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皇权背后的女人
7404700000016

第16章 长孙皇后(2)

长孙皇后见太宗未听其劝,便直接派人唤来兄长,将向太宗建议之语又向兄长说了一遍。长孙无忌明白妹妹的苦心,但自信能够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并且自己深具管理才能,所以决定用政绩来回答天下人。可不久之后,却有人写匿名信给太宗,认为长孙无忌升职太快,无论是否有真才实学,也无法令人信服。太宗虽对信的内容只是付之一笑,但长孙无忌却想到长孙皇后对自己说的话,更加深刻地感觉到妹妹所言极为有理,便向太宗请求辞去右仆射之职。太宗当然不会同意,但长孙无忌态度坚决,而且长孙皇后又一次将道理言明,太宗这才更进一步地理解了长孙皇后的苦心,终于决定接受长孙无忌的辞职请求。

与之相反,曾经赶她出门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在看到这个妹妹贵为皇后时,居然又厚着脸皮找上门来,请求给个一官半职,以便自己好有个前程。长孙皇后知道她这个兄长无才无德,实在不配为官;但如果不做官,又担心他会去外面胡作非为,不如给他个小官当当,也好约束他。于是,太宗便令他当了随从,不久后见其做事还算过得去,便又提拔他当了监门将军。其实这已经是太宗格外开恩,才赐予他如此官职。但他劣性不改,不但不思报恩,还参与了李孝常的反叛计划。事情败露后,按律他当处斩刑。太宗虽知他是皇后之兄,但也知道这个长孙安业的种种劣迹,便欲直接判其斩刑。但这个时候长孙皇后却站了出来,出乎意料的是,她竟然为这个曾赶她出门的兄长求情。她认为,虽然长孙安业罪在不赦,而且曾经把自己赶出过家门,但若此时杀他,必会有外人称她是恃宠而报私仇,借机除去长孙安业,这样无论于己还是于皇帝,都是一件不好的事。太宗闻之认为有理,便改判了流刑。长孙皇后在处理长孙无忌与长孙安业的两件事上,不但可以让人看出她妥善处理事情的能力,而且更表现出了她视野开阔的一面。她的这一优点,也是足以令世人称道的。

还有一次,太宗下了朝后,心中怒气冲冲,并且扬言要杀掉大臣魏徵,因为他屡屡在朝中顶撞太宗,让太宗下不来台。太宗身为皇帝,却被一个朝臣如此顶撞,心中十分不满。长孙皇后得知后,知道太宗的气一时还顺不过来,说不定会做出什么错事。于是她回到内室,换上只有在隆重节日才会穿的皇后朝服,来到太宗面前,深深地拜了下去。

太宗备感惊讶,便问皇后这所为何故。皇后正色答道,一个好的皇帝,才会有敢于直言相谏的忠臣。魏徵所谏,没有私利,他敢于直言,说明这是一个良臣,皇帝有如此良臣,岂不是国家之幸,朝廷之幸?为此她向皇上表示祝贺。

太宗闻之,心头茅塞顿开,对长孙皇后的提醒表示感谢,同时也为自己一时心胸狭隘表达了惭愧之情。第二天到了朝上,太宗当众检讨了自己冲动的问题,并且让大家要以魏徵为榜样,积极地向自己直言相谏,为朝廷进忠言,为百姓谋福利。正是因为太宗皇帝身后有如此贤明的长孙皇后,他才能在勤政爱民方面做得越来越尽善尽美,以至于才有了后来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有关魏徵直言还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太宗子女众多,其中他最喜爱的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长乐公主生得亭亭玉立,与长孙皇后颇多相似之处。当长乐公主成年后,太宗便欲将之嫁给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这样一来两家便亲上加亲,实为朝廷佳话,也是家庭之幸。

最心爱的女儿出嫁,太宗当然不会马虎,备办的嫁妆异常丰富,比李渊之女即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多了一倍。当魏徵听说此事时,立即直言相谏,指出太宗与长乐公主虽然父女情深,让人羡慕,但若超出永嘉长公主这么多,却也有些不合道理。昔日汉明帝给他的儿子分封时,都强调分封领地只能为先帝儿子们的一半,后人无不拍手称赞。若皇上为长乐公主提供嫁妆超过永嘉长公主如此之多,于理不合。

魏徵又一次如此直言,群臣无不为他担忧。可太宗知道魏徵所言合情合理,而直言相谏也正是魏徵的突出之处,便心平气和地表示他所言甚是,自己会考虑。

回到后宫后,他把魏徵所言告诉了长孙皇后,毕竟这是自己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出嫁,不知长孙皇后会如何表示。

长孙皇后闻之,非但没有一丝不悦,反而极力称赞魏徵的才学与智慧,称他居然能用古人的圣明之举对太宗进行相谏,想得又是如此周到,居然连皇上的家事也不肯“放过”,而且冒着惹皇上生气的危险对皇上进行指责,这份勇气绝非常人所能及的。即使是连长孙皇后自己,跟皇上说话也要考虑皇上的心情与自己相谏的方式,而魏徵却能如此直言,真乃国之良臣!朝廷中有如此人物,真是国家之幸、太宗之福。太宗听长孙皇后如此说法,方才如释重负,同时也更加重视魏徵了。

第二天,长孙皇后派人送了四十万钱、四百匹绢给魏徵,对他这种高尚且无私的谏言表示了奖赏,并且希望他能保持这样的品格,永为世人楷模。

作为皇帝,能够虚怀若谷,时常接受他人反驳之谏言者,太宗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是首屈一指的!而同时,他的贤内助长孙皇后对他的帮助与支持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水平,这在历史上也是难能可贵的。

太宗皇帝虽是圣君,但毕竟也是凡人,所以在宠妃方面,他并不是特别专一。除了长孙皇后外,他还喜欢来自湖州才学横溢的徐惠即徐妃、熟读史书长相身材俱佳的隋炀帝的女儿杨妃,以及原李元吉的妃子杨氏。他曾经甚至想立杨妃的儿子李恪为太子,但经长孙无忌劝阻后,才立了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承乾为太子。

宠妃如此之多,太宗可谓是艳福不浅。在历史上因皇帝宠妃众多而闹得后宫鸡飞狗跳之事举不胜举。但同样面对这一情况之时,长孙皇后并不像其他朝代的后妃一样醋意大发,以至于搞得后宫乌烟瘴气,混乱不堪。她只是出于为太宗皇帝考虑的角度,偶尔会提醒太宗不要太过投入,以免伤了身体。除了从太宗健康方面考虑外,她对此再无怨言。同时,她对待其他妃子便如对待所有人一样,与她们做到和睦相处,形同姐妹。而其他妃子对她也是敬爱有加,从来不在背后说皇后的一点不是,对皇后更是没有任何意见。这一点,也是长孙皇后在处理后宫事务中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善良至此,令人敬佩!古今之中,能有几人可与她相比呢?

留芳千古的贤德皇后

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的旧疾哮喘病复发,而且来得甚急。太子承乾守着母后日夜照料,太宗也时时来看望,心中焦急万分。全国的名医都请遍了,却始终不见起色。太子便建议大赦天下,并劝更多的人入佛道为母后祈福。长孙皇后立即否决,她认为因自己一人之故而大赦天下于理不合,而且还关系国家大政,当然不可行;另外,百姓是否加入佛道乃是他们的自由,太宗皇帝自己都不信那一类东西,只是为了尊重别人的信仰才予以保留,让人加入佛道来保她平安,岂不荒唐?太子听后,心中也无主意,便将此事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将此事告诉了太宗。当太宗与众臣闻知此事后,皆为之感动。众臣认为太子所言有理,便一同进谏。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之后,长孙皇后仍坚持不肯,认为如果太宗只为她一人而如此办理,不但于理不合,还会误了国事,自己岂不罪过?若太宗执意如此,自己只求速死而不愿相误。太宗闻之,只得作罢。

贞观九年(635年),太宗也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长孙皇后认为太宗的病重于自己,便尽可能付出自己的努力拖着病体加以照料,甚至自己贴身带了一小包毒药,誓与太宗皇帝同生死。但万幸的是,经过充分的治疗,半年后太宗的病就痊愈了。

由此可以看出,长孙皇后即使在病危之时,想的也是国家利益与太宗的健康,实乃一代明后!

长孙皇后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眼见大限之日将近。她临终之际,对太宗进行了最后的提议。她说最近听说房玄龄因与太宗意见不合,便被太宗罢官回家。而事实上他参与策划了太宗所有的奇谋大计,却从未有过泄露,此乃忠臣良将之作风,理当重用;而自己家族中的人很少有具备大功与大才之人,却因自己之故而屡屡获得高位,这极不合理,自己过世后,希望太宗能够让他们离开朝廷重位,不再参与国家大事,这是临终之语,望太宗不会相负。面对饱含真情、言之有理的临终之语,太宗含着泪,全部表示同意。

长孙皇后见太宗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心中宽慰,又提议,自己去世以后,葬礼一切从简,只用木器陶器陪葬便可,不必修墓,棺椁要用最简单的,依山而筑,能用即可。在外地的儿女也不必召他们归来,省得徒惹伤感,还会耽误他们做事。她希望自己死后,太宗能更加重用魏徵与房玄龄那样的良臣,远小人、拒谗言,要继续勤政爱民,以百姓的安居乐业为己任,自己在九泉之下若能见到这一幕,便也能瞑目了……

太宗一一应承,心中悲痛万分。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与世长辞,享年三十六岁,逝后葬于昭陵。

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立即按照长孙皇后的遗言一一照办。房玄龄立即恢复了宰相之职,当他听说这是长孙皇后的意思时,不由得老泪纵横。他感念长孙皇后的赏识,便更加尽心尽力,辅佐太宗,终成一代名相。

太宗皇帝自长孙皇后去世后,思念之情时时涌上心头,便时常拿着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得失之事所编纂的《女则》来回忆结发妻子,同时将其传于后世,以为妇女行为之典范。这样,长孙皇后的思想与贤德从此流芳千古。

★人物点评

在中国封建历史各朝的后妃中,长孙皇后几乎属于完美的化身、贤德的典范。她不但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国母。

长孙氏一生从不直接干预朝政,谨守后宫嫔妃的礼节。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后宫之人也不在少数,但既能做到这一点,又能对皇帝管理朝政起到有效帮助作用的后宫人物,她却显得异常突出。虽然在历史各朝各代中这样的皇后或者妃子也能找出几个,但能够在最恰当的角度处理好这个关系的,长孙氏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当太宗主动让她参与朝政时,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只是在太宗所为之事有了错误时,她才会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予以指出,既提醒了太宗,又维护了皇帝的面子,不可谓不具有大智慧也!

长孙氏出身名门,素质优秀,嫁给了同样非常优秀的李世民。这对组合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佳的帝后组合之一。长孙氏在李世民夺位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功绩,但她真正出色的表现却是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她用心地辅助李世民管理后宫之事,将所有后宫之人当成亲人一样,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但影响了所有人,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尊重。这不但是一种胸襟,而且也是一种魄力。同时她对太宗之错能勇于提出,并且在许多时候用了非常巧妙的方式,往往让太宗在接受批评时不但不会恼怒,反而能够更加尊重自己的结发妻子。这一点,绝对是长孙氏的过人之处!

长孙氏一生的表现几乎完美无瑕,但恐怕这也是因为她存在于太宗执政的这个时代的缘故。太宗有了她,才更显出其圣明;而她有了太宗,才让她的种种品德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正是处在了这种太平盛世之中,才发挥出了她最大的才能。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她出现在险恶的朝廷纷争之时,或者出现在国家有大的斗争之际,她还会不会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皇后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不定她真的做不到。但既然她存在于太宗时代,我们倒不必非得去较这个真儿,也不必非要去研究她并没有显露的能力特征。长孙氏就是长孙氏,命运既然让她出现在了这个时代,便是给了她机遇,而她也正是把握了属于自己的机遇,才成为了一代圣明的皇后。

后妃是封建时代的特殊群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国的封建历史才会显得那么活色生香,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