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西欧现代名著导读
7223500000045

第45章 《海涅诗选》

〔德国〕亨利希·海涅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年)出身于杜赛尔多夫一犹太家庭,父亲破产后投靠富有的叔父所罗门·海涅,在其银行见习。海涅自幼爱好文艺,15岁时就开始写诗。

本书作品创作于1816~1855年间。1816年,海涅爱上了叔父的女儿阿玛莉,自此正式开始了抒情诗的写作,一发不可收拾。1819~1821年,他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亲耳聆听过德国浪漫派大师施莱格尔和哲学家黑格尔的讲座。1827年,其早期抒情诗集《诗歌集》出版,引起了巨大轰动。1844年在巴黎与马克思的结识和交往,又使海涅的思想境界进一步开阔、提高,成为一个坚决的民主主义斗士,成为“战士诗人”。他的抒情诗被大音乐家李斯特、门德尔松等先后谱成了近3000余首动人的歌曲,至今传唱不衰,可谓诗坛奇迹。

《海涅诗选》选译了海涅从1816年到1855年间的主要诗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海涅。大致以1830年为界,之前的诗多为爱情诗,之后的诗则以讽刺诗、时事诗、战士诗为主。

海涅的爱情诗与诗人和堂妹阿玛莉和特莱萨前前后后的爱情纠葛紧密关联,这些诗歌占了其20世纪20年代抒情诗的大部分。恋人的美貌、娇态和残酷,诗人的单相思、对爱情的向望、相处的甜蜜、分别的忧愁、失恋后的痛苦、绝望和孤独等等恋爱的全套感觉和体验,都被诗人艺术地传达了出来。最著名的爱情诗有《乘着歌声的翅膀》(1822年)、《北方有一棵松树》(1822年)、《你好像一朵鲜花》(1823年)、《罗蕾莱》(1823年)、《心,我的心,你不要忧郁》(1823年)等。这些爱情诗经大作曲家舒伯特、门德尔松等人的反复谱曲,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深受人们喜爱,更受青年朋友们的普遍青睐。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海涅欢欣鼓舞,浑身充满了一种全新的革命激情,忍不住唱出了那首著名的《颂歌》,诗风开始由“夜莺”“玫瑰”向“剑”与“火焰”的慷慨激越转变。1844年,海涅在巴黎与马克思等年轻的革命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思想进一步成熟提高,从而成为坚强的“战士诗人”,创作出了大量如匕首投枪般锋利的“时事诗”。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有“德国的马赛曲”之称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这类诗的代表。

亨利希·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德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成就足以与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人相媲美。

由于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海涅的诗歌内容和诗歌风格也经历了由婉约向激越、豪放、沉郁、雄浑的潜变。在青年时期,诗人的诗歌主要以抒情诗为主,海涅之所以成为天才诗人,乃是因为他超越了个体情感体验的自私性、世俗性,靠着天才的诗思、诗情而进入永恒的艺术境界。有真切敏感的情感体悟而又不拘泥于体验本身,这就使海涅的“情感”具有了普遍性,成为爱情抒情诗的杰作。如:“我奔来跑去,坐卧不宁”一首,无非是写恋爱中人等待心上人的焦急,本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可是诗人却善于用诗思将这种瞬间的情绪给以诗的表现:“我真个心急火燎,焦躁难耐!/可叹时间女神从来不谈恋爱;/她们密谋策划,发誓跟我们作对/她们看不惯这些恋人,如此急不可待。”

因为现实生活中爱而不能得其所爱,海涅的爱情诗大多充满郁闷忧伤、焦躁,但却哀而不怨,甚至时时让人觉得机警、风趣、俏皮、幽默,整体风格既清新、柔美、飘逸,又单纯、质朴、热烈,富有民歌的韵味。

除爱情诗“玫瑰”和“夜莺”的一类外,海涅诗歌还有“剑”和“火焰”类的慷慨、铿锵、激越。这是欧洲革命形势的普遍高涨作用在一个具有真正爱心的犹太诗人身上的结果。马克思的影响,更使海涅的政治时事诗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成为坚决的民主主义“战士诗人”。《颂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是其时事诗的杰出代表,后者甚至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