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图解日常心理学
7391600000011

第11章 当你自以为是的时候——错觉让我们不知所措(2)

控制错觉

大多数人会认为靠自己的努力,可以使骰子掷出自己想要的点数,这显然是一种错觉,掷骰子掷出的点数是随机的,偶然的,与掷骰子人的技术和能力没直接的联系。人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越努力,越容易如愿以偿。事实上,这种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发生这种行为,是因为一种叫做“控制错觉”的心理定律在作怪。

驾驭感的延伸

人们之所以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偶然的事情,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的活动,都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于是我们把这种能控制、能驾驭的感觉延伸到其他所有的事情上。

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必然的事情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一些事物,可以取得一些成绩,比如,多花点力气,多扛一些货物,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多花点时间,多记一个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多考一点分数。但是,对于很多事情,并不是仅仅通过我们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好的结果的,如果人们依然把这种驾驭感延伸到这些事情上,就是错误的。比如买彩票、赌博等,人们因为放大了自己的对未知事物的控制能力,以为自己可以决定结局,因此沉迷其中,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面临着许多选择,然而选择越多,我们越能从中获得好处吗?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选择过多的尴尬

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或者从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大多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在最后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做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做购买决定的10倍。选择越多,人们反而越会无所适从,因此很多时候会弃繁就简。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例如,求偶这样的问题,人们总觉得选择面太窄,选不到好的,就频繁地相亲,认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结果往往是相得太多,挑花了眼,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哪一个,也许最好的早就已经错过了。过多的选项反而会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地步。

害怕错过而最终错过

在人们的印象中,拥有太多的选项时,应该会选出更好的,但事实正好相反,面临的选项过多时,人们反而容易无从选择,从而难以做出决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人的选择系统是复杂的,都想选到最好的,当选项太多时,人们想选到最好的就比较困难。而当选项只有两个时,好坏总会有差别的,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选项越多,这其中必然有好坏相当的,面对差不多的东西时人们就会开始犹豫了,担心自己如果选了这个,会错过更好的,结果,就会徘徊不定。为了不让自己后悔,很可能就会放弃所有选择,这样人们至少不会觉得自己选择的是最差的,心里就找到了那个平衡点。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只狐狸在旅途中感到饥饿难耐,就四处寻找吃的,不久看到一架葡萄,但是葡萄架很高,不管它怎么努力也没有摘到葡萄。

这时,狐狸只好对自己说:“葡萄一定又酸又涩,这样的酸葡萄,送给我,我都不吃。”就这样,虽然狐狸没有吃到葡萄,但是心理却不再失衡了。

自我心理防卫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像狐狸那样的境遇和心态,当我们很想得到一样东西,但现实却无法给予时,我们就会丑化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借此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这种心理被心理专家称为“酸葡萄心理”。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当人们遭遇挫折或者失败,并由此产生挫败感的时候,就会不自觉产生消除或者减缓这种挫败感的倾向,总会无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防卫方式来满足自己这种心理。“酸葡萄心理”就是人们较为常用的也是典型的心理防卫方式。

积极的心理调适

当个体在追求的过程中受挫而无法实现目标时,人们就会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的欲望,达到自我保护、自我安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当人们产生挫败感时,内心是需要一定安慰的。这样,人们就会不自觉地丑化或者扭曲得不到的东西,以此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减轻挫折感。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人们就会用“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的论断来进行自我安慰,从而达到解除内心不安,缓解紧张,消除压力的目的,将自己从困境、不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中释放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可见,“酸葡萄心理”也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过程,能起到积极的自我安慰的作用。

当你和一群人去逛商场,你看上了一件衣服,你觉得很漂亮,也很喜欢,但是大伙都觉得这件衣服不好,于是你就会想:大家都这么说,可能这件衣服就是不漂亮,最终你也许会因此而放弃这件衣服。为什么我们宁愿相信别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呢?

人的群体性

其实,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人都是有群体性的,人们害怕脱离群体,因此人们就会选择倾向群体的意见,觉得只有接受了群体的意见才能更好地融入群体。因此,当个体对所在的群体很信任,也就愿意接受群体的意见,并会逐渐习惯了群体的思维模式。同时,群体的行为方式也对个体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于这种压力,人们也会主动地与群体在意见和行为上保持一致。

为自身寻求保障

人活在社会里,并不是孤立的,当人们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希望能参看一下别人的“成果”,以增强自己行动的信心。人们往往认为,真理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所以,很愿意跟随大众行动,即使错了,大众也都一起错了,自己的心理也是平衡的。

这样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和好处,使我们感到安全和有依靠,但是其负面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因此,我们在参考大众的意见的时候,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不加分析和思考一味地盲从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损害,因为真理也未必就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

一个人要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出发时发现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电话卡,虽然很心疼,并没有影响他去听音乐会。如果这个人把提前购买的200元音乐会门票弄丢了,则不愿意再次买票,这是为什么呢?

不同的心理账户

丢了电话卡,损失了200元钱,而丢了音乐会的门票也损失了200元钱,同样是损失200元钱,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前后两种情况人们之所以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因此,在音乐会的账户里,其支出仅仅是200元,并不会因为丢失了电话卡使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发生变化,因此,人们仍然会选择去听音乐会。但已经丢了的音乐会的门票,和需要再买的音乐会门票都被归入到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如果要听这场音乐会,就要花400元才行,这样人们当然觉得很不划算,因此选择放弃。

不同的对待方式

这种相同数额的钱在同一个消费者的心理上产生不同反应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他把不同来路的钱放到了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同样是100万,而在人们的大脑中根据不同的来路建立了不同的账户,因此辛勤劳动换来的100万和意外获得100万感觉上是不一样的。

因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大多数人对自己辛苦挣来的钱花起来肯定会很谨慎,不该花的不花,该花的能省则省;意外之财则不同反正是白得了,没了就没了,花起来也很随便,因此可能就会毫无顾忌地尽情享受,请客吃饭,买各种高档的奢侈品,很快就会挥霍一空。

按照常理,我们在观察事物时,站近些就会看得更清楚些。但是,喜欢油画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离得越近反而越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相反,退后几步,油画的逼真效果就会立刻突现出来。这就是看油画的规律,要想看到油画的美丽和逼真,就不要离得太近,离得稍远一些,才会看得清楚些。这一现象被称为“阿斯伯内多效应”。

远离与身处其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对“阿斯伯内多效应”最形象的说明。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但因我们身在其中却感受不到。这就是“当局者迷”;当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过一段时间回来再看原来熟悉的环境,就会猛然发现周围都变了。由于远离,我们原有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刷新”,我们就会发现差距和变化,这就叫“旁观者清”。

位置与情感对体验的影响

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现象的原因,心理学家分析有以下几点:一是所处的位置有误。欣赏油画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最好找到恰当的位置,如果选择的观察点不佳就会影响“画面”质量或看不清“事实”。二是情感卷入太深。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太在意,所有情感都会投入到这件事上,高度集中的情感会让人的心智出现迷乱,继而看不清事实的真相,造成自己的迷惑。因此,我们只有能够“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跳出这个圈子,才能更明了地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