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中的心理学
7391000000056

第56章 质疑的习惯能创造奇迹

遇事不善于追根问底,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会使学习工作成效不佳,生活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吃亏上当,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要想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取得大的成就,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善于质疑是人们良好的习惯之一,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伟大的灵魂是向往怀疑的。”生活中,遇到问题,如果能够在脑子里多画几个问号,留下时间多思考一下,或者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多疑善思成为我们的日常习惯之一,就能磨砺出一种勤奋思考、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品质来。

2008年的春节晚会上,蔡明、郭达表演的小品《梦幻家园》中,蔡明那嗲声嗲气的“为什么呢”在几分钟之内即成为了流行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表演中,蔡明那句“为什么呢”的口头禅频频出现,客观上烘托了表演效果,增添了几分笑料。然而,在笑过之后,却引发了国人的深深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为什么呢”总是显得很吝啬,以至于“没长脑筋”也成了批评人的口头禅。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说过:“对明天认识的唯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习惯于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是通向成功的大敌。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保持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索精神,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善于在追问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打牢我们的人生基础,为明天的成功做准备。

世界着名的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就曾经使用提问法来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使很多疑难问题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止运转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通过连续提出诸如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保险丝为什么会断等六个“为什么”,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丰田公司的举动说明了,在解决问题时,只有善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能使问题露出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可能的隐患,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它能开启人们的思路,引导人们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事实上,科学发现往往就是由一个好奇或疑虑开始的。苹果熟了,会自然地落到地上而不是飞向空中,面对这个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牛顿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进行了艰苦的“为什么呢”的探索,并最终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还有个着名的《戴震难师》的故事。

戴震,清代人,字东原,考据学家,思想家,安徽休宁隆阜(今属屯溪)人。戴震刚会说话那年,大概是聪明的缘故,跟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都不肯停下来。

有一天,老师教授《大学章句》的内容。戴震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是由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相隔这么久,朱文公又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后来证明,戴震凭着多疑善思的精神,在考据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迷信权威,不要迷信书本,而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质疑,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求知欲,能促进人们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或者新的见解。任何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不同的是,在遇到问题之后,有的人总是躲着问题走;而有的人却敢疑、善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们只有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新的成就。

生活中的心理智慧

着名科学家杨振宁曾经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强很多;出乎意料的是,十年之后,中国学生的科研成果要比美国学生的少得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差别的存在呢?杨振宁教授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思维迟钝,缺少质疑的习惯。因此说,要想在学习或者工作中做出成绩,就一定要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1.不迷信权威和定论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对于那些权威和定论也不能一味地迷信,而是在有所接受的同时,也要持几分怀疑的精神,这才能有新的发现。

2.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

日常生活中,要多留心身边发生的事,多观察周围的一些现象,多思考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才能不被假象所迷惑,从而认清事物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