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孙子与兵家思想
7203900000006

第6章 兵家代表著作(2)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不可考。该书最早见诸著录的是《隋书·经籍志·兵家》,内有《太公六韬》五卷,谓“周文王师姜望撰”。《旧唐书·经籍志·兵家》和《唐书·艺文志·兵家》均著有《太公六韬》六卷,以后各代因之。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六韬》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六十篇: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六韬》在政治战略思想方面主张“同天下”、“天下同利”,反复强调“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在军事哲理方面,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在军事思想方面,主张“伐乱禁暴”,“上战无与战”,强调“知彼知己”,“密察敌人之机”,“形人而我无形”,“先见弱于敌”,等等。

《六韬》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继承以往兵家的优秀思想,又兼采诸子之长,内容丰富,论述详细,涉及到了当时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兵学体系,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军事史料,如编制、兵器和通讯方式等,堪称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在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2.军事思想

《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既贯穿着儒家的“仁义德礼”、“爱民”等思想原则,又积极吸收法家的“刑罚”思想,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墨家的“尚贤”思想和兵阴谋家的“权变诈谋”思想和兵阴阳家的五行思想等,杂糅战国百家之长,在战国诸兵家学说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1)《文韬》

《文韬》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为夺取天下作好战争准备。它继承了《司马法》的“仁本”思想,认为治国取天下,应先政治而后军事。在政治当中,国之大务在于“爱民而已”。《国务》说:“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君主所举贤才能“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各依其才而授官位,同心辅国,建立“赏信罚必”的奖罚制度,“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统一全国全军的意志,做到“用兵之道,莫过于一”。如此,才能“同天下之利”,使“天下归之”,才能“守土”、“守国”,才能夺取天下。

(2)《武韬》

《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认为政治手段可以“全胜不斗,大兵无创”,通过不流血的手段而取胜,要求统治者要与人民“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要大力发展“三宝”,即“大农”、“大工”、“大商”,充实经济实力。要夺取天下,还必须做有道者,“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武韬》提出“文伐”十二策,一是投敌所好,使之骄傲;二是“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心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是“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国将生害”;四是助长敌人荒淫享乐;五是敬其忠臣,贿以薄礼,离间他与君主的关系;六是收买敌国君主的内臣;七是用重礼贿赂敌君,使其不了解我方意图;八是用宝器贿赂敌君,与他同谋别国;九是用尊名颂扬敌君,示之卑微顺从,使其骄怠自毙;十是对敌君佯装谦诚,麻痹敌国;十一是闭塞敌君的视听;十二是收买敌君乱臣和选送美女,迷乱其君主心智。这些策略如能奏效,就可以兴兵讨伐敌人。

(3)《龙韬》

《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主要论述武装力量建设的问题,阐述选将、通讯和临机制敌的战术等问题。

《龙韬》认为军队建设应注意将领的选拔与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所以对将军要严格选拔,标准是具有“五材”,“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将军还要避免“十过”,“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而考察将领要通过“八征”来观察他的言辞、应变力、忠诚、德行、廉洁、操守、勇气和仪态。八者都具备,才是贤将。将军统率军队,还要有“股肱羽翼”,即腹心、谋士、天文、地利、兵法、通粮、奋威、伐鼓旗、股肱、勇材、权士、耳目、爪牙、羽翼、游士、术士、方士、法算等各种专门人才七十二名,协助将军处理军中各种事务。

此外,《龙韬》还讲述了阴符、阴书等秘密通信方法。阴符即以符节的长短来规定各种暗号,而遇有机密大事,则用阴书而不用符。书要“一合而再离”,即把一封书信分为三部分,而采用“三发而一知”的方法,即差遣三个人各送信的一部分,即使敌人抓获其一,也不会识破军机。

(4)《虎韬》

《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讲部队兵器装备、野战和围城战的各种战术等问题。它详尽罗列了一万人的部队所配备的各种武器装备,据《军用》篇载,一军可配武冲大扶胥、武翼大橹矛戟扶胥、提翼小扶胥、大黄参连弩大扶胥、大扶胥冲车、辎车骑寇、矛戟扶胥轻车、木螳螂剑刃扶胥、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等九类战车,并给出其数量和功能;配备军中攻守之器:大头铁棒1200枚,大柯斧1200把,方头铁槌1200把,飞钩1200枚,木蒺藜20具,铁蒺藜1200具,各种相连接的铁蒺藜12000具,方胸 矛1200具,矛戟小橹12具,附有绞车连弩;各种军用工具:伐木大斧300把,大锄300把,铜杵300把,铁耙300把,铁叉300把,方胸两枝,铁叉300把,大镰300把,大橹刃300把,带环的铁橛子300把,铁榔头120把,等等,方方面面,罗列翔实。

《虎韬》还论述了野战中的伏击、迂回、防御、追击、突围等各种战术原则,也论述了攻城战中的包围、阻击援军、防止突围等各种战术原则,着重强调了攻城围邑要准备好临冲、云梯、飞楼等器材,行军时要准备武冲、大橹、强弩、天罗、武器行马等防卫器材,在江湖河沼作战时,要准备好飞桥、转关、浮海、绝江等渡河器材。此外,论述了斥候兵(侦察兵)在行军作战中的重要作用及运用斥候兵的原则。

(5)《豹韬》

《豹韬》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八篇,主要论述在森林、山地、江河、险隘等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如林战之法是:战车居前,骑兵为辅,“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利用林中地形,疾攻敌人,“更战更息,各按其部”。 再如在依山傍水的险隘地形作战时,首先要抢占有利地形,用武冲大车掩护前、后军,配置强弩,结成四武冲阵,以冲车为前导,以大盾牌为防卫,材士强弩保护左右,步军分左、右、中三军齐进,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可以击败强敌。

《豹韬》还讲述抗击敌军突袭和夜间袭击的作战原则。如果敌军突袭攻城,我军则事先在城外埋伏一军,在城上佯作守备,待敌大军攻至城下,我守、伏兵齐发,前后夹击敌军,敌军必败;如果敌人乘夜攻击我左右,则应挑选我方材士强弩,以车、骑兵为左、右翼,迅速攻击敌人的前、后,既攻敌人阵外,又要攻入敌人阵内。

(6)《犬韬》

《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着重论述了车、骑、步三个兵种的特点、战力、编制和选拔车、骑战士的标准等。它谈到三兵种的特点说:“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其中,“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陈(阵),要(邀击)强敌,遮走北(败军)也。骑者,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在平地作战,一骑可以敌步卒八人,一辆战车可敌步卒八十人,骑兵十人。在险阻地形作战,一骑可以敌步卒四人,一辆战车可敌步兵四十人,骑兵六人。战车适于在平原作战,而切忌在山地、丘陵、草泽、沟渠、毁塌积水、黏泥地带作战;骑兵适于配合步、车兵攻击敌先头部队,夹击敌两翼,长途奔袭,截断敌人粮道,而切忌陷入“天井”、“地穴”、大涧深谷、林木茂盛、沼泽或低湿泥泞等各种险阻地形。如果步兵与车、骑作战,那么,“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犬韬》还强调了对士卒的因材施用与组织方法:“军中有大勇敢死乐伤者,聚为一卒,名为冒刃之士;有锐气壮勇强暴者,聚为一卒,名曰陷陈(阵)之士;有奇表长剑、接武齐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锐之士;有披距伸钩、强梁多力、溃破金鼓、绝灭旌旗者,聚为一卒,名曰勇力之士;有逾高绝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有王臣失势欲复见功者,聚为一卒,名曰死斗之士;有死将之人子弟欲与其将报仇者,聚为一卒,名曰敢死之士;有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有贫穷愤怒欲快其志者,聚为一卒,名曰必死之士;有胥廉免罪之人欲逃其耻者,聚为一卒,名曰伟用之士;有材技兼人,能负重致远者,聚为一卒,名曰待命之士。”这样把士卒按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取得胜利。

(四)《尉缭子》

1.简介

《尉缭子》是战国中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其作者尉缭,生平不详,战国梁惠王时期军事理论家。《尉缭子》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宋《武经七书》本,后世诸多丛书本大都源于此本。《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今传世本共五卷二十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从这几篇的情况来看,现在流传版本的文字有很多删节和讹误,篇名常和竹书不合,但基本上没有后人增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