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08

第8章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7)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分卷逐步出版。从《资本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对经济学的研究中,不是仅仅把人看作生产物质财富的手段,而是立足于历史观的高度,肯定人在经济活动以至整个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具体有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转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人的发展变化过程。首先,人是在经济社会中生活,带有“经济人”的属性。但是,马克思在承认“经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人是个性丰富的社会人,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具有各种社会属性。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人变为“经济人”,在向未来社会发展时,要从片面的“经济人”逐步向个性丰富的社会人发展。其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分工,把工人造成为终身固定去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220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0行某一特定功能的局部工人,局部人阻碍了人的发展。因此,局部人必须向整体人转变,大工业的发展是这种转变的物质基础。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逐渐丧失了完整性,只知道追求物质利益,而丧失精神追求,变成片面人。

马克思认为,在向未来社会过渡中,片面人要向全面人发展,因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形成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第二,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无情地揭露了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对人性的扼杀,但是也充分肯定了商品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把发展商品经济看作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人能够在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中,全面地塑造自己;二是从人类进化的观点看,商品经济在对人的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因为实行商品经济更有利于人的解放,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就是自由的实现。自由的实现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三是人要全面发展,必须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个能力既包括生产技术能力,又包括文化素质与智力;既包括现有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既包括创新能力,又包括交往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只有通过商品经济才能大力发展起来。总之,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全面的能力体系。虽然商品经济远非完美,但它确实是人的全面发展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三,新技术革命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了科学的预见,指出科技革命对人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推进作用:科技革命使生产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生产要求劳动的变换,要求个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在发展社会分工的同时,造就出具有全面生产能力的社会化的个人;科技革命使人的生活内容发生深刻的变化,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人的活动舞台大大扩展,施展和锻炼才能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远大目标,当前首先必须使经济实现持续发展,并为此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看法,指导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开发人力资源。他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时,就反复提到:只有控制好人口规模,才能逐步消除人口压力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同时,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保证优质、合理的人力资源的供给。并且要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扩大人力资源的需求市场,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其次,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合理利用资源,要做到开发与节约相结合。邓小平指出:

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阐明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他十分强调要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邓小平早在1983年就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提出要制定“环境保护法”,认为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要求科学家要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他号召全国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再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邓小平认为,经济增长既要注意加快速度,也要重视提高国际竞争力。他反复强调要重视提高经济效益,要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他阐明了速度和效益的辩证关系,就是经济增长的“快”是以效益和质量为前提,而且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还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使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统一。经济结构协调是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他都强调经济结构协调问题,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因为经济结构协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与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最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抓好科技与教育,做好科教兴国的各项工作。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重视是贯串于他的思想的始终的。他认为,应该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在瞬息万变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方面也有不少新的论述。

首先,明确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江泽民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当前,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基本国策。

其次,要加紧控制人口规模。江泽民谈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人口是关键。中央已经明确,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同时要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所以要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

第三,要保护和管理好自然资源。江泽民指出: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工作,要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来进行,以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必须长期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邓小平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在1992年7月2日召开的第23次会议上决定,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8月成立编制小组。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国21世纪议程》于1994年初正式定稿,并在同年3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

(三)

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和政府的新一代领导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从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在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参见: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有以下方面:

第一,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但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应该在考虑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再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也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顾及当前,又考虑未来;既是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科学发展观辩证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科学地阐明了经济、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只有经过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与实践,才能最终实现这个目标。社会主义已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来促进人的发展,同时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这个任务来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因为我们不能等到经济发展了,才去解决精神方面的问题,我们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速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总结历史经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工作搞得好,就能够把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巩固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