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13

第13章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12)

因此,科学发展观又是一种体现自然、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大整体发展观。

最后,社会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从全面发展所涵盖的关系和层次来看,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体现的是人的发展。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目的,社会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物质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没有社会的发展无所谓人的发展,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只不过,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相对应的人的发展的实现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在剥削阶级社会,人的发展不仅基本上是停滞的、片面的,而且总是少数人的发展,多数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而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则不仅是由大多数人的发展而发展为每个人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充分体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即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协调发展是自然、社会和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是社会的主体,自在的自然只有转化为人化自然,对人、社会才有意义。因此,马克思强调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在他看来,社会历史是“自然的历史”,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历史是自然史的必然延伸,而且因为人的活动成果已经以自然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人的活动改造过的自然已经展示了社会发展的历史;与此同时,自然又是“历史的自然”,这不仅是指自然有自己的进化过程,而且因为自然是展示了人类历史的自然,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然,是实现人的价值的自然。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从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历史,由此来把握两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尽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在不断减小,但自然作为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没有改变,其对人类社会的制约作用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自然可以被人化,但人对自然的改造又必须以服从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自然、社会和人之间不仅需要协调发展,而且必须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协调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协调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是这一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基础,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制约作用,而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水平和能力又是人自身能力的体现。如果片面地强调物质生产的作用,并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社会发展的尺度,就会以牺牲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人的一切活动离开了对于人自身的意义、对于人的发展的意义,人的这些活动及其活动的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片面地强调精神生产的重要,忽视物质生产的基础作用,不仅使精神生产本身受到阻碍,而且整个社会也不可能发展。离开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协调一致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从哲学意义上明确提出协调概念,但其辩证协调的思想却为科学发展观的建立提供了一般的理论指导。

协调发展思想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理论的继承,同时又是解决当前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是实现社会整体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因而协调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实际上,所谓科学发展就是社会协调发展。因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际是片面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由“五个统筹”所提出的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五大矛盾和问题就是由发展的片面性造成的。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片面性以及由这种片面性所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呢?答案只能是:进行协调。而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则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协调原则和方法。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观,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五大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归结为两个层次:一是属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层次上的矛盾和问题,如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属于社会有机体内部结构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发展之间、区域发展之间,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应该针对不同层次上的矛盾和问题的不同特性,有不同的协调原则、方法,分别进行协调。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整体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和问题进行协调,以实现其整体的发展。在这里,协调发展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实质内容。因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协调的发展,没有协调的发展也就没有全面的发展。因此,协调始终贯穿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使社会达到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对全面性的一种规定。

首先,协调是全面协调,协调内含关于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全面协调是贯彻全面性要求的协调,它的实质和目的是使社会结构趋于优化,以及社会各要素、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一种符合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和规律的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因此,全面协调的实现必须以对社会结构层次、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以及自然、社会的规律的正确把握为前提和基础。

其次,协调发展要求还是全面发展要求的深化。协调发展所要回答的是社会怎样发展,特别是怎样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没有协调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发展。这就使协调发展在更高的意义上观念地表现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和方法论。

再次,协调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原则,揭示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而这种全面协调发展又是以社会各层次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的。正如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他还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的完善。这三个层次基本上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里,协调是实现各层次平衡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协调,实现社会各层次的平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从而达到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全面协调就是对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和各层次的全方位的协调,它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中,是决定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最后,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实现“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这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解决和调整当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利益关系。这不仅要求人们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而且要求在实践中自觉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还应通过法律、制度等建设来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这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关键所在。

三、可持续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新贡献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但他们通过对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考察,已经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恩格斯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他们也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一方面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人与自然的区别和对立,另一方面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指出:“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绝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由此也为我们确立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即人与自然不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且还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可承载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永续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回应,也是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理性反思;是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脆弱的情况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走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把可持续发展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血肉关系,体现了不仅要注重人类社会的当前发展,而且更要考虑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首先,可持续与全面、协调一起,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完整模式。可持续发展观在两种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一方面,从横向意义上看,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社会协调的范畴,这就在真正意义上把自然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就要求社会发展一定要关注自然界,关注自然界的生态问题;而且,自然生态状况的好坏也就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自然指标。这里,科学发展观不仅丰富了其整体发展的内涵,而且也扩展了社会协调的范围。另一方面,从纵向意义上看,把未来发展纳入到现实发展的视野中,体现了人类理性的又一次进步。这个意义比第一个方面的意义更重要、更广泛。因为我们把未来发展纳入现实世界的发展,这不仅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看可持续发展问题,也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个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人类社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一个人本身能否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