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7241400000010

第10章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9)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在这个问题上,区分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两个阶段,并且相应地区分了两种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里说的是作为未来社会目标的人的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这同讲话的其他部分所说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前者是消灭了有阶级社会里的旧式分工给人的发展带来局限之后的一种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而这种状况是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的思想觉悟程度所达不到的,属于党的最高纲领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正因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在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以前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基础上的长期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积累,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后者属于实现党的最低纲领的范畴,是目前脚踏实地地为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的范畴。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4纲领的辩证统一,就必须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上也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把目前的要求与未来的发展方向统一起来、联系起来。

四、人的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统一才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就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其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基本需要的满足;素质的提高;潜力的发挥,也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传统的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素质(我们常说的德智体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方式来实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随着科技、文化功能的加强,社会将越来越重视把人作为实践和开发的对象,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实践对象正在发展为以人的开发为主,人力资源开发正逐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议题。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在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管理是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培训人的方式,在教育上提出了学习理论、终身教育理论,连续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在科技方面,创立了预测学、创造学理论,不断向人的智力层次开发;在心理方面,形成了众多流派的心理学理论,目的在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发展和开发人。

十六大报告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也是促成人的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开发统一的重要途径。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的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

一书中首先提出这一思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学习化社会作了描述:

“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或某一种特定年龄的规定活动: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也就是说,在未来社会里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

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开发人的各种资源,必须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就是将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整个教育一体化。在学习型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拥有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建立学习型社会,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把整个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学校要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来改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第二,社会各种企事业单位都要办成学习型组织,要把组织成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纳入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之中,通过学习促进创新,通过创新促进学习;第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起来,建立社区教育的新体系,学校要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吸引家长和社区成员到学校学习,社区也要向学校开放,学校要吸收社会的教育资源,为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五、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界是人类及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最终都来源于自然界。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逐渐从依附于自然、从属于自然的被动状态转变成以征服者的姿态主动利用、改造和开发自然。但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虽然人类奇迹般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在走向不平衡,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世界性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正在使人类面临非常严峻的生存危机。因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

但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复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自然界适应并被制约的关系、对自然实践的需求关系、对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对自然审美的关系等。

这四种关系的协调是不断发展的递进过程。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自然—社会—人的共同发展,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和宗旨,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因为社会由人来组成,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社会本身也得不到发展。”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而在现阶段,我们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8科学认识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乔洪武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当前,深刻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发展历程上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认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我们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

众所周知,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在他的著名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框架内提出来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道:“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乔洪武,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外经济理论与政策比较。

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在这段重要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其一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即传统的、原始的和封建的自然经济的社会形态;其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即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其三是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即以产品经济为特征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正是在“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毫无疑问,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能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下才会最终完全实现。早在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在晚年,恩格斯又在一封信件中援引《共产党宣言》中上面那段话,用它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基本思想。很显然,马克思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既要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又要把其他人的发展看作自己发展的条件,用自己的发展去促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点,社会首先必须把它自己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自由发展的条件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为每个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这些,又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达到。

但是,马克思并不否认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下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下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准备作用。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主要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第二大社会形态)中普遍存在的异化和强制性的分工所导致的个人能力的片面甚至畸形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1844年,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接着写道:“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换言之,正是由于他是类的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本身的生活对他来说才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这段话清楚地表明,自由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特性,而依靠意识活动,人才能把自己和自己生命的活动纳入思考的对象。

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却使上述类活动和类精神发生了异化。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有没有这种社会联系,是不以人为转移的;但是,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这种异化形式就是:“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既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显示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深刻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