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灯谜入门必读
7243300000058

第58章 如何欣赏灯谜

灯谜从其猜射角度来看,是一种智力文字游戏;但从其创作角度来看,则有点像最微型的文学作品。借用上海谜家江更生先生的说法,灯谜是文学小样式。

今天放眼海内外,无论是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媒世界,还是网络这个方兴未艾的虚拟世界,都会发现有不少灯谜作品。然而,由于制谜者学识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各种谜作亦有高低优劣之别。面对这良莠不齐、蛇龙混杂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遇到如何欣赏灯谜的现实问题。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灯谜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启智性以及艺术性这五个角度去进行鉴赏。

一、思想是否健康

灯谜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同样是客观世界反映的产物。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既有真善美的事物,也有假恶丑的东西。因此,无论是制谜者还是猜谜者,都应该重视面底文字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在灯谜世界,要提倡使用与精神文明相符的健康语言,坚决杜绝那些低级下流或粗野庸俗的文句出现于谜作之中,绝不允许用乌七八糟的东西来玷污灯谜这种高雅文明的文娱活动。

二、能否增长见识

对于灯谜接触比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灯谜看似小不点,但它却是良师益友。因为它常常向人们宣讲各种哲理和科学文化知识,或者名人趣闻与历史轶事。如:

①子欲养而亲不待(四字市招),谜底:供应早点。面句出自《孔子家语》,其意是说:当子女们欲供养双亲时,双亲都已等待不到,与世长辞了。谜底原意是指早上有点心或早餐供应,今却别解成:“供”养双亲“应”该更“早”一“点”。

本谜借用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格言配面,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性,也蕴含有针砭时弊的哲理性。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子女,对双亲生前不尽孝道。也许有一天他们天良发现,但已是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境地,后悔也来不及了。由是观之,与其薄养厚葬,不如厚养薄葬,努力使双亲在世时得到更多实惠,生活过得更好一些。这也许就是本谜带给人们的有益启迪吧。

②硝酸盐酸相混合(字),谜底:汪。“汪”字拆开就是“王水”,而王水是用一份浓硝酸和三份浓盐酸配制而成的混合物,能溶解金、铂等一般酸类不能溶解的金属,故称王水。猜过此谜可以使人了解有关王水构成的化学知识。

③惭愧阇梨饭后钟(五字口语),谜底:穷得叮当响。面句中的“阇梨”意指和尚,这里有个典故:唐朝人王播少年时父母双亡,只好寄居扬州惠昭寺内,跟随众和尚食斋饭。日子一久,有些和尚便起了憎厌之心,故意在众和尚吃完饭之后才敲钟。这样,当王播来时只能吃一些残汤剩饭了。王播心伤之际,曾题一首诗于寺壁。二十年后王播当了大官重游惠昭寺,见其旧诗已被碧纱笼罩住了。忆起往事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挥笔又题了两首七绝。一首是:“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另一首是:“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梨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而今始得碧纱笼。”谜底原意是说“穷得不得了”,今别解为:由于王播贫穷,所以得到的只是叮当作响的钟声,而没有一顿好饭吃。这条谜通过叙述古代文人的轶事,很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世态炎凉贵尊穷卑的众生相。读罢令人唏嘘不已,浮想联翩。

三、是否谜趣盎然

灯谜的趣味性来源于别解,别解有如相声中的“包袱”,如果运用得机巧灵活,那么,一旦揭穿,往往会使人产生“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的感觉,自然觉得妙趣横生,精神愉快。请看下面这条谜:

男领导能喝,女领导能唱,他把她来爱,她把他来想(唐诗目冠量三) 一首长干行,一首长歌行,两首长相思。

本来,《长干行》《长歌行》《长相思》均是唐诗篇名,“首”本义指“篇”。但如今一经顿读别解,其原义尽变。先将谜底顿读成:一首长/干行;一首长/歌行;两首长/相思。别解为:一位首长饮酒很行;一位首长唱歌很行;这两位首长互相思慕,两情相悦。该谜以夸张搞笑的新民谣形式拟面,将谜底进行大串联,把几首唐诗篇目进行变化组合,以机巧过人的顿读别解手法,把男女两领导的虚拟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谐趣四溢,读罢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堪称顿读别解谜典范之作。灯谜独特迷人的娱乐性质,于此可见一斑!

四、能否启迪智慧

灯谜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汉字捉迷藏游戏。由于“面底不相犯”是成谜的必要条件,因此制谜者决不可在谜面上安放与谜底相同的字眼,但又必须将有关的破底线索公布出来。于是便挖空心思竭力在谜面上大做文章,机关暗布。而且,其隐蔽性越强,要破底的难度也就越大。当然,聪明的猜者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多方推理之后,也必将会发现破绽,逐步抽丝剥茧般地将极力隐藏的谜底挖掘出来。如:

一枝山花怡余心(戏曲人物) 祝英台

乍看面意是说:山花使我的心很快乐,这与殉情化蝶的祝英台有何相干?其实欲破本谜,应将整个面句进行别解。先将面句顿读成:一/枝山/花/怡余心,然后再分三部分与底相扣。用人名借代法将“枝山”看作是明代颇有才名的“祝枝山”,从而揭出一个“祝”字;“花”可同义扣“英”;“怡余心”则别解为“怡”字中的“心”(忄)是多余的,从而将其竖心旁去掉余下“台”,三个分扣部分合成谜底“祝英台”。本谜采用了谜面别解、顿读分扣、人名借代、笔画减损等多种综合手法,尤其是“枝山”这个人名嵌藏得极其隐蔽,毫无斧凿痕迹。因此,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猜谜经验,欲破此谜,谈何容易!不言而喻,通过猜射本谜,对于锻炼猜者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开发,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五、有无艺术魅力

如前所述,灯谜是一种玩弄中国语言文字的形象和概念的游戏。一条灯谜大多是寥寥数语,但要做到雅俗共赏、自然浑成,又能自圆其说地与谜底相扣合,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只有在完全符合成谜的基本要求与规则,并且具有艺术魅力的谜作,方可称之为佳谜。

灯谜的艺术魅力可以来自语言。灯谜语言简洁精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朗朗上口、雍容舒缓、自然流畅,能够形成语言上的整齐美、抑扬美、参差美和回环美等外在表现形式,能给猜者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灯谜的艺术魅力可以来自扣合。所谓扣合,是指面底双方的含义在别解基础上互相吻合。一则佳谜,无论面或底,都不允许有游离于扣合之外的闲字赘词,不能有与扣合无关的节外生枝的含义。故前辈谜家将扣合严谨浑然一体的灯谜,称之为“玉盒子盖盖玉盒子底”。

灯谜的艺术魅力可以来自构思。灯谜的构思必须苦心孤诣,独辟蹊径;手法多变,生动活泼;出奇制胜,曲径通幽。只有殆思极虑,才有可能达到宋代大词人姜白石所说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的境地。

1999年浙江苍南谜家陈振凡先生曾举办“一”字谜全国创作大赛,从二千四百条应征谜作中最后评出三条“一”字谜王。如果说第一条属于古谜,不能列入当代灯谜的范畴;那么后面两条则是名正言顺的当代“一”字谜王,堪称千里挑一。下面就以这三条“一”字谜王为例,分析一下灯谜的艺术魅力。

第一条谜面是:“春雨连绵妻独宿”,作者是清代谜家。本谜先以谜眼“春”字冠句首作消形减笔的对象,跟着以“雨连绵”暗喻不见天“日”,再以“妻独宿”从反面会意推测其“夫”不在。如此一来,“春”字去掉“日”与“夫”,剩下的当然是“一”字了。本谜的特点是开宗明义似地先将关键字“春”置于一句之首,然后以弦外之音的隐晦语言,提示将有关字素逐一减损,最后顺藤摸瓜地将谜底揭出。本谜猜过之后,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而且,这种手法一出,使许多后来人都觉得难以超越,从而对李白那句名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第二条谜面是:“终生念伊减姿容”。作者是当代连云港谜家武骝。面句虽是自撰,但颇有柳永词“为伊消得人憔悴”之韵味。面句寥寥七字,却将方位、同音异字及符号借代三种成谜手法糅于一身。你看:“生”字之最“终”笔画是“一”;“一”与“伊”发音相同,都“念”作yī;“减姿容”中之“减”也大有奥妙:它不作减损解,而应别解为数学减号符号“一”,这更是神来之笔,极尽偷龙转凤之能事,将“一”字之形状明白无误地公之于众。本谜采用三种不同手法同扣一个“一”字,犹如三箭齐发中一靶,从而使谜底“一”很有舍我其谁之味道。手法十分新颖别致,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三条谜面是:“孟德放歌乌南飞”。作者为上海老谜家顾为善先生。面句典出曹操临江横槊赋诗,诗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名句。面句之孟德亦即曹操,暗隐“曹”字。“歌”也就是“曲”,“放歌”暗示将“曹”字之“曲”放掉。古时以“乌”喻“日”,如成语有“乌飞兔走”之说。“乌南飞”暗喻“曹”字南部位置那个“日”要飞掉。如此一来,“曹”字去掉了“曲”与“日”,最后自然只有“一”字硕果仅存了。本谜其实是采用有典化无典的方法,面句之典只是一个烟幕弹,其中却将借代与减损手法集于一体,借代自然合理,减损脉络分明,构思精妙奇巧,充分展示了引人入胜的灯谜魅力。

其实,除了上述三条“一”字谜王之外,其后也有不少才华横溢的谜人屡屡创作出别具风味的“一”字谜佳作。例如下谜:

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伊之所言,正合孤意。

谜面有点古色古香,前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北山》,后两句为谜作者自撰,似乎是以一位帝王的口吻说道:天下广大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土地。《诗经》作者(伊)这样说,很合我的心意。乍看这段话与“一”毫不相干,其实每一句话都是一语双关,话中有话,都明白无误地隐射着“一”字。你看,“天下之大”是暗喻“天”字下面的“大”字要取“下”来。“莫非王土”有些费解,须将其中之“非”别解为“必须”,这样“莫非”就可别解为“不是必需的”,既然“王”字里面的“土”不是必需的,亦即“王”少了“土”,不就余下“一”字了吗?“伊之所言”是暗喻底字“一”字的说话读音与“伊”相同,都读作(yī)。“正合孤意”须将“孤”从“皇帝”本义别解为“孤单”,从而暗喻底字“一”正好与“孤”的含义相同,大家都有“孤单”的意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谜将拆字、象声与会意等三种谜体糅为一体,将减损法、异字同音法及正面会意法等三种手法综合运用得恰到好处,娴熟自如,得心应手。谜面为十六字的长句,谜底为浩瀚字海中笔画最简单的“一”字,面长底短,反差强烈。乍看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句句有的放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对“一”字进行四度描绘与刻画,终于使其原形毕露,无处遁逃。从本谜谜面一共四句话,句句皆通过别解扣合谜底的实例,鲜明有力地反映了建立在汉字形、音、义三要素多变性基础上的灯谜别解,是灯谜的实质内容,是灯谜的基本特征与灵魂;也是别具一格的灯谜魅力之所在!

为了更进一步加深读者对灯谜欣赏的认识,再举一条汉字笔画竖笔(∣)谜。这条谜为后起之秀深圳青年女谜人庄云所作,曾荣获2010年度全国报刊灯谜双十佳。谜面是:

计取川中,为酬三顾谋王业;

由来曲折,二表六出尽历辛。

读罢此谜,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两副名联。一副是陕西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的: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水攻。

另一副是定军山武侯祠的: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估计谜作者是受到这两副名联的启迪,针对面底扣合的需要,积极开动自己头脑中的别解思维,运用恰如其分的灯谜语言,苦思冥想,殚精竭虑,才最终撰写出如此大放异彩的面句的。

就对灯谜一窍不通的读者而言,也许会对本谜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那就看看下面的解释吧。“计取川中”是暗喻需要运用方位法,将“川”字之中的竖笔(∣)取出来。“为酬三顾谋王业”则须将面意别解为:如欲图谋使竖笔(∣)变成“王”字的话,则必须请“三”字来拜访(顾)。这里运用的是增补法。“由来曲折”是暗喻需要运用减损法,将“曲”字里面的“由”去掉(折)从而余下竖笔(∣)。“二表六出尽历辛”同样也须要运用减损法,将“辛”字里面的“二”与“六”清除(尽)出去,从而余下竖笔(∣)。总之,四度面底扣合,皆出乎意料之外,但却又合乎情理之中,怎能不令人击节叹赏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本谜出彩之处总结出如下三点。

1.谜面仅二十二个字,却包含了诸葛亮传奇一生的多个精彩故事:从三顾茅庐、智取二川到二上表章、六出祁山等。古代谜家推崇制谜时“字字有来历”,本谜也是典典有出处。更难能可贵的是,谜作者使用了一连串金蝉脱壳似的有典化无典的手法,亦即是离开本义,别取与谜底严密扣合的意境。与此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文韬武略、足智多谋、不畏艰难险阻、一心为蜀国谋王业而“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语)的忠臣形象——当然,这也是一个颇能吸引人们眼球、引起人们兴趣的丰满的灯谜艺术形象。

2.如同诸葛亮布下八阵图一样,谜作者也摆下了一个猜射迷魂阵。不精通兵法固然无以破八阵图,不精通谜法同样破不了谜底。从谜法上分析,本谜其实是将拆字别解法门中的方位法、增补法及减损法等三种成谜手法熔于一炉,综合运用。纵观全谜,由于文笔凝练简约,面底丝丝入扣,从而给人以浑然一体、赏心悦目的感觉。

3.面句使用仿对联形式,尽管受面底扣合限制,不如真正对联那么对仗工整和讲究格律,但也属清词丽句,文采斐然,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文学气息。说本谜简直是一篇最微型的文学作品,谁曰不然?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福建永安谜家蔡芳先生颇有见地的一段话,他认为理想的佳谜应该具有“面能留人,猜可诱人,揭可惊人,解可服人,品可醉人的感人魅力”。庄云这条竖笔谜无疑为蔡芳的理想佳谜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我们不难想象出下面这种情景:当某些有点文学知识的猜射者看到此谜时,自然会立马被其中有如诸葛亮庙宇祠堂楹联般的文辞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在谜笺前面驻足沉思,沿着谜面上的蛛丝马迹,苦苦追寻谜底。当主持人揭穿谜底并有根有据地进行解释之后,本来一头雾水的猜众会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发出由衷的赞叹:哎呀,原来如此!然后,猜众七嘴八舌地对这条谜独特的构思设计、生动的艺术形象、严谨的扣合方式、精妙的灯谜语言等进行热烈的讨论。这是因为大家都为谜作者的创作才华所折服,也为该谜的艺术魅力所陶醉,并从中产生出一种精神愉悦的感受。

上述的“一”字与竖笔(∣),乍看其貌不扬,极其普通,可以说是浩瀚如海的汉字当中最简单的文字与笔画。想不到如今竟然能够制作出如此多姿多彩、令人拍案叫绝的灯谜来。从这小小的灯谜身上,不也是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的汉字是何等之神奇巧妙,何等之博大精深啊!当然,这也会激励我们更加热爱祖国文字,更努力钻研文字规律,以便让汉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