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50

第50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6)

邓小平还反复强调党的建设要同党的政治路线结合起来,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要使全党同志从总结历史经验和结合当前实际中提高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一心一意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在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关键在领导核心。而这些又都要依靠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依靠贯彻执行好党的组织路线,让更多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把大批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肩负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历史重任。

纵观社会主义新时期的进程,邓小平始终以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党的建设、对党和党员本身的改造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从整体上保持党在新世纪的先进性开辟了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在世纪之交和新世纪的复杂形势下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时代课题,自觉地提出并承担起深入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历史重任。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领导全国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执政党,也是一个从自身成功与失误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成熟的党。而国际共运的风云变幻和苏东剧变的沉痛教训,又为党充分认识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提供了新的内容。历史和现实、内部和外部,都要求从世纪之交的时代特点,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共产党近百年来执政的进程、特点和演变规律,研究执政党兴衰更迭与国内外形势和各种因素的关系。党适时地把研究执政规律的问题提上日程,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从邓小平提出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到江泽民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中心都是围绕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围绕着新世纪如何把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的问题。为了成功地实现这一历史使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一整套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纲领,既要在理论上体现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又要在实践上准确把握执政党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战斗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下,在理论发展的需要下应运而生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先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于一身,突出地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共产党必须坚持和实践的根本要求,归根到底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考察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学习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使一切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同时也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关系执政全局的整体利益和构成整体利益必不可少的具体利益统一起来。可见,“三个代表”的要求,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大计,也是关系到新世纪党的执政全局不可或缺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需要,也是实事求是地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结果。

党的十六大深刻揭示了党在历史方位上的变化,把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概括为:“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具体地说,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先进性,就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力量;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就要以不断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和完善自己,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因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最根本的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信念。看问题要讲究辩证法,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既要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又要善于记取失误的教训;既要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要善于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既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又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总之,要有学习的自觉性,居安思危的自觉性,从严治党的自觉性。以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武装起来的党,就一定会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不断开辟光辉的未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所领导的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建立了一座又一座哲学与党建相结合的历史丰碑。丰碑上既铭刻着党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丰功伟绩,也铭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深邃智慧和巨大力量。哲学和党建的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两者的内在本质决定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早在1843年马克思实现向共产主义者转变之时,就明确提出要改变哲学脱离实际的状况,使之成为现实,明确提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崭新的哲学观,哲学必须回到现实中去;二是崭新的阶级观,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把这两个重要标志统一于革命实践之中,从人类解放的过程和高度揭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两者对于人类解放都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两者相互依存、互动互助、不可或缺的关系,为日后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与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在上述崭新的哲学观和阶级观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先天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共产党人领悟了一个真理,即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这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路线引伸出来的。延安整风后的实践证明,这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思想路线对于党的建设,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于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普遍的决定性的意义。建国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都一再证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路线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党的命运前途和自身的建设,仍然有决定性的意义。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在我国经历了“文革”这样的历史大曲折后,不少人丧失信心,认为即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也难以消除这种“积重难返”的灾难性影响。邓小平却依靠具有“回天之力”的上述思想路线,唤回了社会主义的明媚春光,迎来了社会主义史上最好的时期。实践表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思想路线是拨乱反正、开创历史新局面的科学武器和强有力工具。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解放全人类的战斗堡垒,它的建设和发展自然是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党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邓小平一贯注意摆正自己同党和人民的位置,他在1981年为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随后又在1989年写给中央政治局的信中说,作为一个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他始终强调领导就是服务,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江泽民同志又进一步在全面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三个代表“ 为标志的新世纪的党建纲领,树起了一面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崭新的鲜明的旗帜。他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只有人民才能在社会矛盾运动中揭示真理、开辟道路,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占有历史主体地位。他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80年实践的一条基本经验,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只有以唯物史观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才能在实践中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才能坚持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历史任务而不懈地奋斗。

正如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的,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一个政党,只有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我们党在今后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征程中,将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新矛盾、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只有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其在党建思想上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武装全党,深入学习党在80年辉煌历程中创造的许多党建和哲学紧密结合的光辉业绩和范例,在已经达到的新成就、新水平的基础上,必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重视的三个转变

李惠斌

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和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都讲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胡锦涛在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这句话。可见这句话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之一是它揭示了我们坚持、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这种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同时提醒我们在坚持、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重要转变,否则,我们就有可能陷入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之中。

一、第一个转变:文本本身的转变

文本本身的转变有两层含义。

文本转变的第一层含义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不同时期提出的概念、范畴、思想和理论是有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换句话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总是不断地随着时间和现实的变化而改变和修改自己的一些观点。这一点我们从《共产党宣言》的7个序言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在这7个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地说明他们的思想和理论虽然在当时是基本正确的,但是,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他们在当时就已经清楚地注意到和明确地告诉他们的读者,由于时过境迁的原故,他们的一些观点“在今天毕竟已经过时”;由于巴黎公社的原因,《共产党宣言》“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某些地方本来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重视的三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