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糊涂学的智慧
7221500000020

第20章 大智若愚的糊涂

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

历史与现实中那些深谙方圆之道者,每每以平和恬淡的神态和决不哗众取宠的态度来投入生活,做到做人周到、处世练达。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与尊敬。

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透顶,依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左右逢源,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太精明露骨会遭人讨厌,因为人与人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过于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际方面获得人心。对人,不必精明;对朋友,傻点更好。交际中的“精明”容易把应该淳朴真挚的关系,人为地复杂化,使人感到虚伪狡猾,敬而远之。这样精明的结果,只能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大智若愚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谁能得到“大智若愚”的评价,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了。大智亦即最高的智慧,接近于没有智慧,接近于木讷,接近于愚。“大智若愚”的派生词“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它们表明至高的谋略、至高的技巧与境界,并且决不会直接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拥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拥有保护自身的机制。

让人捉摸不透的关键在于“藏巧”,将自己的智慧隐藏起来,才能不让人对你有所戒备。老子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当然,让人看不破与故弄玄虚、装神弄鬼截然不同,矫揉造作反而会招惹是非,一旦被人看破你是在做戏,定会让人徒生厌烦,认为你虚伪奸诈,此时再做什么努力都会徒劳无功,于事无补。

俗语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时,在没有真正巩固自己人生位置之前,也不得不处处忍让,不露作为,唯恐被重要人物“调包”,秦王赢政亲政前,吕不韦正以“仲父”身份独揽大权,时人“惮相国畏其势”,赢政也只能默不作声,言听计从,任其张狂。一旦掌握实权,便立即下手,将“仲父”迁遂至蜀,迫其饮鸩而死。

明朝吕坤在《呻吟语》中说: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古今得祸,精明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不精明,乃所以为愚也。其实精明的人要十分精明才算是精明到家,把精明隐含在浑厚中应用是一种智慧,聪明过头就是愚蠢。古往今来许多人遭受灾祸,精明人十个里便占了九个,还没有听说因为淳朴厚道而遭遇灾祸的。现在的人却只怕自己不够聪明,这其实是一种浅薄愚笨的意识。

装糊涂,让人觉得你无能,让人忽略你的存在,在必要时不动声色,先发制人,迷惑对方视线让对方稀里糊涂失败了还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是兵家的计谋,也是处世的方略。但是,要让人“看不破”,说起来容易,要一付诸实践却并非易事,因为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尾巴的时候,因此,如何收好自己的“尾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时让人看不破需要藏巧于拙,让人永远看不破,就应该时刻检点自己的破绽。

大智若愚,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可理解为小事愚、大事明,是人的一种极高修养与境界。所谓愚,是指有意糊涂。该糊涂的时候,就不要顾忌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学识、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一定要糊涂。而该聪明、清醒的时候,则一定要聪明。由聪明而转糊涂,由糊涂而转聪明,则必左右逢源,不为烦恼所扰,不为人事所累,这样你也必会有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晋朝宰相谢安的弟弟谢万,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万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不慌不忙地站起来,拍拍衣服,坐回座位上,慢悠悠地说:“你差点儿弄伤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你的脸。”后来两人都没有把这件事挂在心上,人们都称赞他们的心境。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举不胜举。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通过两件事,却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有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于是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正是这种看似平淡,实则举足轻重的做法,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

当时在朝廷中有一个叫任守忠的人担任着大内都知职务,为人奸邪,反复无常,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办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试想,要是换上爱耍权术的人处置这件事,任守忠会不加怀疑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正是因为任守忠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才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谢万、韩琦都是老谋深算,“心机”重重之人,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把自己的难堪太当回事。

有的时候,愚笨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种伪装,使别人无法“看破”的伪装,才显现出做人处世的高明之处。而正是这些“伪装”让别人忽略了你的力量,便不会与你为敌,你就会少了些麻烦。“外乱内整,内精外钝”是兵法的韬略,又是人生的大谋略。收敛自己的智慧,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让人“看不破”,这才是聪明的表现。

从智谋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以反处正之道,表现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人的第一感觉对此难以产生好感,从而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或对之加以轻视和忽视。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常人所想,这样的智慧会令人出其不意而刮目相看。

“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大智若愚”在中国权术史上作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而大展其光。

所谓韬晦就是收敛锋芒,隐匿行迹,掩饰野心,与世无争,麻痹对手的警惕,迷惑世人的目光,等候适当的时机,实现预谋的目的。

商纣王荒淫无道、暴虐残忍,一次作长夜之饮,昏醉不知昼夜,问左右之人,皆说不知,又问箕子。箕子深知,别人都说不知,而唯我知之,这不是危险的事吗?于是亦装作昏醉,模糊其辞。

战国四君子之一信陵君可谓风光之至,他广结天下豪杰,广徕天下贤才,“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拥有足以与魏王抗衡的政治实力,魏王也不得不让他三分,可是当他公然“窃符求赵”,违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压境威胁的赵国,建立巨大功勋之后,却使魏王难以容忍,“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秦国马上施以离间之计,促使魏王剥夺了信陵君的实权。魏王担心信陵君威望犹在,对自己存在威胁,因此仍视作心腹大患,信陵君为此“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减轻魏王的戒惧。

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善于避让那些看似胸无大志,实际暗伏杀机的身边人,无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强者的举动。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因为许多人总希望把自己的聪明摆出来。“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和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薮,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而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