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很快弄清了情况,经他的再三要求,老两口同住在一个医院治疗。医生和秘书陪同他到医院的另一间病房去看望卧病在床的魏素萍。为了不让夫人替他担心,孙家栋提前想好对老伴该说些什么。他见老伴病得很重,满怀歉意地说:“最近工作太忙脱不开身,要不早来看你了。”而魏素萍凭着做医生的敏感,看到他苍白的脸上写满了憔悴和疲惫,就猜到他是生病了在住院。患脑血栓的魏素萍尽管言语吃力,也要连说带比画地向医生表达她要如实了解孙家栋的病情。后来,医生同意她的请求,并按他们的想法把老两口安排到了同一间病房。此时,孙家栋和魏素萍彼此虽然不能互相照顾,但两人相距近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待魏素萍从医院出来时,脑血栓虽然好了,可身体半边麻木,不仅腿脚不灵活,连胳膊和手也不听从大脑的指挥。为了让魏素萍的四肢恢复正常功能,孙家栋在精神上鼓励她,在生活上照顾她,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和她一起锻炼身体。爱情的阳光雨露温暧了魏素萍的心,一年后,魏素萍竟奇迹般地康复,让身边的人都惊讶不已。有谁能想到,这一年,孙家栋的体重一下子减了二十多斤。他还开心地打趣道:“这个减肥办法真好,就连最难对付的脂肪肝也一下子恢复正常了。”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半身不遂的魏素萍这么快恢复正常?“这是爱情的力量!”魏素萍动情地说,“是老孙用爱心为我创造了奇迹!”孙家栋平时总没时间去回忆,现在卫星发射成功了,他躺在病床上闲下来以后,不禁对自已的家事情浮想联翩。
1967年12月8日,魏素萍就要临产了,可孙家栋整天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刚刚组建的空间技术研究院,大量的工作都已全面展开。孙家栋有时想晚上抽点时间去看一看夫人,可他这个“拼命三郎”真的没有时间。女儿魏红在北京平安出生后,魏素萍躺在医院的床上很伤心,看到别的产妇都是家人欢天喜地、全力照顾,自已的床边却见不到丈夫的身影。想到这,魏素萍一阵阵心酸。第二天晚上,魏素萍总算把孙家栋盼来了。可他到医院的时间太晚了。由于晚上还有等待处理的急事,孙家栋看了看孩子,虽然夫人的身体虚弱,但他也就仅仅停留了十几分钟,便匆匆离去。
现在,孙家栋帅气的儿子孙中亮,漂亮的女儿魏红早已长大成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成就着自已的事业。儿女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儿时父亲的忙碌、对常常见不到他们可亲可敬的父亲更增加了几分理解和敬佩,一直到现在父亲还总是那样的忙碌,但只要父子、父女们在一起,儿女仍然在慈祥的父亲面前无拘无束地顽皮撒娇。每当这时,母亲魏素萍总会面带微笑说孩子们一见到爸爸就总是长不大,孙家栋与一家人其乐融融那一刻大概就是自己精神最为放松之时。
为了弥补自已的过失,孙家栋的社会活动和日常工作仍然很忙,几乎每周都要乘飞机飞来飞去,但只要在家,每天一大清早,会准时在老伴的监督和陪同下,到楼下的草坪旁活动活动腿脚,屏声静气地打上一轮太极拳。每次锻炼完,还总忘不了给夫人弄皱的衣服抻一抻,然后,拉着夫人的手再慢慢地散会儿步,老两口不慌不忙、一副安然自得的神态。
弹指一挥间,这对老夫老妻从一见钟情到相伴变老,从青春年华迈入了人生的古稀之年。爱情不仅使他们战胜疾病,而且促使他们事业有成,焕发青春。如今魏素萍仍然无怨无悔深情守望家园,甘当家里的好后勤,孙家栋还在开拓进取,他要亲手将中国“妇娥奔月”的神话变成美好的现实。
其实,孙家栋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十年来不论是做领导,还是搞技术,他都非常认真,一丝不苟,不论是当研究室主任,还是当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都能做到抓大放小,充分发挥大家的力量,自己勇于承担责任,能够以身作则。用“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的话说:“孙家栋是小事不纠缠,大事不放过,跟他在一起痛快!”“妇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说:“孙家栋待人谦和,在工作中他总是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提出解决问题的点子,跟他在一起心里踏实!”
其实孙家栋有一句经常说的口头语,什么名利不名利的,如果做出了成绩那是组织上给了你活动的平台,那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几十年来都是每次确定了任按照分工开始忙起来,大家伙儿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哪有心思去考虑什么个人得失,同志们都那么努力在工作,你如果总考虑自已那也太不够意思了吧,哈哈哈……孙家栋就是这样一个人,进取有乐,知足常乐,潜心科学,专心研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功名利禄都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
永不停歇
亲历了中国航天开创、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展全过程的孙家栋,对中国航天事业充满深厚感情,他深知国家航天工业的强盛对国家所起的作用。几十年前,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加速中国航天发展的高瞻远瞩和号召令他记忆犹新,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对中国航天给予的支持指导和高度重视使他精神焕发。2006年5月8日,孙家栋在北京接受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编辑部采访时强调:“几十年的历史实践已经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最先进的武器是买不来的,军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到的,我们必须要依靠自已的力量强大国防。增强军工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老航天的情感之言、肺腑之言。
孙家栋是中国卫星技术和航天工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50年来,他对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他善于团结同志,勇于承担责任,在长期领导大型航天工程研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工作特点和领导风格。系统思想方法是他重要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严格按程序办事,创新与求实相结合是他重要的工作特点;善于组织、引导科学技术人员发挥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他的领导贿。
2007年5月31日深夜,“鑫诺三号”卫星发射在即,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孙家栋正坐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室听着倒计时口令,等待火箭点火升空。孙家栋环顾四周,突然发现自己是在发射现场的指挥控制室里参与了中国第1次卫星发射和第100次发射的目击者和见证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实现第100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俄、欧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自主品牌火箭航天发射次数到百的国家。经过37年的发展我国长征火箭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07年6月1日凌晨0时08分,孙家栋坐在指挥室前排指挥位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显示屏上整装待发的火箭,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火箭喷着烈焰离开发射台直剌天穹。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鑫诺三号”卫星,准确地进入太空预定轨道,圆满完成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100次发射。
2007年6月15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成功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院总理温家宝的重要指示:“要求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长征火箭实现100次发射为新的起点,全面提高航天科技水平,增强航天工业的产业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的航天工业。”
历数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记录,从第1次到第10次发射,经过了漫长的14年时光,从第90次到第100次发射则不足9个月。而截至2012年11月27日最近的10次发射仅仅用了6个月,在6个月内将14颗卫星及飞行器准确送入太空预定轨道,更令孙家栋喜上眉梢的是,自2012年4月30日至2012年5月29日的一个月内,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5次成功发射,创造了一个月内将7颗卫星送入太空的发射纪录。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高科技产品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高密度常态化发射能力以及航天测量控制管理水平对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基础实力所做的贡献。孙家栋深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而自豪,深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而欣慰。
201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代先锋”栏目登载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联合采制的题为《航天赤子孙家栋》的文章。站在西昌卫星发射塔前孙家栋祥和、亲切、淡定的照片放在整版最为显赫的左上角。文章开头写道:听说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见过他的人,都忘不了他那温和的笑容、温暖的大手。
已经度过85岁华诞的孙家栋,仍然是会议不断,事繁多,航天战略发展的研究,应用卫星的发展方向,航天发展对国家科技发展的牵引带动,多项重大科学技术评审,人才培养建设……许多问题都请他亲临现场,坐镇决策、指导。如今,孙家栋除了担任着三项航天应用卫星工程总师外,还担任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高级技术顾问、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每天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孙家栋如同挂在太空中造福人类的人造卫星一般,不停地运转、不停地向地球接收和输送着信号、不停地默默为人类做奉献。他依然按照自已的习惯周到细致、严肃认真、不知疲倦、勤奋地拼搏着;依然在中国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继续自已为之奋斗的传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