂便玩笑般地称同治今日有些摆架子。这话被同治听到后,心中大怒,便下令将其父子赐死。但在众朝臣的竭力劝阻下,才改为革去奕的官职。
奕从成为慈禧的心腹重臣以来,在朝中一直呼风唤雨,从没想过会吃什么亏。如今突然听到皇上将他革职,心中大惊,立即向慈禧说明此事。慈禧闻之,并没把这个当什么大事,只是告诉他什么事都没有,让他安心离去。
当同治发现奕仍在朝中任恭亲王,又听说是慈禧让他继续在朝中公干时,心中大怒,立即写了一份诏书,命革去他官爵。奕得知后,又一次请求慈禧庇护。慈禧仍然未把这当什么事,只是把同治找来训斥了一顿,责令他必须收回成命。
同治心中十分气恼,可是又不得不遵从,只好又下诏令,将爵位还给了奕,慈禧这才罢休。可是这件事的发生,却让同治对慈禧彻底失望,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斗不过这个掌权的母亲,便索性开始逐渐地远离朝政,打算不再处理朝廷中的任何事。更甚的是,慈禧连他的私生活都不断干预,使他在宫中过得极不开心,他从此便开始自甘堕落。在太监的建议下,他又时常在夜间去花街柳巷寻花问柳。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他便染上了性病,后来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驾崩于养心殿,年仅十九岁。
母子斗法,可谓当时的清宫一绝。虽然慈禧未直接杀死同治,却也等于间接地下了手。从二人的权力分析来看,同治的失败当在情理之中。可惜!谁让他有如此一个母亲呢?
同治去世后,因未留下儿子,所以继位者只能在他下一辈的同族人中选择。可是慈禧担心自己成为太皇太后之后不便于垂帘听政,便决定还是在同治的同辈人中选择。
慈禧为了能够继续控制朝权,便提出立奕的儿子载澂为帝,可奕知道这皇帝当得并不自在,便婉言相拒。慈禧思考再三,终于决定立咸丰帝的侄子载湉为帝。当时载湉年仅四岁,慈禧能直接对他加以控制,这样一来她便又可以毫无顾忌地控制朝政大权了。
光诸元年(1875年),载湉继位,即光绪帝。于是,慈禧跟慈安继续垂帘听政,仍同以前一样把持着朝政。
在慈禧把持朝政的这些年里,她对外不断满足外国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与“索赔”,对内则不断派兵去镇压以太平天国为主的农民起义,造成国家一片混乱。即便如此,她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上来,并未把大清的危险当成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