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名家看定南
7341300000003

第3章

一个能够自嘲的人,必是一个有智力优越感的人。一个群体亦然。定南“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曾经的经济基础的确“极其薄弱”。而当历史的机遇一旦出现,这个偏远的角落立刻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的穿境而过,曾经的区位和交通的劣势成为了优势,原有的农业、矿产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定南”,“打造江西对接粤港澳的第一门户和桥头堡”,定南同全国一道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神话般地向“小县大作为,小县大跨越”迈进。

站在赣粤铁路交会点的界碑下面,瞩望定南像历史进程一样连绵起伏、波澜壮阔的大地,谁的心潮都会止不住汹涌澎湃。

以下这些数字所记录的是发生在定南的一种怎样的奇迹:

30年来——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58倍;

财政总收入增长22倍;

县域工业总产值增长72倍;

农业增加值翻了29倍;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倍;

财政支出增长7倍;

在岗职工工资增长22倍;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8倍;

城乡居民存款增长58倍

……

所有这些,让我想起《易经·乾卦》的两句话:一句是“潜龙勿用”,一句是“飞龙在天”。

前者是定南的昔日,后者是定南的现在。

二、定南中学

城外魁星没草丛,

城中学子气如虹。

沐风栉雨成旧事,

但见丹桂香正浓。

定南置县只有四百多年,因为长期的闭塞,其老城的旧貌多有相当完整的保存。四大城门及魁星楼几乎完好如初。城门因与街市连接,不甚寂寞。魁星楼则没在深草丛中。这有一点像定南中学那一次惨痛的转制。

定南中学是定南唯一的省重点中学。2001年突然交由私人经营,引发了定南教育的一场大震荡:优秀教师纷纷外流,学生“转学大逃亡”,教育教学质量直线下滑,高考、中考各项指标均落入低谷,排名赣州市倒数第一。

两年后,县委、县政府收回定南中学,定南教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教学质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04年,二本上线97人;2005年189人;2006年246人。至2008年达到创定南历史记录的342人。2006年,赣州市应届文科状元的桂冠为定南中学的学生陈昱菱摘取,录取清华大学,圆了定南学子多年的清华梦。从2004年到2007年,定南高考二本上线增长比例连续四年全赣州市第一,增幅超过30%。

震荡——回归——振兴——崛起,定南教育留给人们的,又岂止是关于教育的启示!

三、俊杰书院

筚路蓝缕出深山,

赢得衣冠锦绣还。

俊杰从来报桑梓,

书院心灯正灿然。

在关于定南图书馆的介绍上,我读到两句老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最高的梦想。这梦想所基于的是知识对个人命运的极大影响,其实,又何尝不是对一个地方命运的极大影响。也许正因为此,定南读书的风气似乎特别浓郁。在定南中学教学大楼迎门的屏风上,红底金字写的就是赫然醒目的榜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而定南图书馆的馆容馆貌同样让人耳目一新。一层的少儿阅览室,舒适、清新、明快;二层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液晶电脑成行成排;三层的图书外借室可以充分满足县城读者的需求。此外,又开展了全国首创的“流动书箱”送书下乡,在全县119个行政村进村入户,巡回服务,受到广泛赞誉,荣获全国农民读书活动组织奖。

定南图书馆二层,有“俊杰书院”。作为定南人民的骄子,著名文艺评论家、古典文论学者缪俊杰从1995年开始,先后向定南图书馆捐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各类图书755万册,国内外政要、文化名人赠送的字画,以及他本人著作的各种版本和手稿。

中国学人向重道德文章兼备。缪俊杰是《文心雕龙》研究专家,深知“文之为德也,大矣!”而一个少小离家的赤子回报桑梓的拳拳之心,同样可以“与天地并生”。

四、方屋排

石涧流泉随路行,

凤尾掩映方屋排。

虎踞龙盘正蓄势,

方塘流云一镜开。

少年时就读过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没有想到有一天会在这里与这个名字不期而遇。方屋排是刘和珍未婚夫方其道先生的故里。刘和珍遇难,方其道痛悼:“生未同衾,死难同穴,疆场共有约,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劳燕惜分飞,白宫溅血泣黄泉。”其人的非庸常之辈,由此可窥一斑。

方氏家族于明代洪武年间迁入此地,繁衍丁口千余。又于清乾隆年间构筑围屋。围屋的设计,完全肖形于出山猛虎,赫赫虎威,视之令人生畏。是赣南客家建筑的一个极具文化意蕴的典型个案。值得庆幸的是,虎形围的实体和文化价值正在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方屋排另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新农村建设成就:村头凤尾竹绿枝摇曳,婆娑如盖。水泥村路清泉相随,洁白如洗。村中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家家农舍,庭院开阔,廊庑清洁,客家美食独特,客家米酒醇厚。村前近千亩良田,禾笋年成好。

方屋排正处在丰收的好日子。

五、龙塘桃源

今日桃源何处寻?

白驹过隙已千秋。

一村一品成长富,

生态农庄是洪洲。

把龙塘说成是定南的桃花源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社会祥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是定南果业、生猪、食用菌和竹木的主要生产基地。我们去了白驹、长富、洪州三个村社。村村面貌井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外,水泥路、电话、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电力设施实现村村通;家家喝的是自来水,用的是卫生厕,许多农户还用上了太阳能。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是经济的发展。龙塘围绕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目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发展猪——沼——果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推进规模化区域式经营,为新型农业的发展创建了新模式。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这里的最大亮点。我在白驹村村口小憩,身边有一木栏,初以为是告示牌,近看上面书写的竟然是汉代扬雄《法言·君子》的语录:“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义”,信然。

六、“三院”

背倚苍山树森森,

门临清溪水涓涓。

礼亨原是神仙住,

而今三院聚团圆。

礼亨原名“犁坑”,最早的开发者据说是一位仙人,趁着夜黑,在这片没有田庄、没有人烟的深山密林开沟引水,拓荒犁田。因为专心,不觉东方之既白,再也没有回到天庭。仙人变成了石人,仙牛变成了石牛,牛绳变成了石绳。至今遗下“石人坑”、“石牛陂”、“牛绳坛”。2002年,定南县社会福利院、社会敬老院、社会光荣院“三院”合并,迁入礼亨新址。同时迁入的还有全县13所乡镇敬老院、以及其他社会分散供养的全部“五保”人员。

集中供养后的五保人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人均住房14平方米,两人一个卫生间,服装、鞋袜、被褥、蚊帐以及其它日常用品统一发放,大小疾病免费治疗,每人每月生活费用超过二百元,天天有肉吃。电视室、娱乐室、健身室,设施齐全。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幼病残有专人护理。

五保人员的集中供养,定南走在了全省前列。

三院建在一片谷地上,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分成两部分两两相对,各自依靠着背后郁郁葱葱的山坡。从礼亨水库流下的涓涓溪水穿院而过,溪流两边是宽阔的草坪,草坪上古树成荫。五保人员三三两两,或临清流,或凭树荫,或闭目憩息,或细语交谈,怡然之外,还时有恋情发生。那一种惬意自在,甚至浪漫,怎不令人称羡。

七、县老年活动中心

老吾老及人之老,

广厦宽坪任逍遥。

棋牌书画兴方酣,

又听鼓乐声声高。

定南县老年活动中心占地7570平方米,其中老年活动大楼占地600平方米,五层,使用面积3200平方米,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健身房、排练室、老年大学教室、大小会议室等等,一应俱全。运动场地则包括了门球场、排球场、文体小广场、健身路径、露天舞台、凉亭。从高处鸟瞰,整个活动中心气势恢宏,错落有致。在赣南以至全省老年体育建设项目中,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也最有现代感。

在这里主事的是退休多年的老县长,他像一团火,点燃了所有参与中心活动的老兄弟老姐妹的晚年。老年体协、教育培训、健身辅导,活动常年不断。书画室琳琅满目,棋牌室座无虚席,所有的活动场地人头攒动,文艺队大红大绿,锣鼓喧天。

这里的晚年是多么灿烂的晚霞!

八、九曲河

东江源头九曲河,

养育青山千万座。

纤尘不染客家心,

无尽真情涌清波。

定南县地处中亚热带东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县境内山峦绵亘,植被丰茂,水源涵养补给充分,溪涧密布,河流纵横。以天光山、云台山、神仙岭为分水岭,形成南北两个水系。岭北诸水北入赣江贡水,为赣江水系;岭南包括九曲河在内的诸水南入东江贝岭水,为东江水系。九曲河是定南最大的河流,境内长5公里,由定南龙塘镇、天九镇流入广东龙川,注入东江贝岭水。所谓“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指的就是九曲河。

九曲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两面青山的呵护中,像一位端庄丽人的碧色透明的裙裾,在一片神秘的静穆中,婀娜迤逦,飘然远行。

东江是香港的水源。为了保障下游东江的清澈,九曲河两岸20万客家儿女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他们退出了赖以生存的所有的农田,关闭了赖以致富的所有的工业,迁离了居住多少世代的家园,留下了这一方至宁至静的净土,留下了这一条至纯至洁的圣水。

最是纤尘不染的,是客家的心灵啊!

九、柱石桥

柱石桥上万寿宫,

赣民粤客一炉香。

边城自古多遗梦,

幸有廊桥避风霜。

柱石河其实是一条山涧,曾有一条古藤连接两岸,仅容一人攀行,却是江西安远通往广东的必经之路。山民因称之为“神藤”。清同治年间始建柱石桥,桥身整体用花岗岩石拱砌,桥面建长廊,廊顶中心又建塔形楼亭,上挂“万寿宫”匾额,以为民生祈福。

我去过全国许多地方,这种形制的桥梁,是第一次见到。

柱石桥是交通要道,又是赣粤两地商品交易的集散地,每逢圩日,粜米、交易山货、日杂、油盐酱醋、生产工具的人马熙熙攘攘,川流不息。除此之外,还是当地山民祭祀、婚嫁的吉祥地。清明时节,家家在此以酒食祭奠祖先,祈求护佑。如若喜结良缘,便在桥上挂红布,铺红毯,新娘下轿步行过桥,表明永结同心,永不回头。

柱石桥承载过山地民众的艰辛和苦难,也承载着他们的欢欣和向往。而今的定南,与昔日早已是天壤之隔,柱石桥的意义便只是成为一种见证,让人咀嚼历史,憧憬未来。

拍遍这座饱经风雨沧桑的古桥栏杆,我最大的心愿是愿定南一路走好,定南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定南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