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智慧讲堂
7180400000057

第57章 坚持原则,更要灵活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阳货想让孔子去拜见他,孔子不去拜见他。他就送给孔子一只乳猪。孔子等到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不巧和他在路上相遇了,他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谈一谈。”他接着说:“自己藏着一身的本领,却听任国家一片迷乱,这能叫做仁吗?”他自问自答说:“不能。自己喜欢做官却屡次错过机会,这能叫做智吗?”又自答说:“不能。时光在流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做官了。”

读《论语》不能不体味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这一思想体现在求仕、干禄、事君主、奉父母、待友朋等诸方面,以及政治制度改良、历史人物之评判等领域。研究孔子的通权达变思想,对于正确把握孔子思想之全部具有重要意义。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变通,这可能是几千年儒学中庸的浸润使然。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很能左右季氏的决定,为人阴险,是个典型的小人。公元前535年,也就是孔子17岁那年,季氏大摆筵席宴请士人。刚办完母亲丧事、腰上还系着孝麻的孔子,为了证明自己士人的身份,戴孝前往参加季氏的宴会。令人很不愉快的是,当时阳货把守住宴会大门,看到孔子竟然也想参加宴会,便哼一声,阴阳怪气地说:“季氏宴请的是士人,可没宴请你呀!”孔子吃了个闭门羹,非常郁闷,但也没办法,只好静静地回家去了。回家之后,孔子更加发愤学习,很快就成了学识渊博、闻名遐迩的名人。在大家都开始敬重他的时候,阳货又厚着脸皮跑过来巴结。

阳货这人架子大,不想低三下四亲自去请孔子,而是想让孔子来拜访他。而孔子根本就不理他这一套。于是,阳货送给孔子一只烤乳猪,根据当时的礼节,大夫送东西给士,如果士没有亲自在家领受,就得回拜还礼。孔子也很聪明,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回拜,这样既守了“礼”,也没得罪阳货。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他们俩不巧在路上碰到了。阳货自问自答,要孔子出来做官,其实就是想要利用孔子的名望。孔子如果当面拒绝了,肯定是给阳货难堪,或许还要面临杀身之祸。于是孔子就敷衍了他一句:“好吧,我准备做官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孔子并没有做阳货的官,早早离开鲁国了。

这件事孔子给我们一个启发:要有原则,更要灵活,这正是变通之术。同时也反映了孔子“毋必毋固”,通权达变的思想。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不知变通,刻板地死守原则,就会把原则变成僵化的教条。正如孟子对孔子的赞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从速则速。”只有“义”是唯一的标准。所以,孔子被称为“圣之时”,是识时务的圣人。

经为原则,权为变通。平常要按照常规做事情,叫做守经,非常时期,就要有突破性的做法,叫做权变。权不离经,如果你一直变,变到连原则都变掉了,就成了离经叛道,是违反原则的,这不叫变而叫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规定怎么干,也没规定不要怎么干,只要合理恰当,就可以干。”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凡事要采取一种灵活洒脱的态度,只要是不违背大原则,过去一点过来一点,先一点后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无关宏旨,不伤大雅,也就无可无不可了。这也是“要有原则,更要灵活”变通之术的具体表现。

孔子一生遭遇险境与侮辱,却每次都能死里逃生,并化解侮辱为动力,归根到底在于他不死要面子、不死板,是一个极懂得变通的人。

有一次,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十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管肉的来路不明,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是怎么搞来的,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气呀!”

传说,孔子当年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弟子去向当地富人求食。富人一听是孔子的徒弟在讨饭,就写一“真”字,让他说是什么字。弟子一看说是个真字,可是富人坚持说不对,不给食物。孔子听弟子一说就去了,说:“直八。”富人连呼:“厉害厉害,果然是大师。”弟子疑惑,明明不是真吗?孔子说,“认真,认真我们就不该讨饭了,现在就是认不得真的时候啊。”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云游于郑,被反对儒学的一个权贵抓住,要求他们立刻离开郑地,并且保证再也不传授儒学,不然杀头。弟子都很为难,只见孔子毫不含糊地当场保证,而后立刻上路。但当他们一离开郑,就马上着手进行讲学事宜。弟子很不了解地问老师:“老师不是教我们讲诚实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还——”孔子哑然笑了:“请问儒学有没有错?没有,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理的,对无理之人就应该用无理的办法,那与无理之人约定就不必认真了。”商鞅思想言论《商君书》中有一段名言:“聪明的人创造法度,而愚蠢的人受法度的制裁;贤人改革礼制,而庸人受礼制的约束。”说的也是有原则的变通。

孔子讲授儒家学说,不是拘囿于死板的说教而是灵活运用,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孔子以诚信为本,讲究君子之风。但是不该讲、无条件讲的时候他决不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谓达到了高度民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绝佳统一。所以他是闪耀两千多年的圣人。

“亚圣”孟子也提倡灵活变通,反对“教条主义”,他说:管理者不能像一般人那样言必信,行必果,要看那样做是否适宜,错了就要改,对的就要坚持。否则情况变化了,那就会重犯“尾生之信”的错误了。

古代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尾生先到了,在那里等。结果女子没等到,却把洪水等来了。水位越来越高,久久不去。尾生为了不失信于人,便抱着桥柱子继续等,直到最后被活活淹死。

姑且不论那个女子的问题,单就尾生这个人的做法实在是愚钝的可以。这固然倒是守信了,但并不合乎道义,盲目守信颇为不值,死得冤枉。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变通,并运用变通智识摆脱了各种不利局面,取得了种种成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如果一味地刚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疾恶如仇,不仅待不好人,处不好事,自己也将受到伤害。所以,有时候来一点虚与周旋应付应付也未必就是老于世故,圆滑取巧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对什么人,处什么事。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律虚与周旋,那当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如果我们运用虚与周旋的智谋去对付邪恶者,并保全自己,那可就是令人赞赏的事了。

变通之法就像古语所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现实世界是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如果一个人不能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势必会落伍,甚而处处碰壁。反之,一个人能够识时务,当随就随,遇事善于灵活变通,择势而为,那么他必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只有善于变通,勇于择势而为,才能更好地适应于当今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对人们智商要求越来越高的伟大变革时代的社会需要。美国前首富保罗·盖帝说得好:墨守成规乃成功的绊脚石,真正成功的人,本质上流着叛逆的血。