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7380800000024

第24章 深空探秘(3)

记者为自己高明的提问而得意,当提完这一问题后,记者的脑子飞速闪现了各种猜想:是一张有收藏价值的家人照片,是一张早年有意义的设计草图,是一枚令他自豪的大学时代的奖章,还是一片叶子、一粒种子?记者满怀期待地望着孙家栋,等待着这位科学家的即兴回答。

结果,孙家栋的答案却完全出乎了记者的预料,孙家栋说:我是这样看的,假设将来真正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登上月球那一天,每一克的重量都是非常宝贵的,我相信我不会带我自己所希望的东西,肯定要根据我们国家整个事业的要求,来带更重要的东西。你可以看一看我们的“嫦娥一号”卫星,它本身的重量是2350公斤,里面装的推进剂就占到120公斤。而要把这个飞行器送到月球,它的代价相当大。所以你可以想一想,载人登月每一克的价值是多少。我们绝对会精打细算,每一克都要用得非常有意义。你问我自己想带什么上去,这个我绝对不敢设想。

孙家栋多年来养成总是以低调来应对各方面对自已的宣传,不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像解决工程问题一样的严谨认真,谈技术是这样,谈生活也是如此,就连轻松的开玩笑似乎也保持着严格的逻辑。记者被孙家栋此时的回答所深深感动,作为航天大系统的工程总设计师,他的脑子里装的全部是工程总体,全部是国家的总体利益,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的得失,就连假设都“绝对不敢”,记者在此时真正体会到“无私”两个字的含义。

记者此时还是不甘心,于是指着孙家栋面前的月球仪,话题一转像是开玩笑似的对孙家栋说:既然您说上月球的每一克重量都很宝贵,不能随便带上月球,那您希望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上面的某个地形吗?这总归不占分量了吧?因为那个月球仪上标有许多以科学家或者发现者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结果,孙家栋朴实地笑笑:不敢想,从来没想过。不过自从参与探月工程,现在每天晚上抬头看月亮,那感觉和从前好像是有点不一样了。

就是在这轻松的玩笑中,也不难使人看到他对探月工程取得成功后心中的喜悦和对航天的执着、热爱。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这一年确实也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为了中国的探月工程能够按计划顺利实施,大量的事情需要协调落实,他经常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有时一周内竟然能去三四个城市。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夕,孙家栋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两周内他几乎不停息地穿梭于北京一四一北京一山西一北京一四川。下面从他2007年9月两周内的日程安排中抽取几天的行程便可看出他的繁忙和辛劳:

2007年9月1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召开探月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会议,听取“嫦娥一号”卫星与发射场准备工作情况汇报。

9月13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出厂技术评审会,会上孙家栋强调:“要把各项预案工作做好、做细,确保嫦娥一号卫星按时发射!”

9月16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持召开中国与巴西“资源一号”2B卫星发射前总体技术评审会。

9月19日,在太原卫星发射现场参加“资源一号”2B卫星发射任,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9月21日,在北京就“嫦娥一号”卫星所肩负任等问题,接受香港凤凰卫视《小莉看世界》栏目专访。

9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持召开“媳娥一号”卫星发射前技术评审会……

2007年这一年里,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现场指导参加了5次卫星发射任,主持及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空中飞人似的从北京飞了20多个地方。从9月初“嫦娥一号”卫星进入发射准备状态开始,一直到11月26日卫星出图的近百天时间里,孙家栋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探月工程的实施中,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一个月里,孙家栋虽然人在北京,但心系“嫦娥一号”天天都坐镇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时刻关注着卫星每个动作的准确性。

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你说他费不费。”一个78岁的老人,为了中国的探月工程,一年要穿破好几双布鞋,这难道仅仅是几双布鞋吗?这个细节非常令人感动,一年几双布鞋所踏出来的是中国航天精神的拼搏道路,是一个科学家的毅力和情怀。

孙家栋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妇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的2007年12月31日,孙家栋收到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转来山东省青岛宁安路小学全体师生写给他的信及同学们精心制作的新年祝福贺卡。

孙家栋收到信和贺卡后非常高兴,他认真地给同学们回了信,他在信中说: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关注“嫦娥一号”卫星的情况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学校在特色的教学中鼓励同学们敢于奇思妙想,奇思妙想是创新的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爱科学、爱航天的人才,促进袓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早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之前,青岛宁安路小学就开展了一项“谢谢您们,我们敬佩的航天科学家!”变废为宝的捐款活动。同学们将家中的废品换成零用钱共计1250元捐给国家航天局,表达他们对航天工作者的敬佩之情。同时全校少先队员和老师送来全体签名的红领巾和学生制作的“奥运五环承诺圈”,寄予同学们对“嫦娥探月工程”的祝福,希望“嫦娥工程”取得圆满成功,早日实现袓国登月之梦。现在,学校在新春佳节后的开学典礼上,提出要铭记老科学家孙家栋的厚望,以孙家栋的来信,开展“培养学科学爱科学之风,迎科技奥运,做有志少年”,为袓国航天事业、为袓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活动。时过两年,2009年8月18日,情系青岛宁安路小学的孙家栋向该校邮赠了《星系我心》一书。该校校长刘晓燕收到赠书后立即回复:全校老师和同学们衷心感谢孙老,这是开学之际最好的礼物。我们会在师生中传看,以学习老科学家为祖国航天事业奋斗的精神,教育孩子们了解袓国航天发展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祝孙老身体健康。

2008年7月5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主办的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评选工作在北京友谊宾馆贵宾楼揭晓,共有包括孙家栋在内的35位科研工作者、科教管理人员以及科技型企业家当选。

孙家栋在这次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给他的颁奖词为: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四十载航天岁月谱华章,他与同事们,在茫茫星空中镶嵌了中国卫星。如今,他更以儒将之风,挂起绕月工程之帅印。

孙家栋在这次评选活动中还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7)年度人物特别奖”中的“最受公众关注奖”写给他的颁奖词为:他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从“东方红一号”在九天之外向世界宣告~古老的民鳞进太空时代起,面和造“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他的心愿就是要造一辈子的中国“星”!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面一号”探月卫星环月飞疗行11500余小时,累计飞行5514圈,圆满实现工程目标和科学目。

2008年2月,青岛宁安路小学的同学们争相阅读孙家栋爷爷的回信,超期完成绕月飞行的神圣使命,在地面操作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指定位置,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的句号,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了技术和宝贵的工程经验,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上天后的494个日日夜夜,卫星的运行状况始终牵动着孙家栋的每一根神经,“妇娥一号”不仅完成了国家对探月工程的计划要求,带动了国家科学技术相关领域的发展,更是充分证明了我们强大的袓国拥有进入外太空的能力。

2010年10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万事倶备,又一次迎来发射任。18时59分57秒,搭载着“嫦娥二号”卫星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发射台上点火升空。这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1周年国庆日,全国人民都在享受国庆长假的休息日,而孙家栋与他的航天同事仍然奋战在卫星发射现场的第一线。此时,坐在发射现场指挥控制中心指挥席的孙家栋,眯缝着眼睛紧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当发射成功,卫星准确入轨的指令传来,孙家栋与身边的领导和同事们会意地一笑,此时无声胜有声,那会意的一笑就是最轻松、最喜悦、最好的祝贺。

“妇娥二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揭开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计划实施的序幕。“嫦娥二号”卫星在轨飞行历时8个月,圆满完成环月飞行的各项任,获取了大量完整而清晰的月球信息,于2011年6月9日下午4时50分05秒在地面操作人员的准确控制下,卫星飞离月球轨道,飞向150万公里外的第二拉格朗日点进行深空探测。孙家栋说,“嫦娥二号”卫星最为重要的任是能够准确到达预定的区域,也就是地面指向哪里卫星就飞向哪里,这个目的已经圆满完成。而“妇娥二号”完成绕月探测任后,还有一项主要任就是检验深空探测的能力,为以后进行火星或其他深空探测任奠定基础,积累和掌握我国自有的数据资料。

截至2012年12月13日,妇娥二号卫星已经飞至距离地球大约700万公里以外的遥远深空,以每秒钟10.73公里的相对速度,与国际编号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仅仅相距3.2公里擦肩而过,这是中国航天器飞越地球距离最远的一次飞行,不仅首次实现了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交会时号,卫星上装载的职相析对小行星完成光学成像并及时发回地面,而且首次实现了国际上从未对这颗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同时,也完成了包括测量、控制、信息获取、数据传输等一系列我国从未进行过的试验。至此,号”卫星各项搬取得圆满成功。

尽管孙家栋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他天天都在关注着“嫦娥二号”卫星的工作状况,一有时间就会了解最真实的第一手情况。当他听到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信息后,虽然面部表情仍然还是那般沉稳,其实内心蕴藏着的喜悦早已让他充满兴奋、激情和宽慰。这股喜悦饱含着他对参加探月工程所有人员的深深感谢和敬意,饱含着他对祖国航天事业取得又一重大成果的深厚感情。

自苏联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到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共将8000多颗卫星送上了太空,每天有2000多颗卫星在环绕地球运行。俄罗斯航天理论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早在1903年就曾断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摇篮里。”自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冲出地球进入太空后,共有350多人尝试了空间飞行,这之中写入了中国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的名字。

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航天技术快速发展,高技术,新成就不断相互赃相互推动,各种卫星,航天器及应用系统巳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设施。人类已经把生活领域和生存空间扩展到了地球以外的近地空间。冲出地球,探索宇宙既是国力的体现,也是和平的象征,既是人类的向往,也是生存的追求,同时也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