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图解日常经济学
7391400000020

第20章

经济学原理

对行为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和定律的应用,可以帮助商家在细微之处,切中顾客的心理,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定。

营销中心理效应的应用

在商场的家电区,同样是29寸的彩色电视机,有的卖4000多元,有的卖2000多元。而在购买电视的顾客中,很多人并不是选择价格便宜的,而是选择价格高的名牌产品。这是为什么呢?

名牌效应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因为,一般来说,名牌产品更能够给人以信赖感。但是很多时候,不是名牌的产品其质量也并不比名牌产品的质量差。

如果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其价格存在大的差距,其实是不公平的。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对名牌产品追捧有加。

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领域都可以见到。比如,清华大学的一般毕业生,其水平也许根本不及其他高校的优等生,但是用人单位却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这种不是由产品质量而是因为其他因素造成的排斥现象,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造成这一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因素。比如,电视机,人们对其质量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购买一台电视机通常要用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对其有所认识。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会受到哪种电视的销量大,哪种电视有名气等评比和调查的影响。

而在人才市场上,由于各个学校的评分标准不同,用人单位很难根据学校提供的成绩单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比较,只能根据对毕业学校的认识以及一些社会调查的结果进行选择。

经济学原理

在消费者无法对产品的质量做出理性的判断时,他们往往会参考一些产品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名声、销量、评价等,并以此做出购买的选择。这种不是由产品质量而是因为其他因素造成的排斥现象,被称为经济领域的“歧视”。

非质量因素的价格歧视

走在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很多商品都会贴出“大甩卖”、“大出血”、“跳楼价”等海报;还有很多商店在店庆时,大打折扣,说是“回馈顾客”。如此的打折价,商家真的是在赔本销售吗?

商品打折已经成了一种“商业风气”,许多商店都把打折作为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实,商店的打折也是有底价的,商家只要打折程度合理,以获得“薄利多销”的效果,那么商家还是可以在打折的情况下,获得比原来更多的销售收入。

如果从重量上来说,当然是8盎司的大杯比7盎司的小杯更划算。但是,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们选择的却是7盎司的小杯,并愿意为小杯多付钱。这是为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些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到底选择哪种冰淇淋的时候,人们不是通过其真实的重量来判断的,而是依据两种杯子哪个更满一些,满的就愿意多付钱,不满的就不愿意多付钱。这说明人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其实际情况往往却不是这样的。

例如,麦当劳卖的冰激凌,螺旋形的冰激凌高高地堆在蛋卷之外,虽然几口就会被吃完,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很多,很超值。因此,大家都喜欢买这样的冰激凌。

还有肯德基的薯条,人们总是觉得小包的最划算,但是实际上只是小包的包小,显得满一些,而实际上并不比大包实惠。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就如同冰激凌和薯条,其容量并非我们目测就可以确定的,而我们之所以做出判断,靠的也只是主观的感觉。于是很多商家也正好抓住顾客的这一心理,制造一些“看上去很美、很多、很满”的效果,来吸引顾客,使之愿意为此多花钱。

有两种不同大小的冰激凌,一种冰激凌有7盎司,但是却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眼看就要溢出来了;而另一种冰激凌8盎司,但是装在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并不满。如果是你,你愿意为哪一种冰激凌付更多的钱呢?

经济学原理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因为评价依据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心理偏差,而商家往往也会利用这种心理偏差,制造商品“看上去很美”的效果,获得更大的利润。

消费中的心理偏差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些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

麦当劳的冰淇淋,肯德基的薯条,人们总是觉得买小而满的最划算,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说,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很多商家正好抓住顾客的这一心理偏差,制造一些“看上去很美、很多、很满”的效果,来吸引顾客,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8为什么很多商家动不动就会来一次“大甩卖”“大回馈”,有的甚至还贴出“跳楼价”“大出血”等字样,难道他们真的在做亏本买卖吗?

商品打折已经成了一种“商业风气”,许多商店都把打折作为招揽顾客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商店都会打出“大出血”、“跳楼价”等字样,而且店老板也会不停地唉声叹气,好像自己真的在“出血”似的;有一些商场,也常常会打出“买一送一”、“满200送100”的广告,或者在一周年、五周年、十周年店庆的时候,给商品大打折扣,以“答谢新老顾客的关爱”,店庆明明只有一天,而商场的庆祝活动却要搞一周甚至更长时间;还有一些小店,每天喊着“最后一天大甩卖”,却不知道哪天才是最后一天。

消费者似乎每天都被打折的氛围所笼罩,似乎所有的东西都很便宜,自己能够花很少的钱买很超值的商品,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商家做生意是为了赚钱,如果商家真的“大出血”,一次两次可以,整天整月地“出血”,自己就真的会因“失血过多”而亡。因此,除了一些商家真的是因为拆迁、转让等被迫降价甩卖之外,其他的商家则都是以打折为名义来招揽顾客的。并且,商店的打折也是有底价的,商家只是降低了在单件商品上的利润,并以此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薄利多销”的效果,只要商品的销售量增加了,而打折程度又很合理,那么商家还是可以在打折的情况下,获得比原来更多的销售收入。

经济学原理

在疯狂的打折潮流中,商家往往借此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增加销量,实现“薄利多销”,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收入。

“薄利多销”的折扣效应

通过多年奋斗而最后成为亿万富翁的李嘉诚曾经坦言,自己赚第一个1000万比赚第一个100万简单容易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个村妇,她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买了两只母鸡,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细心地饲养着,并梦想着不久之后自己就会摆脱贫困,变得富裕起来。人们都说她是白日做梦,凭借两只母鸡就想发财致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她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只要这两只母鸡下够几十个鸡蛋,就可以孵出两窝小鸡,小鸡长大又可以下蛋孵小鸡,小鸡长大后再下蛋,再孵小鸡……这样循环下去,自己家的鸡就会越来越多,发财致富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果然几年以后,她的两只鸡变成了上万只鸡,她拥有了自己的养鸡场,每年收入几十万,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富翁。

这种“鸡生蛋,蛋孵鸡,鸡再生蛋,蛋再孵鸡”的结果,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市场倍增效应”。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你有一次成功投资,不仅你的名声会“一传十,十传百,变得家喻户晓”,你的金钱收益也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因此,只要你赚到了第一个100万,接下来的1000万,就不会太难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人一开始默默无闻,一旦一件事做得很出色,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就会备受欢迎,生意也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挣的钱也会越来越多。

倍增效应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一次成功的投资带来的往往不仅仅只是一次的成功,而是会因为这次的成功而带来更大的成功。而且,一方面的成功投资,不仅会使自己这一方面得到加强,而且会带来其他方面成功的连锁反应,使你的成功“四面开花”。

经济学原理

投资的倍增效应,使投资者获得的不只是一次的成功,还会因此而带来更大的成功。

成功投资的连锁反应

居家过日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家,那日子也就没法过了,因此,很多人都在为买房子而发愁。但在现代社会,人们为什么不等到钱赚够了再买房,而是通过贷款的方式先住上房子,然后慢慢还贷款?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很幸福地说:“我攒够了30年的钱,晚年终于买了一套大房子。”美国老太太笑了笑,也很幸福地说:“我住了30年的大房子,临终前终于还清了全部贷款。”两个老太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虽然他们都很满足,但是不同的是,那位美国老太太虽然在还贷款中度过了一辈子,但是也住了一辈子好房子。而中国老太太一辈子为了房子努力挣钱,真正住进大房子的时间却是很短的。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四件大事,但是房子问题似乎更加突出,很多人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形下,沦为了“房奴”,也许攒一辈子钱也买不上一套好房子。而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信贷业务的推广,人们想要买房子,有了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住房按揭贷款方式,而不是一次性付清的方式。对于很多居民来说,一次性付清的方式给其造成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而每月的还贷,则相对轻松许多。但即使选择贷款的方式,消费者也还是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随着银行利率的浮动,可能到最后人们会付出远远高于选择一次性付清方式的房款,但是考虑到时间价值和经济压力,人们还是会选择后者。

经济学原理

信贷业务的发展和推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减轻了其承担的经济压力,在与人方便的同时也获得了利益。

对于很多居民来说,选择一次性付清的方式要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而每月还贷,则相对轻松很多。两个老太太,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观。美国老太太虽然在还贷款中度过了一辈子,但是却住了一辈子的好房子。而中国老太太一辈子为了房子努力挣钱,真正住进大房子的时间却是很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