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无间道
7198800000008

第8章 汪精卫其人其事(3)

这里还要说一句,在个人生活方面,汪精卫表现给外人的,永远是忠于自己的妻子、不抽烟、不受贿、不喝酒、温良诚实的形象,而且他曾有过为革命自我牺牲的英勇事迹,因此尽管“右派”反对汪精卫“联共”,但他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国民政府的最高点上坚守很久。不过正应了中国那句俗语“水至清则无鱼”。在官场里,过于清廉的人得不到他人的追随,像汪精卫这样将自己打造成“道德圣人”的人,显然不适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正因为他和周围的国民党官员格格不入,才会使得他这个迅速上位的“一把手”,最终被支持过他的国民党官员合力推下“圣坛”。

踉跄下台,图谋叛国

汪精卫是早期的革命党人,并且曾经成为国民党政府的“一把手”,为何他要离开几乎是自己曾经坚守的国民党,投入日本人的怀抱,成为历史上最“铁杆”的汉奸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下定决心,成为被世人唾弃的人?也正是因为汪精卫的出走,促成了汪伪76号的成立;而后来,汪精卫也正因为有了汪伪76号的保驾护航,才顺利召开了汪伪南京国民政府的诸次重大会议。

这里要说一句,汪精卫尊重孙中山先生,是孙中山带领他参加革命,如果没有孙中山先生,他汪精卫也成不了国民政府的“一把手”;同时,汪精卫所信任的人,还有他的妻子陈璧君。在汪精卫后来的政治道路上,陈璧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陈璧君身上那种杀伐果断的性格,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汪精卫,也促成了汪精卫后来的投敌卖国。这里插一句,关于陈璧君其人的性格,笔者断不敢杜撰,她的性格,从建国后坚持拒绝认罪,并且拒绝毛泽东认罪特赦的决定,坚决不承认自己和汪精卫是汉奸的事情便可窥见一斑。

在当时,汪精卫遇事拿不定主意时,都会询问陈璧君的意见,最后,汪精卫常常是根据陈璧君的意见行事。其实,汪精卫和陈璧君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如果说汪精卫是水,陈璧君就是火;汪精卫是土,陈璧君就是风。汪精卫享受着国民政府主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所给自己带来的优越感,却并不享受将所有权利把握在手中的感觉;而陈璧君则热衷政治,她想要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享受被人恭维、被人讨好的感觉。所以,当汪精卫的权力被蒋介石掏空,陈璧君空有“第一夫人”的头衔,却没有相对的权力时,就心生不满。于是陈璧君对汪精卫所处理的国民政府的日常事务,开始干预。

1938年3月,蒋介石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大权旁落,这个结果让野心十足的汪精卫和爱慕虚荣的陈璧君心里十分不舒服,尤其是陈璧君,她已经习惯了“第一夫人”的位置,再也见不得任何一个女人的地位能够高过自己,排场比自己的还大,可如今她的丈夫下台了,而新任的“第一夫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可是比她强上许多倍的“中国夫人”。在各种社交场合,宋美龄举止得体、端庄大方,所以陈璧君的内心充满了失落和不满,恨上了夺了夫君地位,抢了自己风头的蒋介石夫妇。

1935年,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隆重的开幕仪式后,全体参加会议的人员合影。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个身着黑衣的男子,穿过重重守卫,向汪精卫开了几枪,汪精卫立刻重伤倒地。守卫迅速去抓捕刺客,其他随从七手八脚地将汪精卫送到了医院。幸好,刺客的几枪都没有伤到汪精卫的要害部位,只是有一颗子弹深入后背难以取出,不过汪精卫虽然重伤,但并没有性命之忧。

对于这次暗杀,汪精卫以及很多人都猜测是蒋介石派人下的手,因为蒋介石自从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就与汪精卫结下了解不开的梁子,虽然表面上二人还是一团和气,但背地里却相互给对方下绊子;而他们的“后院”,更是斗争激烈。最值得怀疑的一点是,当天参加会议的人中,只有蒋介石一人没有参加合影,而汪精卫恰恰是那个时候被暗杀的,如此巧合,怎么能不让别人怀疑呢。

陈璧君见丈夫汪精卫被刺杀,受伤住院,火冒三丈,不顾警卫的阻拦,闯进蒋介石的办公室,冲着蒋介石就破口大骂,说蒋介石忘恩负义,不是个东西。还说,如果蒋介石不愿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担任职务就直接提出,没必要使出这种暗箭伤人的下三滥手段。蒋介石百口莫辩,面对陈璧君的怒骂只能压下心头怒火,好言好语地安慰陈璧君。为了给汪精卫讨回个公道,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蒋介石还表示,他一定会找到凶手,但陈璧君对此嗤之以鼻,根本不信蒋介石的说辞。

刺杀汪精卫之事发生后,陈璧君就开始在汪精卫身边唠叨,说在国民政府里,有汪精卫就没有蒋介石,有蒋介石就没有汪精卫,然而,汪精卫和陈璧君一时也找不到比国民党更好的靠山去投奔,所以只能委身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盯上了汪精卫,而李士群和丁默邨二人也意欲投靠汪精卫,日本政府派人请汪精卫出任伪南京国民政府的领袖,主持伪国民政府的大局,汪精卫就动了叛国投日的念头。

发表“艳电”,卖国求荣

汪精卫叛国投日,当然少不了陈璧君的鼓动。当陈璧君得知日本政府的意图时,颇为开心,她觉得机会来了。虽然汪精卫尚在犹豫中,但陈璧君相信,只要她在汪精卫耳旁吹吹风,好好分析分析汪精卫在当下的国民政府所受到的排挤和江河日下的地位,以及在日本的帮助下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所可能取得的光辉前景,汪精卫自然会清楚两条道路之间的天壤之别,就一定会不再犹豫,投靠日本政府。

然而,尽管陈璧君将所有的好处和坏处掰开了揉碎了摆在汪精卫面前,汪精卫却还是犹豫不决,他担心自己一旦和日本人合作,就会成为人人唾骂的汉奸,汪精卫也曾经是被人尊敬的无畏英雄,如果沦为中国人人唾骂的卖国贼,他的心理落差实在太大,所以汪精卫一时难以下定决心和日本政府合作。

陈璧君再三劝说汪精卫,仍然未能让汪精卫断然决然地和国民政府决裂,坚决投靠日本政府,无奈之下,陈璧君对汪精卫破口大骂,说汪精卫在国民政府没地位也就算了,难得日本政府准备让你做“老大”,却还这么犹豫不决,一点都不像个男子汉大丈夫!难不成非要等到日本占领中国,你才肯抱着日本人的大腿,那时候,日本人早就不需要你了!最后,陈璧君看汪精卫还是犹豫不决,便咬牙切齿地表示,她是一定要投靠日本政府的,如果汪精卫愿意在国民政府里做万年老二,那就干脆在国民政府里窝到老死为止吧!

汪精卫对陈璧君的话从来都言听计从,陈璧君也算得上汪精卫的主心骨,见陈璧君宁可舍弃自己,也要投靠日本政府,汪精卫也决定豁出去了,而且他也知道,蒋介石已经完全掌控了国民政府的领导权,自己在国民政府中不会再有什么作为。最后,汪精卫决定,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做伪国民政府的执政人。1938年12月18日,“想通”了的汪精卫毅然叛变,和妻子陈璧君一起,走向了投敌卖国的深渊。

就在汪精卫从国民党政府出走的当晚,蒋介石就失眠了,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不安,他这样写道:“汪去后,对党政军以及各地之关系,应特加慎重。”蒋介石自然知道,汪精卫的出走,对国民党的影响巨大,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随后,汪精卫竟然完全抛弃了国家,抛弃了民族,因此当时,蒋介石对汪精卫的出走,并没有做出处理。

然而出乎蒋介石的意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汪精卫在1938年12月29日,发表了投日的“艳电”。1938年12月29日,蒋介石看到各大报社上有关汪精卫发表“艳电”的新闻,看到香港《南华日报》上汪精卫发表的以“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为主要内容的叛国“艳电”,终于勃然大怒,最终下令在元旦当天,也就是1939年1月1日,召开国民党临时会议,讨论对汪精卫的处理问题。

之所以称呼汪精卫的叛国电文为“艳电”,是因为“艳”字,在电报中代表当时的日期。在当时的中国,电报的发报时间还比较长,为了尽可能多地节省时间,就将日期用一个汉字表示,而“艳”字就代表29号。

而在汪精卫被日本人拉拢,到发表“艳电”这段期间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1938年11月中旬,汪精卫先逃到了香港,然后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表示赞同日本在中国建立“东亚新秩序”。在汪精卫发表声明后不久,四川、云南等地的亲日派纷纷表示要举兵响应汪精卫,在该地建立亲日政权。正是这些地方的响应,让汪精卫具备了足够的信心和胆量,在《南华日报》上公开发表“艳电”,呼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放弃对日本的战争,主动站出来与日方“和平”谈判。

然而,出乎汪精卫意料的是,汪精卫卖国求荣的“艳电”却非常不得人心,不仅四川、云南等地的亲日派并没有热烈响应他的号召,而且全国人民对汪精卫认贼作父的做法纷纷表示愤怒,各大媒体纷纷对汪精卫予以强烈的谴责。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自然也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汪精卫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

全国上下对汪精卫的声讨之声,也让日本政府对汪精卫的影响力产生了怀疑,于是,日本政府对汪精卫的态度,也有所冷淡。汪精卫在逃往热河时,日本政府给予汪精卫的支持不够有力,以至于汪精卫险些被军统特工暗杀。当然,这是后话。

1939年元旦,蒋介石在重庆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常会,在会议上明确批判了汪精卫叛国投日的汉奸行为,并在此次会议上宣布,开除汪精卫党籍,解除汪精卫在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除此之外,为了避免众多爱国人士,特别是有心加入国民党的人士被汪精卫利用,蒋介石要求全国各大中小报纸,深刻揭露汪精卫从国民党政府出走,叛国投敌的过程,以这种办法掣肘汪精卫,力图将汪精卫置于孤立无援、无人信任的处境之中。

最后,蒋介石还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派戴笠的军统局去刺杀汪精卫。由于汪精卫是国民党元老,一直在党内担任要职,所以对国民党的内部机密、情报和重要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果汪精卫将自己所知全部告知日本军方,那么日本军方就有可能有针对性地对国民党的各部分力量分散打压、各个击破,国民党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所以,为了防止此种灾难的发生,蒋介石在会后秘密下令,要求戴笠派人刺杀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