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
7391000000084

第84章 为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按理说,聪明的人常常是最大的收益者,缘何会栽在“聪明”上呢?其实,这当中有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经常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精明一点,聪明一点,使自己不受损失,使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看成是傻子。然而,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反而使人们受自己的贪婪心理所影响,利欲熏心、头脑模糊,最终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越是想获得的更多,越是欲壑难填,结果与自己的初衷越走越远,不但没有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反而使自己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过度的考虑自己的利益、一时的利益,则往往会忽略集体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这样就可能作茧自缚,越精明、越是自以为聪明而一味地只考虑自己的人,到最后越可能只是一无所获。

甲乙两名嫌疑犯因为入室偷盗,被警察逮捕,但警方并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入罪。两名嫌疑犯被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甲乙两人可以做出这样几种选择:

1.与警察合作,供出自己的同伙,以求获得从宽处置。

2.保持沉默,拒不承认,迫使警方无法给自己定罪,最终获得释放。

甲乙两个嫌疑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而警方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使其主动供出对方,将其绳之以法。

于是,警方分别告诉甲和乙,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从重处置,并且还会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嫌疑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嫌疑犯应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呢?

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他们两个就都能够被无罪释放,重获自由。这当然对彼此都是最好的结局。但甲乙二人又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甲不是傻子,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相信同伙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然后获得一笔丰厚的奖赏,并且被轻易释放,让他独自坐牢。而乙也会担心甲并不会选择拒不承认,而是背叛自己,轻易地将自己供出来。

因此,对于甲和乙来说,各自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这样的话,如果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自己则可以获得奖赏并被释放;而如果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供出了自己,大不了两个人一起服刑,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惩罚。最后的结果就是,甲和乙都供出了对方,两个人一起接受惩罚,成为了阶下之囚。

这就是一种“囚徒困境”,它说明了每个理智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人们常常是“自利”的,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理性的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优势策略,而不会选择劣等策略,甚至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故意制成对方利益的最小化。因此,在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中,甲乙两个嫌疑犯最终都选择了背叛对方的优势策略,最终谁也没有获得优势,而只能一起去坐牢。

因此,在利益面前,我们除了要为自己考虑之外,还要学会顾及别人和长远,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于“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物极必反。美国的数学家图克曾说:“每个人从自己收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

囚徒困境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博弈。它告诉我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切记不要去盲目与别人达成这种带有囚徒困境博弈性质的攻守契约和同盟,这是无意义的,一个互相充满猜疑和背叛的约定,对彼此是不会有什么好处的。正如曹雪芹评价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懂得适度,懂得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才不会落入陷阱。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而且越聪明越好。因为越聪明就越能显示出自己为人处世的高明。可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太过于聪明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聪明过头,知道得太多,计较得太多,就得为这些付出的越多。而任何事情都是此消彼长的,当你计较付出的同时,你失去的也可能会越多。

1.理性地看待问题

精明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魔鬼,特别是面对利益的时候,它就会苏醒,变得张狂,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全局性地看待问题,高明一些,而不要太精明,总是算计别人,总有一天也会被别人算计。

2.“糊涂”才是真聪明

俗话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其实这句话也就道出了糊涂的内涵,真正聪明的人不会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他们是表面糊涂,内心清楚,可以说是大智若愚。因此,这样的人不会为一点利益斤斤计较,如此也便能够在凡尘俗世中得到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