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44

第44章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25)

2.农村教育内容与农村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走的是城市教育发展之路,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子,而没有考虑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实际需要的生产技能的培养,没有考虑大部分学生终究要回家务农,没有为考不上学的学生做知识上的准备。

也就是说,农村义务教育之后缺乏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阶段的衔接,导致了农村学生考不上高中就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导致农民对教育的期望值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思想中“读书无用”的错误认识。此外,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们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求学前途的渺茫,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也是农村学生中途辍学的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重男轻女”、“养儿防老”思想仍是导致女童失学、辍学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的同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工用科

作才刚刚开始。在农村,由于人们年老或生病,特别是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缺乏必要有效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而只能依靠子女赡养,所以传统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养儿防老”等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有较大市场,使得许多经济条件差的农村家庭牺牲女孩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只供男孩读书。

(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经费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硬件,而教师素质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软件,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事业的生命线。但是,在我国的农村,由于经费紧张,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低,而且仅有的微薄工资也常常被上级克扣、截流、挪用而得不到足额按时发放,拖欠工资的现象对于农村教师已是司空见惯。农村学校里在册在编的教师的“国标”工资(约占工资总额的70%)时常被拖欠,各种国家政策性增资常常不能兑现,靠地方财政津贴补助的部分工资(约占工资总额的30%)就更不用说了。截至2002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距国家规定标准还有127.06亿元,农村教师的劳动支出和工资收入形成明显的“倒挂”。

这种待遇极大地挫伤了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人心不稳,为了谋求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好的发展前途,相当数量的农村教师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农村的讲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正式教师的大量流失使广大农村学校不得不聘请“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其中很多人属于半农半教,农闲时是授课教师,农忙时又要下地干活,素质和能力都不容乐观。教师队伍不稳,素质不高,教学质量日益下滑便成为必然。

三、农村义务教育的科学发展对策

以上三点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最集中反映,而且这些困难在经济越落后、地理位置越偏远的地方越严重,城乡基础教育差距在加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我国要找准改革的着眼点,加大改革的力度,努力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凋敝”现状,寻求农村义务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出路,以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一)加快相关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充足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费缺口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症结所在,而教育体制问题是造成经费缺口的主要原因。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而言,解决改造危房、补足拖欠的教师工资、偿还欠债、增加学校公用资金等现实问题都要靠钱来保证。因此,必须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体制和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1.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财政支出方面保证教育经费来源,无非是靠国家、省级、县级、乡级的财政拨款。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然而掌握主要财力的中央政府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体制下,基本上摆脱了负担义务教育的责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压力全部落在了县级政府身上。而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大多数是吃饭财政,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再要增加预算内教育拨款几乎不可能。据全国2053个县(含县级市)的统计,200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5%以上的有1522个县,占74.14%。其中,超过30%的有851个县,占41.4%,最高的河北省达到60%。与此同时,省级政府由于高校扩招和一批原中央部属高校下放地方,高等教育投入的增幅较大,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省级财政向义务教育的投入强度。税费改革后,乡级政府不再向农民征收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费,不再直接承担也不可能再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巨大经费缺口,只有依靠中央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了。同时,国家要尽快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免费,降低农民受教育的成本,减轻农民负担。

2.加快推进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教育资金相对独立运行的制度这是有利于充分发挥有限教育经费作用的关键。由于国家经济水平有限,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可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那么就要充分发挥现有资金的作用,做到财尽其用。但是,在现有体制下,教育资金的收支是纳入整个财政收支体系中的,没有独立出来,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监管。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来自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减少,只好挤占、挪用相对较有保障的教育资金,这是造成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之后基层学校仍然没钱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教育基金独立运行的制度,保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或转移支付款能顺利及时地到达每个基层学校,坚决制止和杜绝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

3.采取应急措施,尽快缓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困难整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容等待。因此,国家宜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在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帮助农村教育缓解压力,渡过难关。例如发行教育彩票、把国债中的一部分用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给予特殊的减免政策、在农业税中划定专门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等等。

(二)大力发展农村的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把握农村义务教育输送人才的主要方向农民需要教育,也需要知识,但不需要脱离农业生产实际只为升学而学的用科

单纯的书本知识。农村义务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考不上大学的客观情况,改变一贯的与城市教育相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评价机制,要体现农村教育自身的实用性特点。国家要大力发展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使农村青年即使考不上城里的本科大学,也可以经过职业学校的培训学到实用的技术,使他们进城则可以谋职自立,回村则可以创业致富,让农民看到接受教育带来的现实效益和大好前程,才能激发农民对义务教育的需求,降低农村孩子辍学、厌学现象的发生率。

(三)切实改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密切结合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培养和调动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是农村儿童了解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的大门,许多科学知识、现代科技成果都有可能是他们从未听说过的,他们对这种知识会感到格外好奇。但是,如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完全和城市里的内容一样,就会脱离学生生活环境,不教会他们农村生活生产的基本技能,长此以往,农村义务教育就走进了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却降低了他们的实际生存能力的误区。忽视结合实际的教育,也会使教育丧失根基,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面向农村学生的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都要改革,要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要增加社会实践课和劳动技能课的比重,应把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纳入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体系中。

(四)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和合格的教师素质是农村义务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家除了在体制上设立教师工资基金专款专用,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国家对农村教师的津贴额度之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从物质上、精神上关心、理解、帮助广大的农村教师,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在进修、深造等机会方面优先考虑农村教师,为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提供平台,使他们感到事业有劲头、生活有奔头,以积极的精神面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国家还应该鼓励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农村支教,既给农村教育带去外界的信息,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通过大学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关心农村基础教育。

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缓慢且危机显露,但可喜的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千方百计满足农村的教育需求,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从200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决心:今年中央财政要投入60个亿用于危房改造;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期待着在国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后,农村义务教育能尽快发展,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2000.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玉林.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危机.载:战略与管理,2004(4)

[3]郭方玲.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载:教书育人,2003(7)

[4]人民日报.理论版,2003—9—29

[5]郭睿,曾昭轰,廖德文.农村税费改革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面临的问题.载:教育发展研究,2003(8)

[6]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用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