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萧统与《文选》
7200000000005

第5章 昭明太子传奇一生惊世人(2)

三是溺水罹疾,永绝人圜。《南史》中记载:“萧统于中大通三年三月,与姬人荡舟,游后池摘芙蓉,不慎溺水,虽然得脱,却因此罹疾。”溺水的人会染上什么疾病呢?很可能是肺部细菌感染。因为有水生植物的池塘,水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溺水之人肺部吸入池水,极易被细菌感染,古代医学不发达,没有抗生素,细菌感染之后,很容易引起坏血症,由于无药可治,最终夺走了太子的生命。太子三月溺水,四月上旬即病殁,从时间来推测,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萧统去世时,举国悲哀,京城“男女无不闭门,号泣满路”。根据昭明太子生前遗愿,经再三请求,皇上赐昭明衣冠,葬于石城西他生前读书著文的地方——秀山,以表纪念。史载这座昭明太子衣冠冢建得十分壮观,石基、石拱、石人、石马,建有宝珠墩。放生池,松柏参天,翠竹葱郁,墓旁建有宏伟的文选楼。由于昭明的衣冠冢在石城之西,所以石城县府衙门的大门也一反常规,不朝南而朝西洞开,为的是朝敬昭明太子。后人又将城北郎山崖下玉镜潭畔昭明太子经常垂钓的岩台,称为“昭明钓鱼台”(全国十大石钓台之一)。承泰元年(765年),在贵池城西杏花村杜坞山中建造了昭明太子届,俗称“西庙”。庙的正寝殿右边建有文选阁,又名昭明书院。可惜,由于战乱,秀山文选阁、西庙及昭明书院均已毁坏殆尽,今仅存遗址。不过,罗刹洲上尚存一小太子庙,罗刹洲故名太子矶。

(三)关于萧统的传说

1.萧统求雨萧皇塘

在义西萧皇塘村一带的地里,经常可以挖掘到一些破碎的砖瓦。据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这一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不到四五平方公里的山沟就有村庄十八个。可是到了南北朝的梁朝时,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再加上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的很多,村落由此衰败萧条。

此时梁朝大兴佛教,昭明太子萧统巡视各地,代父亲在全国各地选择基址建造寺庙。这一天他来到义乌,听人说义西大旱后又生瘟疫。他为了救民于水火,立即赴义西赈灾。

他从吴店经野毛山往里走,沿途只见百姓纷纷外逃谋生,一路上他费尽口舌劝说百姓回乡居住。当他来到萧皇塘一带,只见十室九空,村民个个有病色,已无法正常生活。于是他立即放粮赈灾,然后又亲自进山寻找草药。他不顾山路崎岖陡峭,荆棘遍野,为此还扭伤了脚。经过与众人一起艰辛的努力后,他们找到了治疗瘟疫的草药。回村后他又亲自为村民们熬药送药,村民服药后疫情得到了控制。他又与村民一起在村子西北面的一口圆塘边筑坛做法事,亲自诵经求雨。法事做了七天七夜,天开始转阴,但雨还是不见下来。他觉得可能是上苍怪他不诚心,又向村民打听是否有更清静的地方,村民说覆釜岩景色雄奇,清静秀丽。他一听不顾脚痛,拖着伤脚一拐一拐地上山。一路上他顾不上欣赏沿途美景,一口气登上山顶。站在山顶,但见四周崖石陡峭,壁立千尺,脚下辟峰村落尽收眼中,崖边幽竹秀木,清风徐徐,顿感心旷神怡。萧统不由赞叹道:“真是孤峰独秀,佛门圣地。”于是他就跪在岩头诵经求雨,老天终于下起了雨,才使得旱情得以解除。

昭明太子见十八庄人烟稀少,就动员幸存者搬迁集中居住,他还亲自为村民选择安家之所,规划村子布局。从清朝光绪二十三年绘制流传至今的萧皇塘村阳宅图看,该村仍显得错落有致,布局美观合理。

村民们为了不忘太子恩德,就在覆釜岩筑庙供奉他的塑像,并把此岩改名为萧皇岩,而把他做法事的那口塘和村子都称为萧皇塘。

2.昭明太子与犀带桥

昭明太子在顾山编纂文选时,常到山下了解民情,排解民事。他见山洪侵害农田,便组织乡民开凿三大水渠排灌,史称:“雨畅时若,三渠盈盈。”这对顾山一带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数年后,当太子要离别顾山返回都城金陵时,送行的百姓人山人海,排列在顾山镇李岸河两侧,欢送场面壮观动人。乡民们沿着李岸河,送出十里之遥,仍无返意。太子十分感动,遂解下系在身上的锦带,也就是太子用来束腰的锦带,因上面有犀牛角制成的饰物,又称犀带,送给顾山乡民留作纪念。

顾山百姓为纪念昭明太子,在读书楼旁建立锦带书院,一直延续到近代。还在李岸河上造了一座石拱桥,取名犀带桥,桥面上的石狮浮雕栩栩如生。明朝重建此桥,至今仍完好保存。此桥的奇异之处在于,无论从哪一角度看,那石拱的环洞和李岸河水中倒影的环洞,皆成一面圆圆的明镜,映照出李岸河两岸的多彩多姿。清晨,可以映出朝霞的彩辉;夜晚,可以呈现繁星的晶光。正如桥上一副对联所云:“遥凌古渡悬明镜,静锁流波卧彩虹。”

3.昭明太子与顾山红豆

江阴濒江而又多山,其东南隅的顾山,高仅一百零八米,有大小两岗,远远望去,宛如西行的乌龟回首顾盼东海,“顾山”之名由此而得。红豆院在顾山东北两公里的红豆村,因有千年珍稀红豆树而闻名于世。

相传这棵红豆树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昭明太子萧统在顾山编篡《昭明文选》时亲手种植的。萧统为什么要种植此树呢?这里还有一段太子与尼姑相爱的动人故事。

当时南梁武帝笃信佛教,在国内兴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顾山兴建的是“香山观音禅寺”,寺内还建造了一楼阁,名为“文选楼”。太子萧统代父出家来香山寺,一则为回避宫廷斗争,二则为精心修编文选。一日,太子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偶见一法号叫慧如的秀丽尼姑,无意中谈及释家精义,太子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跟踪到草庵,又就释家经义深谈而不舍,以后又多次去草庵。但由于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终难成眷属,尼姑相思成疾而终。太子闻讯,痛哭不已,含泪种下一粒红豆,并将草庵题名红豆庵,满怀相思悲苦离去。

一段生生死死的爱情,一幕凄凄切切的悲剧。他们不仅仅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也是当时宗法社会祭坛上的牺牲品。风流倜傥的太子面对青春可人的尼姑,不免英雄气短,聪颖美丽的慧如面对多才多情的太子,苦于跨不过封建礼法这个门槛。这一对内心渴望追求自由、爱情的青年男女,注定走不出世俗的荒蔓小径,只能让它演绎成一颗颗相思红豆,无奈地向世间倾诉着自己的真情。

直到现在,那棵千年红豆依然枝繁叶茂,并以其古老、珍稀、奇异和美好的传说,备受世人的喜爱。红豆树生长于南国,是常绿乔木。而顾山红豆树却是生长在我国纬度最北的一棵红豆树,且为冬季落叶树种,繁殖极难,因而被誉为“海内孤木”。经专家鉴定,它是植物学上的一个独科分支,被正式命名为“戴氏红豆树”,又称“顾山红豆树”,已载入《世界植物大辞典》中。

(四)千古话昭明

提到昭明,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昭明太子和《昭明文选》。除此之外,还有昭明禅寺、昭明台、昭明峰。

昭明禅寺位于浙江省临安县东天目山,寺内有千佛阁,屡经大火而不毁,皆因其山背有“灵穴”荫庇之故;有宋希都禅师叱虎之地黑驴庵;其左有平溪庵,溪流之上有“献珠墩”;其下有“白龙池”,飞桥横跨,四面壁立。千佛阁右转有回光庵、洗眼池、庵后有“悟道松”一株,其盖如茵,可荫数乘。由回光庵左转有“分经台”,旧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分《金刚经》为三十二节处;古有葛稚川曾修炼于此。洗眼池之上有二峰,有石垒如“青莲华”;再上数里可见“大仙峰巨石”,壁立若板筑,高达数丈。传说山顶有“浮玉池”,峰顶海拔为一千四百七十九米。章嘉桢谒昭明庵时曾赞昭明寺:“禅林天下称萧寺,惟有此庵其姓萧。地以分经成净土,池开洗眼在清霄,层峦叠浪山拥翠,竹涌松风共寂寥。见说读书台几处,离离荒草野烟飘。”

昭明台也称钟鼓楼,为襄樊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史载:“楼在郡治中央,高三层,面南,翼以钟鼓,为方城胜迹。”此楼台屡毁屡建,楼名亦多有更变。历史上曾称过山南东道楼、镇南楼、南平楼、文选楼等。昭明太子萧统生于襄阳,母为襄阳人,其弟萧纲镇守襄阳时,曾命庚肩吾等人抄撰众籍,其地曰“高斋”,又称“文选楼”。明代改称“昭明楼”,清代顺治时定名为“昭明台”。清顺治年间所建的昭明台,其楼已于1940年被日机炸毁,台基拆除于1973年。1990年当地政府筹资两千多万元,重建昭明台,历时三年完成。重建的昭明台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台基上按魏晋风格建了三层楼阁,整个建筑高达三十四米,集购物、游览、文化于一体。

昭明峰位于天目山,与其齐名的还有旭日峰、阳和峰、翠微峰。昭明峰下有太子庵,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地方。这里竹林遮径,山泉溅玉,林悬碧帐,禽转珠簧。庵占地五亩许,门楼书“抱翠流彩”。内有昭明遗迹“读书楼”,昭明太子在此撰成《昭明文选》,又得名“文选楼”。始建于明代,为砖木结构,饰有木刻浮雕,显得十分古朴,读书楼内有眼古井,名“太子井”,终年不涸。

读书楼东侧,有“洗眼池”,相传昭明太子读书分经,双眼瘅,用池水洗眼后,双目复明。钱文选游此赋《昭明峰》诗:“父知修道子修文,慧业词宗两不群。同泰昭明何处觅,一峰犹是倚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