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始祖:姜尚
7202200000006

第6章 周师齐祖,治国有道

(一)兴周灭纣功第一

姜太公被周文王请回岐邑后,即被拜为统领三军的太师,于是开始协助周文王“阴谋修德,以倾商政”,为灭商悄悄地做着准备工作。姜子牙帮助周文王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就是修德爱民,发展生产,增强自身实力。姜太公认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只有爱民富民、与民同利,才能取得天下。在姜太公的大力辅佐下,周文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敬老慈少,与民同乐,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因而使得岐周的国力大为增强,为剪灭商的盟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便是岐周国强民富、威望空前的绝好证明。

第二,就是帮助周文王积极争取同盟国,扩大岐周的影响。由于受周人谦让品行的感动,虞、苗等一些小国都纷纷归顺周朝。在文王断“虞、苗之讼”的当年,就有四十多国叛商而归周,咸尊西伯为王,并深有感慨地说“西伯盖受命之君”。这样一来,使得岐周的国力和威望大大增强了。

第三,剪商益周,扩大岐周的势力范围。首先周文王对西部的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大举征伐,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又挥师东渡黄河,灭掉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邢(今河南沁阳),从邢又回师灭掉了商王朝西部的重要同盟国崇。随着周国势力的日益扩大,周文王在沣水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周的统治中心随即转到沣河西岸,这里是近山平原,接近水道,筑城可自守御乱,更有利政治发展和军事进攻,周人灭商的主观条件至此业已成熟。

文王在世时,由于听从姜太公之谋计,并在其大力襄助下,修德施恩,征服戎狄,争取同盟,剪商益周,大作丰邑,结果导致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局面的形成。这就为武王继承父业,攻灭大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等各个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商王朝。

姜太公不仅辅佐文王完成了灭商的准备工作,而且亲自参加了武王灭商的战斗,并担当着三军统帅的要职,为灭商建周立下了汗马功劳。武王继位后,以“太公望为师怒,薄称为师尚父”,“帅修文王绪业”。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进行试探性军事行动以观天下人心向背,从而为灭商决策寻找事实依据。为此,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就举行了声势洪大的“孟津观兵”活动,武王“东观兵,至于盟津”。而后立即对司马、司徒、司空和各级将领发布了战前总动员令,他慷慨激昂地讲道:“我秉承先父之遗业,续举灭商之大旗,你们各位一定要大力支持,努力作战,我一定会依功行赏的。”在武王的动员令结束后,姜太公作为三军总指挥,向各级将领宣布了严格的军事纪律:“维尔众庶,与尔舟揖,后至者斩。”此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封可伐矣。”但武王和姜太公认为殷纣王虽然已众叛亲离,但内部尚无土崩瓦解之兆,于是毅然还师归兵。通过这次观兵,使得武王和姜太公更进一步认识到殷纣王已是众矢之的,天下的民心向背已转向了岐周的一方,形势对岐周已更为有利,因此更加坚定了武王灭商的信心。

“孟津观兵”过去两年之后,殷纣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和分裂,殷纣王也愈益“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姜太公和武王认为殷纣王确已到了外内弃之、孤立无援的地步,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但武王对此战仍有重重顾虑,遂召太公望而问之:“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姜太公答道:“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于是,“乃尊文王,遂率戎马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二月甲子日黎明,周军与诸侯兵抵达牧野,武王就地召开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妇言、不祭祖先、不任亲族、残杀忠良、暴虐百姓等滔天罪行,号召各路诸侯,奋起歼敌。此时,封王急忙驱七十万奴隶兵和俘虏兵仓促上阵迎战。面对“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的众寡悬殊,姜太公毫无畏惧之色,亲率一百多勇士前往商军挑战,以挫商军之锐气,然后派大部队向商军发起总攻,由于商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又大都不愿为纣王卖命,所以“皆畔纣”降周,牧野一战,以周军的全胜而结束。在战斗中,姜太公表现得异常勇敢,他率领军队,就像雄鹰一样扑向敌阵,纵横驰骋,所到之处,众皆披靡。正如《诗经·大雅·大明》所描写的那样:“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驯骊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牧野之战,标志着我国历史上统治长达五百多年时间的殷商王朝的覆灭和西周王朝的正式诞生。为此,姜太公是首功一件,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所说的那样:“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二)创建齐国为始祖

由于姜太公在辅佐文、武治国安邦,灭商建周活动中,立下了头等功劳,因而,周初实行分封制时,他被首封于营丘,国号曰“齐”。受封之后,他即率姜族部众“东就国”。一路上,他晓行夜宿,动作很是迟缓,相向而行的路人就劝谏姜尚道:“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姜尚听到劝言之后,即刻醒悟,于是连夜赶路,到第二天黎明时分便到了营丘。此时,武王虽然攻灭了商纣的中央军,占领了王都之地,但是边远地区仍然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所以,营丘附近的莱夷便乘机来攻打营丘,以与姜太公争国。姜太公的及时到达,成功地粉碎了莱夷的进攻,确保了营丘的顺利占领。

姜太公在营丘稳住脚跟之后,即开始修明政治,治理齐国。在治国的指导方针上,他确定了因地制宜的策略。积极发展齐国的经济,使得齐国迅速地强大起来。《史记·货殖列传》说:

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缀至而辐辏。

太公以齐地负海,泻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辏。

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于是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是以邻国交于齐,财畜货殖,世为强国。

正是因为齐地十分贫瘠,因而经营农业,是没有希望的。姜太公于是便“因其俗”,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以至于使齐国成为西周王朝十分倚重的、人口众多的头等强国。到姜太公的十二代孙齐桓公时,齐国便首创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此后,一直保持强盛之势。先后吞并了莱、谭、项、遂、江、郡等三十多个华夷诸侯国,形成为东方民族融合的中心。这些与太公打下的坚实基础都是分不开的。

至周成王时,周公辅政,此时,淮夷反叛了西周王朝,于是周公“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受命之后,姜太公便在东西三千里,南北两千里的广袤地区内,南征北战,平东扫西,实施了强有力的统治,“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齐国在创立后很短的时间内,即能迅速富强起来,这首先是与太公姜望自身才能出众分不开的,正像《说苑·杂言》中所形容的那样:“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治天下有余智。”其次,是与姜太公正确的用人方针分不开的。太公望和周公旦在一起讨论“何以治国”这个问题时,太公望认为要将国治好,最重要的是:“尊贤尚功”。只有尊重有才能的人,崇尚有功劳的人,这些人才能奋发有为,因而才能调动其治理国家的积极性,如此国才能大治。正是因为姜太公本身治国才智有余,再加之采取了因地制宜,尊贤尚功的正确政策,所以,齐国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突飞猛进般地发展起来,由此辉煌的成果亦可反衬出太公的才智超群。

(三)足智多谋冠古今

姜子牙的深谋远虑,在兴周灭商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谋略,即计谋策略。《孙子·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淮南子·兵略训》云:“防敌之萌,皆在谋略。”可见谋略在兵战中的重要性。“兵者,诡道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姜子牙的足智多谋,在兴周灭纣中,屡屡显灵,次次胜利,以至于被后世人们神化为无所不能的万神之主,并演绎出了一本家喻户晓的神话名著《封神演义》,足见姜太公谋略之深远。周文王时,商人对周族在西方的崛起已经十分警惕,先杀季历,后囚文王于羡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周人仍肆无忌惮地发展实力,必然遭到商王朝的严厉打击而达不到发展壮大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依据商强周弱的形势,姜太公及时做出了“韬晦待机”的决策。他说:“翰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鲜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遇色。”文王从其言,装出沉于声色之相,“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章,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王果然中计,“闻之曰:‘周西伯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于是商纣王就放松了对岐周的警惕,结果周国在声色之相的掩护下,励精图治,专心致力于修德爱民、争取人心、瓦解商的盟国、削弱商的影响等灭商的准备工作,不久便将殷商王朝灭掉了。这就证明了姜太公的“韬晦待机”谋略是无比正确的。这个例子只是姜太公诸多计谋中的一个,关于他的谋略成功的记载,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尚有多次论及: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苪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又:

散鹿台之钱,发拒桥之粟,以贩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由于姜太公谋略超群,又百战百胜,所以刘永恩先生将其称为我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诚不为过。因为太史公老先生亦早有评说:“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太公的文韬武略,高超智慧,卓越才能,故使周文王“立为师”,辅佐文王修德爱民,强兵兴邦,使周成为西方大国。文王崩,武王即位,太公更受崇敬,而被尊为“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完成了灭殷兴周的大业。在周灭殷的整个过程中,“师尚父谋居多”,就是说,姜太公是第一功臣。

周灭殷而代殷后,大封功臣谋士,以首功封姜太公于齐,建都营丘。“太公至国,修正,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太公作为齐国始祖,推行了一系列得民心、合民意的政治、经济、道德、民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东方大国。因此,姜太公的文治武功,道德业绩,为千古称颂,万民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