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中国地理博览2
7224900000032

第32章 文化名城(4)

邯郸兴起于殷商后期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这一时期留下的古迹遗址比比皆是。如赵王城遗址、武灵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而且与之相联系的还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胡服骑射、漳河投巫、破釜沉舟等。据考证邯郸县全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达200条之多,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

邯郸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被人称作“关天下之形胜,绝天下之转输”的名城。赵敬侯以邯郸为都城得以迅速把赵国发展成为“前有漳滏,右倚常山,左邻河间,北通燕涿”的万乘强国。曹操以邺城(邯郸市南40千米)为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中原,称雄一方邺城繁盛一时,建安文学发祥于此。北齐王朝时,佛教盛行,凿窟建寺,留下了许多石窟艺术。唐宋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为“河北重镇”。宋元时期,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以其绘画装饰丰富多彩,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清末,这里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他们所创的杨式、武式太极拳以柔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享誉海内外。

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以涉县赤岸村为司令部,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地区抗击日军的一支劲旅。

邯郸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西部的太行山,峰峦叠翠,回环错列,于险峻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秀美。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而得名的京娘湖秀美清澈。泛舟湖上,空气清新,清风徐来,尤如仙境。因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而得名的娲皇宫,登高远眺,如入云中,深山古刹的风的一览无余。在太行山深处,还有一个“长寿村”,该村人常年饮用山泉水,身强体健,长寿无疾。

邯郸是太极拳的故乡,已连续五届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聚集太极界六大门派,切磋技艺,弘扬太极文化。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运动,成为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

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除了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还有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梅州——著名侨乡

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梅州有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合水湖山、神光映照、阴那雄姿、泮坑飞瀑、梅江秀色、三河盛景、益躺群岛、丰溪林海、汤坑温泉、雁南飞茶田等,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绚丽多彩。围龙屋、走马楼、五风楼、土围楼等客家居民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值得一游,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元魁塔、狮塔鼓楼、“父子进士”石雕牌坊、梅州学宫、华侨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梅州视察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美诗句。

游览梅州,你还可以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于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寿县——淮南古郡

寿县位于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约2986平方千米,人口约124万人,东与合肥市相连,北与淮南市毗邻,与阜阳市隔河相望。作为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西汉时,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传说是豆腐的发明者)还曾在此立都。刘安墓便位于八公山下。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寿县人文荟萃。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的安丰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寿县是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豆腐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

特别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t都广有影响,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团体。“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脍炙人口,国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吕夷简、吕公著和诗人吕本中,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册,万占流芳。

岳阳——湘北门户

岳阳是洞庭湖明珠,是长江流域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汀,南连湘、资、沅、澧四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以列为对外开放的甲级旅游城市,是世界龙舟文化的故乡。岳阳素称“湘北门户”,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岳阳闻名天下,当是一楼使然。据史书记载,1700多年前,东吴派大将鲁肃镇守巴丘,鲁肃便在此地铸巴丘城,在洞庭湖边操练水军,并建检验水军的阅军台,此台便是天下第一楼——岳阳楼的前身。至唐开元四年,名相张说谪守岳州,把阅军台扩建后,称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宋代的范仲淹把对岳阳的吟诵推向了高潮,他写下的《岳阳楼记》成为了千古奇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岳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夏商时期,这时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代属楚。周敬王五十年(前505)就在这里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建立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291)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439)置巴陵郡。隋文帝时,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巴州为岳州。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

岳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产生过许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理想破灭,以死向邪恶势力抗争的时候,他选择了岳阳土地上的汩罗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属。从此以后,“日夜江声下洞庭”的泪罗江就一直驰骋着一股悲壮的英雄气概。一代诗圣杜甫,拖着病残的身体,瞻仰“屈原祠”,登临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不久,病死在岳阳市境内的平江县。还有李白、韩愈、白居易、孟浩然、陆游、欧阳修等著名的诗人,都有先后来到岳阳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岳阳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二妃哭舜、柳毅传说……使岳阳这块土地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岳阳还是三国时代众多英雄豪杰纵横驰骋的地方,钟相杨么起义,更是把君山作为大本营,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同志在平江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使岳阳成为了现代革命的发祥地之一。

大理——南诏古国

大理东临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崇圣寺三塔这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时期,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走在苍山洱海之间,不经意地抬头就会看见挺立在山脚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这古旧而略略倾斜的塔体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