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齐国故城临淄
7203500000005

第5章 临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1)

临淄大地上的古老遗址至今仍散发着历史文化的芬芳,临淄地下的古文物更为临淄赢得了地下博物馆的美誉。齐国历史博物馆位于临淄区齐都镇政府驻地。齐国历史博物馆建在齐国故城宫城遗址东部,是在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是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筑,是全国十大异型博物馆之一,以齐国故城大城与小城相互衔接的特殊形制作外形,青砖砌垒,形似古城堡,别具一格,内部装饰古朴典雅,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设有东、南两个拱形圆门,门楣上嵌有“齐琼元府”四个金文大字,意思是“收藏陈列齐国精美瑰丽珍宝的第一府第”。顶高15米,与宫城西部的宫殿建筑遗址桓公台东西相望,交相辉映,显得格外雄伟壮观。陈列内容是以齐国历史为纲,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先齐时期、周代齐国,以此为重点,突出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最后是秦汉时期。通过三百多件珍贵文物和大量的文献资料、模型、沙盘、雕塑、照片、图表等,全面介绍了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和礼俗,记述了齐国的产生、发展、兴盛、衰亡史;反映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整个的馆藏及陈列以史为纲,以纵为主,纵横结合,既突出了重点,又保持了齐国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文物陈列方面,以时代先后为主,又做到了相对集中。分序厅、龙山文化厅、西周文化厅,桓管霸业厅、韶乐厅、武威厅、城郭厅、稷下厅、科技厅、礼俗厅、火牛阵厅。并辅以雕塑、模型、沙盘等传统艺术形式和灯光、音响、影视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法,全面细致地反映了齐国八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了齐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目前博物馆陈列形式中的一种创新和有益尝试。

(一)序厅

首先是序厅。陈列馆内部装修为仿汉代宫廷风格,木制穿带,人字形斗拱,十字格天花藻井,门窗取菱形或汉代图案棂栅。色彩以亚光熟褐色为主调,隔断内以亚麻布贴面,构成了一种古典凝重的文化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饰有龙纹图案的矩形镜,这是仿临淄汉齐王墓出土的青铜镜而作,体现了“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的含义。巨幅齐长城照片和恰似古“齐”字的原始木柱象征齐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序厅整个布局明亮、简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序厅的第一部分是齐长城的照片。齐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修建于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它从平阴县的防门开始,绵延东行,到胶州市小珠山入海,全长一千多里。

序厅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序厅的中间耸立着三根直径为0.6米的巨型原木,顶端镶嵌着对角线为1.2米的菱形不锈钢图案,粗糙的原木与精致的图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寓意深刻,辅陈设施创意独特,在狭小的展厅空间内选用大体积的中央柜和三角形长方柜,其创意取于古“齐”字,体现它是齐国历史博物馆的标志物,更衬托出齐鲁之地的泱泱大国之风。序厅的第三大部分是齐国地理位置图,这是一张春秋时代晚期的齐国地图,高3.5米,宽6米,仿汉代漆画制作,古朴典雅,做工精细。齐国地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的东部,东至黄海、渤海,西至黄河,南到沂水的穆棱,北到无棣,方圆两千余里,疆域占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

(二)龙山文化厅

接下来是龙山文化厅。这个展厅主要是对先齐时代进行展示,陈列内容为五大部分,15个展厅,既突出了历史,又突出了文物,形成了齐国历史陈列序列。在齐国还没有建立之前,在临淄周围已形成了丰富的古文化,目前发现最早的是后李文化,因为是1990年在临淄后李官庄发现的,所以叫后李文化,距今8300—7300年,它是早于北辛文化千余年的一种文化。陈列文物都是从后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主要特点是造型古朴,质地松软,以夹砂红陶为主,红褐色占绝大多数。生产工具多为蚌器,石器少见。

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因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距今6500—4500年,社会已进入父权制。展厅展览的陶器多为1973年临淄薛家遗址出土红陶、灰陶等大汶口文化陶器。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黑陶和少量硬质白陶,手工为主,晚期出现轮制,造型较规整。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以后,大汶口文化又过渡到了龙山文化,这个展厅里的很多场景就是表现龙山文化时期齐地的先民们在生产和生活时的情景。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所以称龙山文化,距今4500—3900年。临淄地区已发现了12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是桐林田旺遗址,面积有50万平方米。展厅里悬挂的大幅照片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图,上面划分的层次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文化层。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和白陶极少。黑陶中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蛋壳陶”,像这种“薄如纸,明如镜,黑如漆”的黑陶,显示了先民制陶工艺的精美绝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展厅里的镇馆之宝之一——陶甗,是先民常用的一种炊具,通高116厘米、同类器物中形体最大。上半部可以蒸饭,叫做甑,下半部可以烧水,叫鬲,中间细腰内有孔往上透蒸汽。通高115厘米。一次蒸煮的饭食可供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昌盛。对陶器这种特殊的文物,设计者单独设计了异形柜,不但突出了重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协调和采光的效果,使观众步入展厅就感受到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典雅幽静的氛围。

岳石文化是晚于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文化的一种文化,得名于平度岳石遗址,距今3900—3600年,即处于夏代纪年之内,既有其器物形制上的共同特征,又各自显示出不同的地方色彩。使新石器文化与青铜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展厅东边的方孔石铲是临淄地区出土的岳石文化的代表器物。岳石之后就是商文化。展厅墙壁上悬挂的说明阐释了商部落的来源,商部落本是东夷族的一支,其早期活动范围大都在今山东境内。商代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烧制白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展出的铜戈、玉戈、陶鬲等齐故城文物,说明齐都是建立在商代遗址上的。

(三)西周文化厅

西周文化厅是整个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灭商以后,姜太公以首功被封到营丘建立了齐国。展厅中的连续图片展示了姜太公的丰功伟业。周武王把齐地封赏给了姜太公。太公率众人去自己的封国,半路休息时听见有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这些客人睡得这样安逸,恐怕就没有去封国就任的心。”太公听后,便连夜上路,在黎明时分赶到了营丘,正遇上莱侯率兵攻打,与太公争国。经过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打败莱侯,太公才在营丘安定下来。姜太公封齐建国后,以尊贤尚功、富民强国为立国之本,兴开放务实之政,求富民强国之效。他所采取的治国方略主要有三条:第一,简化君臣之礼,顺应当地风俗,平易近民,所以他到齐国仅五个月,就初步奠定了开国主政的大基业。当周天子十分惊讶地问他怎么如此之快时,姜太公胸有成竹地微笑作答:“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也。”第二,推行调理阴阳、治国安邦之术,实行尊崇贤智、奖赏有功、任人唯贤的政策。第三,开放工业、商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同时劝勉妇女做工,发展手工业,所以人和物都聚集到齐国来,使齐国很快成为“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衽而往朝”的国家,这就是说,当时齐国的衣饰鞋帽领导着周朝诸侯国的服装新潮流。难怪到了西汉,皇家贵族还要在这里专门设立制作三季服装的“三服官”。姜太公的五世孙哀公,因受纪侯的诬陷而被周夷王烹死,他的弟弟胡公迁都薄姑(今博兴县境内)。哀公的同母少弟山,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而自立,就是齐献公。公元前859年,齐献公复都营丘,因临淄水而更名临淄。对这一系列历史事件,馆内均有详细的图文说明。

齐国兴建国都时,地理位置是经过周密考虑和科学安排的,它利用系水、淄水作为西、东天然屏障,又在大、小城南北墙,挖护城河,使水系相连,四面环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水网络。这些措施使这个具有七万户、人口达三十多万的繁华城市内的废水、积水得以顺利排出,即使大雨滂沱也安然无恙。

为反映齐国都城盛况,馆内还运用了电动图展现齐故城的城池、城门、交通干道、排水系统、冶炼、铸铁、作坊和宫殿区,然后用模型再造了战国齐都临淄的一角,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纵横家苏秦描绘的“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帏,举袂成幕,挥汗成雨”的盛况。模型近景为繁华的大城民居和街市,中景为气势恢弘的王室小城,远景则是临淄西、南方的旷野和山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四)桓管霸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