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语言艺术全书2
7222700000024

第24章 语言的力量(5)

然而,有人话只听到一半甚至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很明白的模样;还有很多人过于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常常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样的急躁态度,非常容易造成伤害。就如同“认驴为父”的笑话一样,不光弄错对象会成为笑话,而且中途打断对方,也不礼貌。还有很多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出唯唯诺诺的模样,当时似乎什么都听进去了,可别人说完以后,他又问人家:“非常抱歉,刚才你说什么来着?”这样的态度,对说话者来说也是很不礼貌的事。因此,就算你真没听懂,或是听漏了几句,也千万不要在对方说话途中提出问题,一定要等到他把话讲完,再说:“非常抱歉!刚才里面有一两句话你说的是什么?”要是你在对方说话中间打断了,说“稍等一下,刚才这句话你能不能重复一遍?”这么一来,对方会有种受到命令或是指示的感觉,当然,对你的印象也就不太好了。

听人讲话,一定要有始有终。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的人总是由于疑惑对方所说的内容,就脱口而出:“你这话不大好吧!”或由于不满意对方的看法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一到对方停顿时,就抢着说:“你想说的是不是这个……”此时,因为你的插话,很可能就此打断了对方的思路,想讲些什么反倒忘了。所以,掌握插话的时机是非常关键的。下文就提出几点“插话”时要注意到的细节:

(1)避免“强迫推销”

不在对方不喜欢时插话。尽管你可能出于好意,可是也要视对方的意愿而定,例如你想请人家吃饭或是约会,若是带着“强迫推销”的意味,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2)不要对无伤大雅的玩笑话反应过度

有一次某个主管上班迟到了,他开玩笑说这由于昨天他家里跑进一只很大的蟑螂,大到能够拉动他的鞋。大伙于是笑成一团,这位主管也得意非凡,觉得自己居然可以讲出这么好笑的笑话。有些人就是如此,面对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话,我们听过就算了,过分较真只会令每个人都觉得尴尬。

(3)避免问过于不着边际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包含“要如何应对贫穷”或“如今的年轻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等等。此类问题会令人不知道从何说起。倘若你把问题的范围缩小,就会发现对方还是很乐于回答的。

(4)不要闯入别人的机密谈话

此类的谈话带有一定特征,例如谈话人彼此挨得很近,对走过身旁的所有人都紧盯不放之类。倘若你不小心闯入了此类的谈话,要立刻道歉,并马上离去。

(5)知道应该避免哪些话题

为避免出现不愉快的场面,最好不要涉及种族、宗教、经济、家庭等方面的话题。过于私人的问题如你的丈夫怎样酗酒,你女儿要吃什么药,也不会有几个人感兴趣。

可是,确实有些时候,有的人乐意谈论此类话题,可是还是要小心,免得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6)若是你对答案没兴趣就不要提出问题

别人会立即看穿你是在没话找话。如此类的问题:“你不是挺爱看书的吗?和我说说最近又读了什么书?”这种问题会令对方感到自己像个傻瓜。

(7)避免说些不言自明的话

倘若你说:“时代真是不一样了。”你或许得不到回应,这并不是说你的话很复杂难懂,事实恰恰相反。由于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因此对方无从开口。

(8)对自己不懂的话题应保持沉默

另一种情形是,若是某位仁兄正大谈核分裂原理,那么你基本不必指望他在10分钟之内为你上完这堂高级物理课。你可以接着听下去多少学上点东西,也可以选择静静走开。此外,不要对你没有兴趣的话题追究细节。

(9)在说错话后寻找补救之道

小张是这方面的能手,有时他说话不经大脑,结果使所有人都默不作声。明白说错了话,小张有个补救的绝招,说上一句“呵呵,我方才的话真是不高明,可它至少为各位打发了1分钟无聊的时间。”此时,多少会看到几个同情或是体谅的笑容。假如这依旧不奏效,你就只能闭嘴一两分钟,然后找个新话题了。

“求”就是“问”

见到一件事情若是不明白,就应当主动请教别人,自作聪明一定会吃亏。虚心求教关键在于一个“求”字,求就是问。可以坦白地求教于人,不只是谦虚好学的一种表现,同时也表示了你虚心、谦逊,尊重对方。“给我倒杯水喝”远不如说句“可以给我倒一杯水吗?”让人听着来得舒服。

我在杂志上曾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美国冰果店由于有的客人喜欢在喝可可时加个鸡蛋,因此侍者往往在客人要可可时问一句:“加不加鸡蛋?”某位心理学家到一家冰果店去研究怎样提高营业额之时,关于加鸡蛋的事,他说不要问“加不加鸡蛋”了,试着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这种问法或许能够多做一个鸡蛋的生意。

由此可见,问话虽然事小,可是颇值得研究。高明的提问能让人心中喜悦,愚蠢的提问则会引起对方失笑甚至是反感。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收效各不相同,究竟应该怎样问呢?

问一位小姐:“你喜欢男的吗?”这实在是个愚蠢的问题。你肯定会说,这个人简直太不动脑筋了。然而,你自己又是怎样呢?

“这蔬菜新鲜吗?”你是否也曾经向买菜的小贩问过类似的话呢?实际上,这也属于最愚蠢的提问之一,与问你的女朋友“你讲的话都是真的吗”同样可笑。类似的问话,你不只无法得到真实回答,还会让对方从心里感到好笑。

你去馆子里点菜的时候问服务员:“今天虾好不好?”这问题是愚蠢的,由于他肯定会说好,除非你是那里的熟客。如果你用另外的方法问:“今天什么海鲜好?”那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你也能吃到真正的海鲜。

一样的,你走进一间时装店,试穿某件外衣,随后问售货员,“我穿这衣服好不好看?”她会如何回答?

问话的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呢?我们可以做一下心理分析,以供问话之时参考用。

“我穿这衣服好不好看”与“店里哪件衣服适合我穿”这两种问法,对听者心理上的反应是全然不同的。前者要回答,只有好看与不好看这两个答案。为了顾及顾客的心情和自己的生意,售货员不可能说“不好看”。好看和不好看也不过是相对而言的,既然标准不同意,那就算说了“好看”两个字也不能算是欺骗你,就算你穿了这件衣服的确并不好看。

其次,你穿过了这件衣服,证明你自己喜欢这件衣服。那么,为讨好于你,售货员更加感到和你说“好看”是必然的了。他只是说说而已,吃亏的其实是你,穿那件衣服上街的是你,和他无关。

第二种问法却完全不一样了。你一开始就问“店里哪件衣服适合我穿?”说你胸无成见,无论什么款式,只要穿了合适就行;这也说明自己谦虚、不自作聪明地请教于人。这类问话的定义非常广泛,答者甚至可能会说“我们这儿的衣服都不太合你的气质”。因此,对方回答的范围是很大的。

再说被问者,你去请教他,把他当成一位服饰专家,他的自尊心获得了满足,心里已经很高兴,当然会帮你挑选最合适的衣服,达到最佳的效果。此外,既然你请教他,他就不敢不负责任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问话不仅需要技巧,还应当语气温和、态度恭谨。有的问话不能自己先存了成见。与其问“你讨厌他”或是“你喜欢他”,还不如问“你对他印象如何”,可是有些却不妨先装作有成见。对一位40多岁的女人问句“你今年应该有30岁了吧”要比直接问“你芳龄多少”要好得多。

提问的奥妙是千变万化的。此处仅是列举几例罢了,更多的内容,还需要您揣摩。

玩笑要开得有分寸

有句话说玩笑是生活的润滑剂,由于有了玩笑,生活才会变得这样生动有趣,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生活之中也会由于玩笑发生一点不愉快,或是由于玩笑开过了头,或是由于某些人开不得玩笑,总是把开玩笑的友人弄得很尴尬。

实际上,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玩笑,同时也会抗拒某种类型的玩笑。心理学家指出,这种情形常常和个体内在压抑的心理创伤有关。某个玩笑若是碰到对方内心的创伤点,会激起压抑的痛苦记忆,所以就算是平时很随和的人,也有可能被某种玩笑激怒。由此可见,开不得玩笑是种心理问题。因此,玩笑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我们人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所以,也要通过玩笑来增强自己心理的灵活性、柔韧性与机智性。

玩笑很大程度上属于智力游戏,从一个微笑细节联想开去,因此有的开玩笑高手一旦开口,常常就会开出一串的玩笑。若是不喜欢这种游戏,可能会感到压力,就易于排斥他人的玩笑。若是发生了这种情形,开玩笑的人也要明白自己的玩笑触动了对方的心理雷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马上认错,请求对方原谅自己无心的过失。从喜欢开玩笑的人来说,也应当懂得玩笑应有分寸。倘若乱开玩笑,也会给人际交往造成麻烦。所以怎样开玩笑和应对玩笑,其实是一种很不简单的生活艺术。有人曾经总结了日常开玩笑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内容高雅。笑料的内容是由开玩笑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决定的。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的笑料,不光能给对方启迪和精神享受,对自己的美好形象也是一个有力塑造。

2态度友善。态度友善,是开玩笑的原则。开玩笑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交流传递的过程,若是借开玩笑对他人冷嘲热讽,发泄自己的厌恶、不满情绪,那除非是傻瓜才会识不破。或许有的人不如你伶牙俐齿,你表面上占了上风,可是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进而不再和你交往。

3行为适度。开玩笑除了能够借助语言,有的时候也可通过行为和动作来引别人发笑。

4区别对象。同样的玩笑,可以对甲开,不一定可以对乙开。人的性格、身份、心情不同,对不同玩笑的承受能力也各异。一般说来,下级不要对上级开玩笑;后辈不要对前辈开玩笑;男性不要对女性开玩笑。同辈人之间的玩笑,也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和情绪信息。

对于性格外向,善于宽容忍耐,玩笑稍微开得大些也能得到谅解。对方如果性格内向,爱琢磨别人的言外之意,开玩笑就要谨慎。尽管对方平时生性开朗,可正巧碰上不愉快或是伤心事,就不要随便开玩笑。反之,虽然对方性格内向,可恰巧喜事临门,这时和他开个玩笑,效果可能出乎意料的好。

5分清场合。总的说来,庄重严肃的场合中,少开玩笑,不然容易造成误会。

此外,几辈人共处时的玩笑要机智、幽默、高雅、乐在其中。这种场合之下,切忌轻佻放肆、大谈风流韵事;与残疾人开玩笑,要留心避讳。

谈话中的“卡壳”怎么办

人们交谈实践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出了某一话题后,自己刚说上几句就感到没什么可说的了,或是刚两三句话后双方就都同时觉得没词了。什么原因呢?大家都了解,若是面团有限,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做出根更长的面条来。同样道理,交谈中的这种卡壳现象也正是因为交谈话题有限,未能展开而导致的。

既然找到了这个原因,我们再来分析一番,从而让大家在日后交谈之中免于犯错。

第一,没有谈话积极性。交谈是双方甚至多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每个人都要积极地投身其中,才会形成一个热烈的谈话氛围。所以,不管是正式交谈还是私人间非正式交谈,参与者的合作精神都特别的重要。参加者之间如果别有心思,或互有成见,或自卑怯场,或情绪不好,都可能影响或挫伤对方的交谈积极性,进而使交谈话题难以深入展开:

第二,对话题没有兴趣。若是一位考古研究者正大谈高深的甲骨文,我相信,没几个人能够与他对决。所以,挑一个大家都会感兴趣的话题十分重要。若是话题不符合参与者的爱好、兴趣、心理或当时的心情,或是过于冷僻,超出大家的知识范畴;或是容易惹来是非,造成矛盾;或是关乎参与者的个人隐私;或是无聊、低级,一般来说都会败坏交谈的兴致,甚至根本就谈不下去。

第三,没把握好话题展开的方法。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让话题能谈下去,还能谈得有意义,参加者首先应当端正态度,也就是交谈者自己首先有强烈的参与积极性,善于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克服猜忌、孤傲、不屑一顾等不健康的心理。其次,参与者自身平常应不断地加强知识修养,交谈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家都愿意谈也能够谈的话题。另外,参与者要特别讲究话题展开的方式方法。话题的展开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怎样巧妙的延续话题,就是一个需要运用技巧的问题了。

一般说了,最常见的展开话题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激励法

这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对方言之成理,正在兴头上,有利于继续深化主题时,就应鼓励对方将话接着说下去,从而让对方能够更明确、更详尽、更清楚的阐述。具体的做法是:

①希望对方补充说明;

②提问问题;

③适时插话,可以简述你过去同样的经验来印证说话者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说出你对说话者观点的理解和赞同;

④注意变换附和语,不要老是“是”、“说得对”;

⑤保持目光的回应,做出积极的面部表情与身体反应。

二是倘若对方一向沉默寡言,或是因故沉默不语,就应采用积极的言语技巧进行赞扬和鼓励,来刺激他交谈的兴趣。比如“小张在这问题上非常有研究,我们来听听他的看法。”

(2)诱导法

抓住对方所说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引导,便于使交谈深入展开。这种引导语很多,例如“你这句话非常关键,大伙要能就此取得共识,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深谈不下去,也可直接提出关于话题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引起大家交谈的兴趣,例如“事出总有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会是什么呢?”

(3)补充法

交谈过程之中,倘若发现对方谈话有不够全面、深刻的地方,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巧妙的补充,从而让交谈的话题得到全面深刻的展开。这一方法在交谈实践之中经常被使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显要或是见解高明而没什么补充的也要“补充”一番。

(4)举例法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一样的话题,别人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自己讲出来总觉得干巴巴,几句话说完就无话可说。很明显,善不善于运用举例的方法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实际上,说话与写文章一样,都要借助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展开论点。交谈之中为支持自己的见解,列举几个事例可以起到说明与论证的功用,同时也有利于展开整个交谈话题。为表示自己赞同对方的论点,举例可以让对方感觉交谈得很投机,利于深入话题,即使列举反对或是否定对方论点的事例,也能引起对方的思考,进而有益于对方谈话话题的深入展开。自然,举例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所以,所选的事例一定要切题、典型,切不能滥用。

由于不善言谈而让谈话中断,一些小的细节问题也能救急。例如“这发型挺适合你的”或是“这地方的装修真不错”,身边的一草一木,都能够成为谈话继续的话题。

只要你愿意,完全能够消除谈话之中的“卡壳”现象,把谈话继续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