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统与《文选》
7200000000007

第7章 五柳先生高蹈淡定终显贵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因宅边种植有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年人,他的《桃花源记》将世人带入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陶渊明是历史上第一位开始大量写山水田园生活的人。自他之后,经过大小谢、王维、孟浩然的发展,田园山水诗派逐渐奠定了它在传统诗歌中的地位。他的诗在当时并不出名,甚至是不为人所重视的。他的好友颜延之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对于陶渊明的诗文,也只是以“学非称师,文取指达”一笔带过,大概是因为陶诗与当时流行的玄言之风截然相反的原因。所以,陶渊明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时代之外的诗人。那么,是谁发现了这个伟大的田园诗人并加以推崇的呢?正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

(一)慧眼识英才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同。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自从他看到陶渊明的诗文后,就爱不释手。亲自为陶渊明的诗文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它的编集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由于萧统的肯定及推崇,陶渊明的诗文渐渐被后世文人所重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也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初唐诗人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士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安石曾说,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矣”。苏东坡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高度概括了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一生留下词作六百二十六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六十首,几乎每十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五柳先生陶渊明一生高蹈淡定,最终得以显贵,当然得益于萧统的“慧眼识英才”。

(二)《文选》所选陶渊明诗文及《陶渊明集》

萧统的《文选》选出陶渊明的八首诗,分别收录在卷二十三、卷二十八、卷三十和卷四十五中。

【杂诗二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咏贫士诗(五言)】

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暧暧空中灭,何时见余晖。

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读山海经诗(五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拟古诗(五言)】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挽歌诗(五言)】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已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

诗书敦夙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

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

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

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

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归去来兮辞并序】

序曰: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诗歌风格质朴,故在重视辞藻的南朝人心目中,地位并不高。《文选》录陶诗八首,远远少于曹植、陆机、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也反映了时代的风气。

昭明太子萧统还收集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陶渊明集》卷一:四言诗,卷二:五言诗,卷三:五言诗,卷四:五言诗,卷五:杂文,卷六:赋卷,七:疏、祭文。

《陶渊明集序》是千百年来准确评价陶渊明其人的开山之作,使得陶渊明“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于后”,成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之一。《序》文第一部分论述陶渊明归隐原因;第二部分评价陶渊明的作品;第三部分叙述编辑《陶渊明集》的原因及意义。在《陶渊明集序》中,萧统曾对陶渊明及其诗做过如下评价:

有人怀疑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卓而不群,言辞精彩,跌宕豪迈,超过众多的文章,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说作品要起到劝百而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能理解陶渊明文章的人,其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不强求能奉行仁义,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到皇帝身边任职,以求名留青史,这本集子也有助于教化世人。

萧统在做完《陶渊明集序》之后,又为陶渊明做了传。

(三)隔世知音

萧统虽贵为太子,但他所处的宫廷却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样便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再加上萧统性爱山水,所以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成为了隔世知音。

《梁史》记载:“昭明太子性爱山水,于玄圃穿筑,更立亭馆,与朝士名素者游其中。尝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此中宜奏女乐’。”太子不答,咏左思《招隐诗》曰:‘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侯惭而止。出宫二十余年,不畜声乐。少时,敕赐太乐女妓一部,略非所好。”

由此可以看出萧统并不沉溺于酒色,而是对山水风光情有独钟,喜欢在山水之间感受生命的真谛。而陶渊明也是这样,不在乎金钱、名利,高蹈平淡地隐居于田园之间。

萧统理解陶渊明的归隐。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尽情的声色之娱,精美的饮食享受,盛大的出游,显赫的地位,可谓极尽人间之乐也,然而倾刻间丧身毙命,荣华富贵顿时化为乌有。在这贪士蜂争的社会,智者贤人如履薄冰,归隐便是合情顾理的事了。

萧统对陶渊明的诗作出了最高的评价。在陶渊明逝世整整一百年后,萧统独具慧眼,确立了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萧统对陶渊明的饮酒诗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陶渊明本意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于饮酒之中。这一点比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要早很多。

隔世知音的出现,令陶渊明这位伟大的诗人及其伟大的诗篇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