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7202400000006

第6章 范成大(1)

“南宋四大家”中陆游、杨万里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成就也不高;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都能摆脱江西诗派的框架,思想、艺术各有特色,不愧为南宋杰出的诗人。

范成大,字致能(致,一作至),号石湖居士,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生于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初四。就是这一年,金兵正式南侵,范成大在国土沦丧的年月里降生并成长起来。同时代的诗人杨万里曾有过“乱起吾降日,吾将强仕年;中原仍梦里,南纪且愁边”的感慨,范成大也是为此。

范成大的家世情况,父亲以上无可考,父亲范雩,宣和六年进士,官至秘书郎。范成大十四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16岁时,全国人民痛心疾首的“绍兴和议”签订,大宋王朝对金俯首称臣,年年纳贡,从此,人民长期陷入极其惨重的灾难之中。国事、家事的不幸,少年时期的黯淡岁月,对正在成长中的范成大的人生观和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范成大有两个妹妹,他把妹妹抚养成人以后,才有余力努力学习。他曾取唐人“只在此山中”诗句,自号“山中居士”,读书自励,十年不出。据他的诗自叙,当时并无“一廛”的居处、“三椽”的房屋,借住于寺院中苦读。最初他无意科举,后来他父亲的挚友王葆拿“先君”“遗志”这类“大道理”来督促他参加科举考试,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考取进士,当时的范成大已经29岁,从此开始了三十年的仕宦生涯。

大约从绍兴二十五年起,范成大被任命为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任期达六七年之久(一般是三年任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冬天,由于州官上司洪适的推荐,得以离京入杭,去做京官。这一年,金国完颜亮大举进犯宋朝,虞允文大败金兵于采石(今安徽当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采石大捷”,危急的局势得以缓解。不久,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退去。范成大被征召入朝,监太平惠民和剂局。

1163年宋孝宗改元隆兴,四月,决定了二十年以来所未曾有过的北伐计划。老将张浚,指挥李显忠、邵宏渊进攻。李显忠一出兵就连下三城,气势极壮;各地忠义民兵和金国汉军纷纷归附,前景极好。可是文臣中仍然是主和派执政,多方阻挠,加上邵宏渊以私心一意破坏李显忠的军事行动,因此导致一次大溃败。宋孝宗赵昚马上动摇,启用秦桧党羽汤思退做宰相,尽撤江淮的边防,欲割地求和;次年,张浚解职,不久去世。这年冬天,金兵再犯淮南。魏胜战死,楚州陷落,民心痛愤之极,赵昚不得以将汤思退流放永州,汤思退未到流放地就死在了路上。至此,秦桧的势力才算告一段落。当然,大官僚和投降派,并未就此失势,他们始终是要苟安偷活、自私自利的。

范成大历任圣政所检讨官、枢密院编修、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后晋升为著作佐郎。乾道二年(1166年),任吏部员外郎。因言官说他不该越级提升,请祠(请求安置任宫观的闲官)归乡。第二年,被起用为处州(今浙江丽水县)知府。他在处州做了两件有益于人民的事:一是推行“义役”法(一人服役,众人出金相助,依次轮流),方便了民众;二是修复年久损坏的通济堰,使上中下田灌溉有序,有利于生产。

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被召到杭州,宰相陈俊卿认为他有才干,举荐他做了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国史院编修,仍旧都是一些所谓的“清职”。十二月,升任起居舍人,兼实录院检讨。曾就处理狱犯的酷虐和两浙“丁钱”太重等事进言,获得一些采纳。

乾道六年(1170年),发生了一件对南宋国势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对范成大来说却颇为重要的事情。这一年,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原来,订立“绍兴和议”时,金、宋是君臣关系,南宋皇帝须跪拜接金国皇帝诏书;“隆兴和议”时改为叔侄关系,但订约时忘记了改受书的礼仪,孝宗赵昚对此非常懊恼。这次派范成大出使,名义上是求“陵寝”之地(北宋皇帝陵墓所在地,即河南汴京一带),实际上是想求金国改变受书的礼仪,但国书上又不敢明写,怕惹怒金国,只好叫使臣处理。当时丞相虞允文推荐两个人做使臣:李焘、范成大。李焘听得这个差使,当即说:“这岂不是要葬送我?”不敢应承。范成大慨然请行,而且做了最坏的准备,事先安排好了家事。在六七月间启程北上,途中他以个人名义密草私书,陈说改变受书礼仪一事。范成大到了金国朝廷,送上国书之后,随即拿出私书来,要求对方接受(按金国规定,在当时场合,皇帝是不接受使臣私书的)。金国皇帝又惊又怒,厉声斥责负责外交事务的宣徽副使,说宋使从来没有敢这样放肆过,左右也大加恫吓,金国皇帝后来竟要起身离席,情形极为紧张。范成大屹然不动,坚持必须递交私书才肯退去。金国皇帝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答应接受。事后,范成大才知道,金国太子当时就想杀他,经人劝阻,才没有行事。他这种敢于在金国皇帝面前“要以必从”的气概和果断坚定的精神,让金国的臣僚们非常钦佩,因为他们从来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宋朝使臣。范成大这次出使,不但维护了宋朝的威望,还趁机对金国各方面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此行得到朝野南北一致称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出使有功,范成大升迁中书舍人。

乾道七年(1171年),赵昚要任用奸佞外戚张说做签书枢密院事(军务要职),舆论哗然,可是都畏惧张说的气焰,不敢讲话。范成大拒绝起草授官的诰文,从容进谏,张说的签书枢密院事的事居然因此作罢。这件事之后,范成大被迫引退,请祠禄归苏州。

赵昚初期的那点朝气已尽,暮气日益深重,不顾劝谏,一意任用奸佞小人担任重要官职,正直人士如虞允文、梁克家等相继被排挤而去。老一辈的人才已经凋落无余,后起爱国有为之士如辛弃疾等人则不被重用,只能在谗毁打击下讨生活。农民无立锥之地,还要负担重税,被逼得逃田弃屋,或流亡城市,或落草山林,聚义反抗。大官僚地主则地连数县,每年收到百万石的租米,却不负担租赋、职役,奢侈淫逸达到极点。

在这种情形下,范成大不能在朝中立足,从乾道八年(1172年)冬天被复用以后,到淳熙九年(1182年)五月的十年之间,除了中间一度短期在朝,其余时间都被派到边远地区任职,流转于静江(今广西桂林)、成都、明州(今浙江宁波)、建康(今江苏南京)作地方官吏。他在各地,都能在职权范围内或多或少施行一些善政,直接或间接地使重压之下的人民略得喘息。在桂林时,因监司官尽取盐税,使得下层州县加倍苛敛,他就抑监司以解州县,苛敛得以稍减。他对边区也不加歧视,人民都很爱戴他。在四川帅任中,范成大治兵选将、施利惠农,边防得以巩固,减酒税四十八万缗,停“科籴”五十二万斛。在明州,将前任皇子赵恺(魏惠宪王)遗留的害民虐政,尽行罢去。在建康,移军米二十万石赈救饥民,减租米十几万斛,受赈的据说达到四万五千几百户,没有一户流离失所的;又代下户(贫民)输纳“秋苗钱”和“丁钱”一年。又如他在明州写的一首小诗:“老身穷苦不须忧,未有毫分慰此州;但得田间无叹息,何须地上见钱流!”表明了他反对苛敛,主张减轻农民负担的愿望。

他由桂林、四川两任回朝以后,在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以中大夫做了参知政事,这是他由文学词臣走到了“宰执”大臣的仕宦高峰。可是这时赵昚的政见已经与他不合,没多久就厌倦了他,范成大被言官弹劾,落职归里,这时他做参政一共才两个月的时间。

从淳熙六年起知明州,到淳熙九年(1182年)在建康得病,范成大五次上书,请求解职退休,得回乡里,这时范成大已经57岁了,他的仕宦生涯从此基本结束。此后十年即退归乡里,隐居石湖,因号石湖居士。中间虽曾两度重被起用做福州、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地方官,但他要么坚决辞谢,要么才一到任就告休回来,实际上并未任事。光宗即位(绍熙元年,1190年)以后,他曾上书极力陈述苏民、求将、固边、屯田、课财等事,均被采纳。

绍熙四年(1193年)九月初五日,范成大在家中病逝,享年68岁。谥号“文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