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26

第26章 邓小平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7)

市场经济作为经营形式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方法,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共性,主要是:(1)企业或个人是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2)大量的经济活动靠市场调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商品生产者按等价交换原则交换自己的产品;(4)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5)通过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6)遵守经济法规,保证经济法制化等等。

同时,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不是脱离社会制度、不受社会制度性质制约而孤立存在的,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总是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总是体现该社会的本质的,因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受其制约的,是体现资本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受其制约的,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起来并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允许以任何理由、任何方法削弱、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它们能够健康发展。要健全财产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对它们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确保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分配悬殊、造成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在收入分配中平均主义依然存在,需要继续克服;收入悬殊、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出现,并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有效办法加以解决。同时,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第三,劳动人民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工人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削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能损害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利益,不能否认和动摇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起指导作用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不断根据实践经验充实新的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绝对不能削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如果市场经济不从以上几个方面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而是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削弱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建立的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认真对待、精心探索如何使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决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提出和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确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概括,是对中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科学论断,是解决中国一切重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是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后说:“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搞革命是这样,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党的十四大报告正是以中国国情为依据,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通过“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五大报告说得好:“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其次,确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性质,有助于正确总结历史经验,避免重犯过去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问题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社会主义社会与过渡时期混为一谈,从而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始终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把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2)不顾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急于在短期内过渡到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抽象地谈论公有制总比私有制好,公有制的程度越高越好,公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资本主义消灭得越彻底越好,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有时甚至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犯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正如十五大报告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再次,确定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能把它和整个社会主义社会混为一谈,不能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代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因而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等同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中,有的是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如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的并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如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等。这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到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如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规定性不加区分,把一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也误认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认为这些规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始终存在,这就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成分与非社会主义成分的原则界限,把非社会主义成分也说成是社会主义成分;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凝固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的特征是一成不变的,从而陷入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3]现代日本经济事典[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奥地利〕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A].现代外国经济论文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瑞典〕K.埃克隆德.瑞典经济———现代混合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罗文东

人的全面发展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思想和根本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系列根本问题,从而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水平。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演出”的主角。人本身的发展既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历史进步的尺度。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历代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其他仁人志士追求和奋斗的理想目标。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有关“完美个人”和“人道精神”的思想。在中世纪,人的本质被异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全面发展遭到歪曲的反映。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者逐步打破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直接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美国学者拉蒙特所说:“对文艺复兴来说,理想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禁欲主义的僧侣,而是一个新型的人——完善全面的人——具有充分完备的人格,善爱这个世界的每种成就。”后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又谴责资本主义把人变成机器的奴隶,破坏了人的完整性。在他们所设想的新社会里,所有的人在德、智、体、行方面都要受到良好的教育,都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优秀思想成罗文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要专家,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拉蒙特.作为哲学的人道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2果,而且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和现实条件,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一个锐利的理论武器。系统地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

一是指个人活动的全面发展。针对旧式分工将个人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职业或工种,造成个人发展片面性的状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只有使个人能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把不同的职业当作可以互相变换的生存方式来操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他们认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因而要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就应消灭这种旧式的分工。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

二是指个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能力包括先天和后天的,体力和智力的,求真、求善和审美的能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社会应该“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他们还反对把人单纯当作劳动力看待的偏见,主张发挥人的各种各样的才能,包括体育的、艺术的和其他创造性天赋。

三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全面形成和扩展。这就意味着人们能摆脱分工、地域、阶级、民族、国家等局限,积极而广泛地参与社会交往,从而使人的社会关系具有丰富性和普遍性,使人真正成为“社会的个人”。马克思说过: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们只有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同其他无数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换,才能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自由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