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我的南京1937
73500000006

刀锋1937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沒有月光。星空下,可以隐约看到远处宛平的城墙和附近不时移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总之,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这是日本驻屯军河边正三旅团牟田口廉也第1联队第3大队长清水节郎的日记。日记写于1937年7月7日。

70年的时光其实并不遥远。

当天晚上,清水节郎正率领他的大队在宛平城外的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晚10点40分左右,突然“接报”演习队伍中有一名士兵“失踪”,清水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驻守宛平的中国第29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遂炮击宛平,并向城外的芦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进行还击,“七七事变”至此爆发。

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东京时,日本陆军省正在举行会议。听到这个消息后,参加会议的陆军参谋本部军事课课长田中新一大佐发出欢呼。田中在士官学校的同学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大佐则兴奋地说:“可以确信发生了让人愉快的事情!”田中和武藤是日本军内的强硬派,一向主张对华进行全面战争,芦沟桥的枪声,让他们意识到时机已经到来了。这时候,日本内阁和军部有一部分人主张事变原地解决,“不予扩大”,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甚至包括昔**在关东军的搭档板垣征四郎。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因为“不扩大派”只是主张蚕食中国,而非鲸吞,他们认为日本应该把主要精力刚在苏联身上。这只是谋略上的不同,在侵华本质上与“扩大派”没什么区别。

此时的日本首相是1937年6月4日组阁的近卫文麿。近卫出身日本贵族,他的内阁是一个对华政策更趋强硬的内阁。7月9日,近卫内阁在表面上通过了“不扩大”决议,但暗中开始向中国增兵。当日,在中国北平的郊区,中日双方一度达成停火协议。但这一协议很快被日军撕毁。时任日本驻华武官的今井武夫后来这样回忆:“(11日)下午二时,一步入特务机关,不由得感到室内气氛为之一变。这时从天津军参谋部来了紧急电话,立即赶到电话边。对方是一名参谋,通话内容是:今天东京的内阁会议已经决定,除了关东军和朝鲜军的有力部队外,另将从内地动员3个师团,所以现在更没有必要达成停火协议。若已达成协议,也需要毁弃!”事实上,进入1937年后,中日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在事变爆发前4天,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曾秘密向近卫文麿提议:“在当前局势下,为了确保日本帝国的利益,应给中国致命一击。”

1937年7月,中国大地酷热难当,局势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事变爆发的转天,**中央即在延安发出《中国***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呼吁全民抗战。15日,**中央发表《**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在此之前,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际上已使国共初步达成了继1920年代北伐之后的第二次合作意向。17日,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随即调集第26军、第40军等部队北上驰援。

总体实力羸弱的中国政府,在“孤立主义”和“绥靖主义”盛行的国际背景下,在没有一个真正的盟国的条件下,还是决心独自与暴日一战。

后来的事实证明,对日本的这一战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令人遗憾的是,在当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主要国家对日本有着深深的错误的理解,他们远远没有估计到这个东方帝国的邪恶性。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在其名著《远东的危机》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美国看来,日本是一个友善的、强大的和敏感的国家。它用了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从一个封建割据的岛国而一跃而成为现代的工业化国家。在众多具有谋略的政治家的领导下,它以惊人的速度吸收并融化着西方文明……”史汀生的这段话代表了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印象。殊不知,身在远东的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黑暗的拥有庞大野心的帝国,它不仅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国家当成盘中餐,而且也把西方世界列为自己的狙击目标。当时,以美英为主的国际社会对日本一步步的侵略和对世界构成的威胁所持的淡漠态度,让一些有识之士感到忧虑。后来率先对日军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报道的英国记者田伯烈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谈:“中国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态,与全世界的人们——不管是集体安全主义者或孤立主义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树立永久的集体安全制度,以保护爱好和平的国家,使其不受侵略。然后,我们才有和平的希望。我们必须觉悟到休戚与共的至理精义,然后我们才能消灭战争的阴影。”但是,当时更多的**国家却看不到这一点。

随着日本内阁对国内军队的大规模调动,两国冲突愈演愈烈。7月底,爆发了所谓“通州事件”,身在通州的日本留守士兵与武装侨民被反正的中国保安团尽歼,日本国内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日本昭和天皇遂有“膺惩暴支”的说法。

中日两个民族无可挽回地作对决了。

战争爆发后,根据日军在作战中得到的材料证明,至少在1936年的时候,面对步步紧逼的日本,中国方面就已有了作战的思想准备。1937年冬天,向南京追击的日军第16师团一部在句容附近得到一份材料,按照日军士兵的回忆:“蓝色的封面上写着‘极机密文件’五个红字,内容是《日本战时陆军兵员及编组之判断》(1936)、《日本陆军秘密扩充兵力之判断》(1937)、《日本陆军新编制装备之判断》(1937)……”

蒋介石的“庐山讲话”让日本方面颇为意外。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来自中国的退让与妥协。当时,日本很多要员认为:“日本的运兵船一在天津大沽口海面出现,中国政府马上就会做出让步。”但这一次中国政府的态度之坚决,让日本人始料未及。在1937年的夏天,他们低估了中国人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决心。他们失望了,他们应该失望一次了。

日本在“清醒”后,马上采取了行动:内阁进入战时体制,并在国内进行总动员。面对时局,武藤章狂妄地认为:3个月即可彻底征服中国。武藤后来成为被绞死的7名甲级战犯之一。他生于1892年,熊本县人,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后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曾赴德国考察军事,一度在关东军任职。1937年战争爆发时,他在军中的地位较低,只在陆军参谋本部作战部作战课任课长,领大佐军衔。后来,长期担任陆军省军务局局长一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率领近卫师团入侵苏门答腊,终于以山下奉文为司令官的日本驻菲律宾第14军中将参谋长的职位。他是被绞死的7名甲级战犯中最年轻者,也是军衔最低者。但是,他在日本陆军中的实际影响力是巨大的,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这一点,类似于“樱会”核心人物桥本欣五郎。但比之于以狂妄、暴躁著称的桥本,武藤更富谋略。从1937年7月“七七事变”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方的一系列决策,都深深地刻有武藤的烙印。后来,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战争期间真正掌控参陆军谋本部和陆军省的人物。不过,这一次,以富于谋略著称的武藤章,头脑也开始发热了。跟他一起发热的还有陆军大臣杉山元。当昭和天皇向杉山元征询对华战争的情况时,这位以头脑简单著称的陆军大臣向他的天皇保证的:“3个月内会击败中国而结束战争。”

此时,日本民间的狂热,一点也不亚于军方。

1937年8月26日早7点,日本青年东史郎接到出征令。6天后,他出发了:“母亲和重一来与我告别,我们在旅馆楼上相见。母亲很冷静,重一也很冷静。接着,母亲说:这是一次千金难买的出征。你高高兴兴地去吧!如果不幸被**兵抓住的话,你就剖腹自杀!因为我有三个儿子,死你一个没关系。接着,她送给我一把刻有文字的匕首。母亲的话让我多么高兴。我觉得母亲特别伟大。没有比这时更知道母亲的伟大了。于是,我在心中坚定地发誓:我要欣然赴死!”

从东京到仙台,从熊本到金泽,从善通寺到名古屋,从久留米到宇都宫,日本的很多城市,都出现了狂热的出征场面。这些场面在日本人看来是极为壮观的。这些所谓的皇军士兵们在城市的主干道上列队而行,两旁是挥舞着旗帜的狂呼的民众。有的士兵在人群中发现亲人,就上前抱头拥别,然后揣上一片“千针缝”。“千针缝”是一块小布片,是士兵出征前由他的妻子或母亲在陌生路人的帮助下一针一针缝制的,士兵带上它,被认为能在战场上逢凶化吉。

欢送出征的人群以妇女为主。在1930年代,日本妇女的军国主义狂热,并不比士兵们差:1931年,日军第37联队中尉井上清一即将随队侵入中国东北。这时候,井上刚刚结婚,他的妻子叫千代子。为了鼓励井上义无返顾地出征,在前一天晚上,千代子开始一声不响地用刀切割自己的咽喉。早晨,井上醒来,发现身边的千代子已经血肉模糊地自杀了。后来,井上清一任职于关东军抚顺守备队。1932年9月16日,他所属的守备队参与制造了平顶山大屠杀。在这起屠杀中,3000多名中国村民被日军用机枪扫射而死。策划和实施这起屠杀的,除了日军抚顺宪兵队队长小川一郎、抚顺守备队中队长川上岸以外,还有“义无返顾”的井上清一。

和井上清一一样“义无返顾”的日军士兵们,在登上开向军港的火车后,都齐刷刷地从车窗里探出头,向人群挥动着手里的土黄色的战斗帽。这些普通的日本青年,这些看上去甚至文质彬彬的日本青年,在这一时刻,还没有变成凶暴的魔鬼,他们的人情味是那么足实。可几天后,当他们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这所有的一切,都变了。

站台上,送别的人群更像波浪一样起伏着。东史郎的日记里有生动的记载:“野口后备兵的爱妻四处奔跑,寻找她亲爱的丈夫的身影。野口也大喊了好几声,挥过好几次手,但妻子没发现丈夫。妻子深切的离别之情通过这热烈的气氛传给了她的丈夫。‘呜’的一声,汽笛如箭一般划过天空,机车吐着白烟轰隆轰隆地响了起来。列车开动了。人们的叫喊声更加响彻夜空。‘万岁!万岁!’只有这一句话。”

此时,日本举国上下已经陷入迷狂的状态,他们的心中能想到的只有一点:出征中国。早在1878年,日本陆军即发布了《军人训戒》,要求军人发扬武士道精神,誓死效忠天皇,以为天皇战死为最高荣耀。60年极端的军国主义教育,已使它的国民欢呼一切“为了帝国利益而进行的出征”了,已使它的士兵深深地具有为天皇开拓疆土和赴死的“勇气和决心”了。

很快,日本内阁批准了陆军参谋本部编成华北方面军的建议,任命寺内寿一大将为司令官,辖两个军团在华北作战。“巴登巴登名单”上的人们期待的时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